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非暴力小作文(远离暴力作文500-800字)

非暴力小作文(远离暴力作文500-800字)

更新时间:2023-10-04 04:14:44
非暴力小作文(远离暴力作文500-800字)

非暴力小作文【一】

这本书第一次听说是在樊登读书会上听过,印象一般,当时对此类书抱有自然抵触。这次在微信读书上听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和价值观”。对一本书的评价亦如此。良性的沟通让人心旷神怡,恶劣的沟通令人暴跳如雷。沟通的技巧不容忽视。只可惜,愿意花时间学习沟通技巧的人并不多。为了突破自己的沟通路径,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近来有意识地下了点功夫。遗憾的是,学习的初衷往往是寻求有效沟通,但学习之后警醒地运用,却发现也是另一种累。累,说明还没有掌握到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反省,改进。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近的人,学习非暴力沟通,让你在发怒时换种表达方式,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而且有些事没你想的那么糟。

自我反省,沟通不好的原因,尤其是和家人的沟通,很大因素是没有进行非暴力沟通,急躁易激动,导致沟通失败,不过要想熟练运用时刻运用非暴力沟通还需要做很多努力,有些章节需要认真复习,做笔记,时刻提醒着自己注意沟通的方式,默认于心,只能说努力改变吧。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总之,个人觉得非暴力沟通是有效的,但需要看面对的是什么人以及什么场合。在面对可能遭受伤害的情形时,你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卸下对方的武器。只有在对等的基础上,沟通才会发挥效用。

非暴力小作文【二】

不知不觉已经读过两本书了,跟着精进小组一起前行了两个月了!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深有感触,觉得这本书太适合我了,我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会沟通,不会说话,说话性子急,有时候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发火。看了《非暴力沟通》,尽量学着沟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这里动动,那里动动,什么都想动。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该走的时候不走,该停的时候乱走。但是转眼通过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当然最关心的是他所关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别出格了我会提醒他,因为在家里我很少让他吃糖果。到了商场,导购桌子上放了一盘水果糖,导购给孩子吃了一颗,孩子吃了很喜欢吃,吃完还往口袋里塞。我看着觉得脸都红了,我对孩子说:“儿子!你这样吃完了还往口袋里塞别人会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脸色不好看赶紧都放下了,导购看见了说没关系,糖果放在那就是给小朋友吃的`。儿子比较爱面子在乎别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里塞了。

儿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优秀的,特别喜欢阅读,上进心挺强的,对待同学和家人都比较友好。六岁半的孩子能够静下心把铅笔字和毛笔字都写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时候强多了。知道现在一切问题都是我的问题,如果我改变了脾气不骄不躁,孩子将会更加优秀!

感恩遇到精进小组,一起前行,共同进步!

非暴力小作文【三】

这本书的主要结构是相对比较明晰的,前两章作者主要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阐释了一些带来负面影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即“异化的沟通方式”;第三到六章作者更将详细地阐释了四要素的内涵,向我们辨析了一些相似的概念并提供了一些模板与练习;第七到八章主要讲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倾听他人;第九到十三章主要讲述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爱自己。在开始之前我们先就前言的内容进行一些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前言提出了“什么样的人应当来看这本书”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内容,而他给出的答案其实是“面对生活中的某些事和人感到愤怒”的人们。这个说法似乎有点抽象,因为听起来好像每个人都被包涵进来了。但事实上,前言指出了全书,也就是“非暴力沟通”之所以能够完成的前提条件,也就是化解自己的愤怒。这本书的作者始终以一种相当平和的姿态来叙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他在教会我们沟通技巧和交流方法之余,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平和的人”。

前言作者提到的另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很多潜藏着的暴力。我们总是以为暴力以为着肢体冲突,而往往暴力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网络商家已经把各种节日变成了购物节,比如垃圾食品广告和店铺充斥着大街小巷,比如我们打开手机看到的各种形式的推送广告,这些都和言语暴力一样,是一种几乎压制性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非暴力”不是温顺或者听话,而是积极进取,是一种对待生活的选择和一种清醒的态度。

说完了前言,我们正式开始第一章的内容。作者在一开始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理论基础:作者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而非暴力沟通理论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而像我一样的读者在这里会遇到根本性的问题:我们面对的`现实很可能是,不管我们相信或者不相信人性本善,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让我们感觉很受伤的事情,周围总是有一些不考虑他人想法的人。宿舍中我们可能经常感到愤怒,而当我们想要融入某个团体的时候也不总是受到欢迎。那我们是否还能使用书中的内容和沟通技巧?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理解是,非暴力沟通,或者是用爱沟通是我们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世界本身的样子。就像哲学会同时讨论“世界应当是什么样”和“世界是什么样”,政治学会同时讨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和“我们当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那样,这本书其实也在同时讨论“我们应当如何与人相处”和“现实中我们会遇到哪些与人相处的境况”这两个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不再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因此才有了心理学的巨大发展。但我想,心理学和宗教之不同在于心理学对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极端重要的。这比哲学领域的理想和政治学领域的理想实现起来要容易得多了。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的“自知”和“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平时和人沟通的时候可能经常会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但是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通常觉得自己是对的。比如“熊孩子”的家长们,是真的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让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们没有反思过。这也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想法不自知的表现。

另一个有意思的内容是,作者说“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也可以让我们得到某种快感,并不是一味地容忍。这和我们一开始说的“非暴力不是软弱”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和我们所说的圣母心和老好人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帮助他人,但并不丧失自身的边界和原则,不以损害自身利益为代价,这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方式。

第一章中最主要的内容还是作者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第一个是留意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观察。观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客观的态度。第二个要素是表达感受,这两点我们可以结合起来讨论。当咨询师或者沟通者问到“你怎么看?”的时候,我们通常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他做的不对/我觉得他是个让人讨厌的人”;我们也可以这样回答:“我觉得很愤怒/我觉得很受伤。”这两种表述方式虽然很可能说的是同一个负性事件,但前者显然是评价,而后者是相对客观的描述。第三个要素是说出哪些需要导致了这些感受。“说出需要”是我们需要联系的意向技能,在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觉得自己的需要是不值得被满足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就意味着麻烦别人,就意味着会受到责备,因此说出“我需要你的关注与照顾”、“我需要个人空间”这样的话对我们是需要勇气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拒绝的能力,说“不需要”的能力。

第四个要素是具体的请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和对方沟通,但其实我们只是在抱怨,把消极的情绪和我们的愤怒传递给对方。抱怨会激起对方的防御机制,而明确的需求表达和请求则更容易让沟通顺利进行。我们可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当我产生了愤怒的情绪或者当我想要进行沟通是,想想“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分别是什么。非暴力沟通模式适用于各个领域之中,更具体地说,这其实这是一种站在同时站在双方角度考虑问题的态度。

另外我想补充的一种个人经验是,当我们学会了沟通技巧想要学以致用的时候,我们要做好时常遇到阻碍而导致沟通失败的准备。除了技巧运用不够熟练的原因之外,当我们面对特定类型的人群,如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等时,与心理健康人群沟通的方式往往不能奏效。我国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还不完善,选择接受咨询的人相对较少,有大量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往往对于自身状况没有自知,并伴随强有力的防御机制。我有一个朋友,自身性格兼具骄傲和自卑,和她聊天的时候你经常能感觉她在否定你。我和她的沟通经常是无效的,我和她说“我因为你的某种行为而感到很难过”,她会回答“我都是逗你玩的呀”或者“我没有这样做过呀”。那面对这样的人,非暴力沟通其实也是有效的——是内部有效。掌握非暴力的沟通方式会让你对双方的行为、心理都有相对明确的认知,也就是说,即使沟通无效,你也不会因此而生气。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提到,在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这大多是我们下意识的自我防御行为,且往往伴随着愤怒。而当你接受了来自他人的攻击和痛苦表达,因为深刻理解对方而完全不觉得愤怒的时候,你就已经消解对方的情绪并开始为进行有效沟通做准备了。

在第二章中,作者为我们列举了几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异化了的沟通方式也就是指看起来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经常遇到的沟通方式,可实际上这些语言不是沟通,而是暴力,是阻碍沟通进一步展开的原因。第一个异化的沟通方式是道德评判。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我们在评判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道德框架,我们评价那些出了我们心里道德框架的人。而这些道德框架多数从成见中来。成见也可以叫做常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关于所谓“社会规范”的知识。成见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其好处,它可以使我们远离生存危险,但成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非常可疑的。比如八九十年代,我们管穿喇叭牛仔裤的人叫臭流氓,这就是一种成见。如果多说一点,我们在哲学层面讲非常善于基于感受然后跳过感受,直接形成意见,这种意见就是成见的来源。我们通常不会说“咖啡是苦的”,而是直接说“这个咖啡太难喝了”,其实两者之间的联系只对你个人是成立的。所以其他的道德判断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

第二种是进行比较。大家或许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或许经常被父母念叨“别人家的小孩怎样怎样”,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经常会面对的关于比较的场景。另一个而我们经常会遇到的相近的语言暴力是来自老师、家长甚至自己的“别人都可以,怎么就你不行。”活在朋友圈中的我们甚至经常会对自己进行比较然后对自己说“别人活得都那么好,怎么就自己不行”,这也是一种比较。

第三种是回避责任。比如我“不得不”、“你让我”难过/操心、“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丈夫说“不是我不做家务,是我太忙了”这些表达都属于这类。书中对这一部分有比较详尽的举例,这里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在不少犯罪案例中,人犯都会说“都是他们逼我的”,这算是程度最严重的回避责任了吧。选择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逃避,这也是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一步。第四种是强人所难。我们有时使用威胁的方式与人沟通。或者试图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控制他人的行为。在恋人之间女生有时候会用这样的句式:“你要是爱我就应该…”这就是一种强人所难。对方不是万能的,这个句式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另外需要注意和反复申明的是,作者认为异化的基础是性恶论。个人认为即使对于性本善的观点保持怀疑,这些方式也不应当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方式。毕竟没有对人性加以明确定义的孔子也教会了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章的内容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关于观察和评论的辨析我们已经讨论得比较详细了所以这部分我们可以比较简略地讨论。作者在这里举例说明了几种混淆的方式,其中比较吸引我的是“把推测当做事实”,我自己受到过这样的语言暴力。大家也可以说说你们在生活中对别人做出的评价或者受到过的由于混淆了观察和评价所遭到的语言暴力,看看有没有哪一条比较让你印象深刻。

另外一个想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总是”和“从不”的句式,这在心理咨询中也叫“绝对化”。当我们自己说出绝对化的语言,或者面对他人对自己说出的绝对化语言的时候,可以试着从这里出发进行分析。当妻子说“你从来不做家务”的时候,我相信并不是丈夫一次家务也没有做过,妻子想表达的内容是“我经常一个人做家务,这让我感觉很累。我希望你能增加做家务的频率表,以帮助我减轻负担。”作者在这一章结尾也列出了一些可以进行练习的语句,大家可以试着完成并进行拓展。

第四章的内容是体会和表达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常常善于压抑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们被教育认为集体更重要,个人不重要。事实上在前现代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是以“集体”为单位生存的。在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承担不同的职能,比如一家几个儿子,有的负责账务,有的聪明就被送去读书,女人们负责持家和生儿子,等等,甚至在西方的前现代社会也是这样,只不过西方世界的现代比我们开始得要早而已。在那样的社会里,我们谈论个体甚至个体感受是没有用的,人们最重要的目标是繁衍和生存。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心理学是现代社会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和“主体”的概念被不断提上日程,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也被反复讨论。在这一章中,我们要学习两种技能,一个是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一个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观念,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尤其是社交场合中往往会避免示弱,或者表达我们的担忧和相对“柔软”的感受,因为在这个竞争压力非常大的社会中,示弱就意味着被欺负。但事实上,示弱很多时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技巧。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表达情绪的词汇表,我们可以试着用这些词汇来所谓“造句”,也就是用他们来表达我们面对不同事物的感受。

非暴力小作文【四】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希望我们达成的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我觉得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得换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沟通方式,语言的表达没有以尊重对方为前提。‘非暴力沟通’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进行对话。接纳并理解别人的质疑,理解他人,但这绝不是软弱的代名词”

《非暴力沟通》向读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非暴力沟通》强调,首先必须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我们有时会责备他人,这其实反映了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被责备的那个人恰恰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便是“我们已经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总会比较激进。至少我之前是这样的。但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沟通。尤其是有人说我不好的时候。后来发现当你真的听进去思考了你会发现很多人家给你的批评其实是你内心想要提升的道路。当你了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后去聆听(不管好坏)这样你们才能真正的做到意义上的“沟通”而不是自说自话。

非暴力小作文【五】

这本书的主要结构是相对比较明晰的,前两章作者主要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阐释了一些带来负面影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即“异化的沟通方式”;第三到六章作者更将详细地阐释了四要素的内涵,向我们辨析了一些相似的概念并提供了一些模板与练习;第七到八章主要讲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倾听他人;第九到十三章主要讲述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爱自己。在开始之前我们先就前言的内容进行一些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前言提出了“什么样的人应当来看这本书”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内容,而他给出的答案其实是“面对生活中的某些事和人感到愤怒”的人们。这个说法似乎有点抽象,因为听起来好像每个人都被包涵进来了。但事实上,前言指出了全书,也就是“非暴力沟通”之所以能够完成的前提条件,也就是化解自己的愤怒。这本书的作者始终以一种相当平和的姿态来叙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他在教会我们沟通技巧和交流方法之余,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平和的人”。

前言作者提到的另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很多潜藏着的暴力。我们总是以为暴力以为着肢体冲突,而往往暴力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网络商家已经把各种节日变成了购物节,比如垃圾食品广告和店铺充斥着大街小巷,比如我们打开手机看到的各种形式的推送广告,这些都和言语暴力一样,是一种几乎压制性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非暴力”不是温顺或者听话,而是积极进取,是一种对待生活的选择和一种清醒的态度。

说完了前言,我们正式开始第一章的内容。作者在一开始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理论基础:作者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而非暴力沟通理论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而像我一样的读者在这里会遇到根本性的问题:我们面对的现实很可能是,不管我们相信或者不相信人性本善,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让我们感觉很受伤的事情,周围总是有一些不考虑他人想法的人。宿舍中我们可能经常感到愤怒,而当我们想要融入某个团体的时候也不总是受到欢迎。那我们是否还能使用书中的内容和沟通技巧?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理解是,非暴力沟通,或者是用爱沟通是我们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世界本身的样子。就像哲学会同时讨论“世界应当是什么样”和“世界是什么样”,政治学会同时讨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和“我们当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那样,这本书其实也在同时讨论“我们应当如何与人相处”和“现实中我们会遇到哪些与人相处的境况”这两个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不再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因此才有了心理学的巨大发展。但我想,心理学和宗教之不同在于心理学对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极端重要的。这比哲学领域的理想和政治学领域的理想实现起来要容易得多了。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的“自知”和“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平时和人沟通的时候可能经常会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但是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通常觉得自己是对的。比如“熊孩子”的家长们,是真的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让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们没有反思过。这也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想法不自知的表现。

另一个有意思的内容是,作者说“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也可以让我们得到某种快感,并不是一味地容忍。这和我们一开始说的“非暴力不是软弱”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和我们所说的圣母心和老好人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帮助他人,但并不丧失自身的边界和原则,不以损害自身利益为代价,这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方式。

第一章中最主要的内容还是作者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第一个是留意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观察。观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客观的态度。第二个要素是表达感受,这两点我们可以结合起来讨论。当咨询师或者沟通者问到“(针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你怎么看?”的时候,我们通常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他做的不对/我觉得他是个让人讨厌的人”;我们也可以这样回答:“我觉得很愤怒/我觉得很受伤。”这两种表述方式虽然很可能说的是同一个负性事件,但前者显然是评价,而后者是相对客观的描述。第三个要素是说出哪些需要导致了这些感受。“说出需要”是我们需要联系的意向技能,在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包括我在内),他们觉得自己的需要是不值得被满足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就意味着麻烦别人,就意味着会受到责备,因此说出“我需要你的关注与照顾”、“我需要个人空间”这样的话对我们是需要勇气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拒绝的能力,说“不需要”的能力。

第四个要素是具体的请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和对方沟通,但其实我们只是在抱怨,把消极的情绪和我们的愤怒传递给对方。抱怨会激起对方的防御机制,而明确的需求表达和请求则更容易让沟通顺利进行。我们可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当我产生了愤怒的情绪或者当我想要进行沟通是,想想“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分别是什么。非暴力沟通模式适用于各个领域之中,更具体地说,这其实这是一种站在同时站在双方角度考虑问题的态度。

另外我想补充的一种个人经验是,当我们学会了沟通技巧想要学以致用的时候,我们要做好时常遇到阻碍而导致沟通失败的准备。除了技巧运用不够熟练的原因之外,当我们面对特定类型的人群,如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等时,与心理健康人群沟通的方式往往不能奏效。我国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还不完善,选择接受咨询的人相对较少,有大量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往往对于自身状况没有自知,并伴随强有力的防御机制。我有一个朋友,自身性格兼具骄傲和自卑,和她聊天的时候你经常能感觉她在否定你。我和她的沟通经常是无效的,我和她说“我因为你的某种行为而感到很难过”,她会回答“我都是逗你玩的呀”或者“我没有这样做过呀”。那面对这样的人,非暴力沟通其实也是有效的——是内部有效。掌握非暴力的沟通方式会让你对双方的行为、心理都有相对明确的认知,也就是说,即使沟通无效,你也不会因此而生气。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提到,在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这大多是我们下意识的自我防御行为,且往往伴随着愤怒。而当你接受了来自他人的攻击和痛苦表达,因为深刻理解对方而完全不觉得愤怒的时候,你就已经消解对方的情绪并开始为进行有效沟通做准备了。

在第二章中,作者为我们列举了几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异化了的沟通方式也就是指看起来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经常遇到的沟通方式,可实际上这些语言不是沟通,而是暴力,是阻碍沟通进一步展开的原因。第一个异化的沟通方式是道德评判。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我们在评判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道德框架,我们评价那些出了我们心里道德框架的人。而这些道德框架多数从成见中来。成见也可以叫做常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关于所谓“社会规范”的知识。成见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其好处,它可以使我们远离生存危险(“比如阴天要带伞”、“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成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非常可疑的。比如八九十年代,我们管穿喇叭牛仔裤的人叫臭流氓,这就是一种成见。如果多说一点,我们在哲学层面讲非常善于基于感受然后跳过感受,直接形成意见,这种意见就是成见的来源。我们通常不会说“咖啡是苦的”,而是直接说“这个咖啡太难喝了”,其实两者之间的联系只对你个人是成立的。所以其他的道德判断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

第二种是进行比较。大家或许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或许经常被父母念叨“别人家的小孩怎样怎样”,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经常会面对的关于比较的场景。另一个而我们经常会遇到的相近的语言暴力是来自老师、家长甚至自己的“别人都可以,怎么就你不行。”活在朋友圈中的我们甚至经常会对自己进行比较然后对自己说“别人活得都那么好,怎么就自己不行”,这也是一种比较。

第三种是回避责任。比如我“不得不”、“你让我”难过/操心、“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丈夫说“不是我不做家务,是我太忙了”这些表达都属于这类。书中对这一部分有比较详尽的举例,这里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在不少犯罪案例中,人犯都会说“都是他们逼我的”,这算是程度最严重的回避责任了吧。选择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逃避,这也是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一步。第四种是强人所难。我们有时使用威胁的方式与人沟通。或者试图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控制他人的行为。在恋人之间女生有时候会用这样的句式:“你要是爱我就应该…”这就是一种强人所难。对方不是万能的,这个句式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另外需要注意和反复申明的是,作者认为异化的基础是性恶论。个人认为即使对于性本善的观点保持怀疑,这些方式也不应当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方式。毕竟没有对人性加以明确定义的孔子也教会了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章的内容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关于观察和评论的辨析我们已经讨论得比较详细了所以这部分我们可以比较简略地讨论。作者在这里举例说明了几种混淆的方式,其中比较吸引我的是“把推测当做事实”,我自己受到过这样的语言暴力。大家也可以说说你们在生活中对别人做出的评价或者受到过的由于混淆了观察和评价所遭到的语言暴力,看看有没有哪一条比较让你印象深刻。

另外一个想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总是”和“从不”的句式,这在心理咨询中也叫“绝对化”。当我们自己说出绝对化的语言,或者面对他人对自己说出的绝对化语言的时候,可以试着从这里出发进行分析。当妻子说“你从来不做家务”的时候,我相信并不是丈夫一次家务也没有做过,妻子想表达的内容是“我经常一个人做家务,这让我感觉很累。我希望你能增加做家务的`频率表,以帮助我减轻负担。”作者在这一章结尾也列出了一些可以进行练习的语句,大家可以试着完成并进行拓展。

第四章的内容是体会和表达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常常善于压抑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们被教育认为集体更重要,个人不重要。事实上在前现代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是以“集体”为单位生存的。在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承担不同的职能,比如一家几个儿子,有的负责账务,有的聪明就被送去读书,女人们负责持家和生儿子,等等,甚至在西方的前现代社会也是这样,只不过西方世界的现代比我们开始得要早而已。在那样的社会里,我们谈论个体甚至个体感受是没有用的,人们最重要的目标是繁衍和生存。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心理学是现代社会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和“主体”的概念被不断提上日程,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也被反复讨论。在这一章中,我们要学习两种技能,一个是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一个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观念,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尤其是社交场合中往往会避免示弱,或者表达我们的担忧和相对“柔软”的感受,因为在这个竞争压力非常大的社会中,示弱就意味着被欺负。但事实上,示弱很多时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技巧。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表达情绪的词汇表,我们可以试着用这些词汇来所谓“造句”,也就是用他们来表达我们面对不同事物的感受。

非暴力小作文【六】

因年底工作比较忙碌,心情有时候比较浮躁,对孩子和老公就难免带着情绪和不满,加上孩子最近放假在家,总是想着玩,不想做作业,我就着急了,对他态度就有点不好。

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就缠着我玩,我比较累不想和他玩,就跟他说:“我不想玩,你去写作业吧,别老想着玩!我还做饭呢。”他不高兴了,回到自己卧室大声的喊叫,还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我一看就急了,对他大声训斥,他更来劲了,把橡皮扔到我的餐桌上,把铅笔扔到地上。我本想冲到他的房间对他大吼大叫,但是我猛然感到我错了。我需要冷静,就当没有看见他的演出,自己到厨房里去做饭了。

他的声音渐渐小了,做好饭,我叫他:“吃饭了,快去洗手吧。”我一看地上和餐桌上的铅笔、橡皮不知道啥时候已经都捡起来了。我们坐下来吃饭,他对我说:“妈妈,我不应该对你嚷嚷,我不对。”

我点点头,表扬他:“嗯,知道自己错了,很不容易,妈妈允许你有自己的脾气和发态度,但是不能伤害别的东西,可以去扔自己卧室里的枕头。”孩子说:“嗯,我知道,妈妈说过很多次了。”

我很高兴没有把事态扩大化,没有更深的伤害到孩子,让他发泄了脾气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