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描写春天的蒙山作文(描写蒙山四季作文300字)

描写春天的蒙山作文(描写蒙山四季作文300字)

更新时间:2023-12-15 16:46:17
描写春天的蒙山作文(描写蒙山四季作文300字)

描写春天的蒙山作文【一】

我们参观了蒙山的许多景点,比如九龙潭、望海楼、蒙山叠翠、蒙山花潮、蒙山飞瀑等,让我们见识了蒙山的奇异风光。

九龙潭,是一个非常美、非常壮观的景色,九个龙头雕刻在墙上,一起向前方喷水,可谓是奇异的景色,我们走到九龙潭的下方,九个龙头喷出的水,洒在了我们的身上,好舒服!我们走着走着,突然看见了彩虹,我们停住了脚步,拿起照相机,把这美妙的景色拍了下来,等到我们往前走了几步再看时,彩虹以悄然离去。

我们本想,爬到山顶,看一看山顶的'景色是否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因为天太热,就没有爬到山顶,我感到很可惜,下一次在去时,一定要登上山顶,看看山顶的景色,体会一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描写春天的蒙山作文【二】

今天是星期天,我们不上学。爸爸妈妈带我们去蒙山大佛参观。它位于晋祠路向南走到罗城村再向西走到开化村直走就到了。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看着车已经缓缓驶入停车场。停好车我们沿着平坦的公路来到了雄伟的大门口,正门写着“蒙山”二字,门柱上写着“佛是一座山净山净土,山是一尊佛净土净心。”走进里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它们参天耸立威武极了。再往里走就是传说中的“御驾桥”也叫“龙桥”。因为古代皇帝每次朝拜蒙山大佛,都要从这座桥上走过,御驾桥就由此得名。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曲曲折折。一会凉亭里休息一会,一会又在小溪边玩玩水开心极了。我们还经过了连理塔,最后又攀登了一百零八个台阶才终于到了大佛脚下。抬头仰望那屹立在山中的大佛,我不竟由衷感叹,大佛看上去大耳垂肩,慈眉善目,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他高:17·5米,宽:25米。它就像我们的保护神一样,俯视着大地,关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我依偎在大佛脚下拍了照,留了纪念,把他留在我的记忆深处。这时望着山脚下已经升起缕缕炊烟,已近黄昏,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大佛回家了。

蒙山大佛,山西人的骄傲!中国的骄傲!

描写春天的蒙山作文【三】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在我美丽的家乡,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有晋祠公园、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山石窟、晋阳湖、晋源文庙、太山龙泉寺、晋祠龙山滑雪场、蒙山大佛等等,今天我详细给大家介绍一下蒙山大佛吧!

蒙山大佛始凿于公元551年,高约60米,是中国首座露天雕凿的摩崖大佛,比四川乐山大佛还早162年,该佛像样式融合了南北两朝的艺术风格,极具历史研究价值。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为古太原县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晓月”之称。

爸爸妈妈今年夏天的时候带我去的,当天一大早我就非常激动,驱车大约有10分钟,我们就到了。

一踏入景区,一股大自然的气息就迎面扑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顿觉神轻气爽。展现在眼前的是茂密葱郁的树林,各种各样叫不上名的野花,还有就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顺着小溪往山上走,两边绿树成荫、还是好多清脆的鸟叫声、青蛙“呱呱”的叫声,听着水声,伴着美景,就像走在了人间仙境,我就是那快乐的小精灵。

走了好长的一段路,我发现眼前出现了一个浮雕,上面介绍了蒙上大佛的修建时间,地图等等。一边欣赏着这么美丽的景色,一边继续往上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又走了好一段路,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广场,在广场的正前方是一大段台阶,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我的心也越来越激动了,马上就要看见蒙山大佛了。怀着这样期待的心情终于走完了最后一个台阶,“哇”一个好大好大地佛像就在我的面前,他那宽宽的双肩,高大的身躯,慈祥的面容都那么让人心灵为之震动。人们都从见到他的惊奇中转变为静寂,静静地观赏他的雄伟,为他的恢弘气势所震撼。这真是世界摩崖石刻艺术中的精品。而且这里人山人海,大佛的周边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

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来我的家乡旅游。

描写春天的蒙山作文【四】

“人人那个都说哎哎——,沂蒙山好——”伴着优美的歌声,我们一家人在国庆节期间踏上了家住沂蒙山区的大伯家。一路上,一座座丘陵飞速闪过,最惹人眼的,是路旁的柿子林,落光了叶子的树上只剩下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枝头,在这空旷的山野上,像是一片火红的云霞。这对于住惯了平原的我们,乍一看到这丘陵地带的美景,真是令人兴奋、激动。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行驶,汽车在一座小洋楼面前停了下来,白色的瓷砖,暗红色的楼顶,宽大的玻璃门窗在明媚的阳光下闪闪发光,爸爸说这就是大伯家。我有些吃惊,记得六七年前来时,这里道路崎岖,坎坷不平,汽车几乎无法通过,我们是下车又走了两个小时才到大伯家的。大伯家在当地算是比较富裕的,可住的依旧是平房。家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别的电器一无所有,房子又暗又窄,全家人挤在一个大炕上,仿佛时间倒流,回到了80年代一样。

我脑海中还在过电影,已经到了大伯的家里,大伯热情的迎出来。客厅里已经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石榴、香蕉、苹果……崭新时尚的家具随处可见,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离子电视,样样齐全。我禁不住脱口而出:“大伯,你们家变化真大呀!你真是太厉害了。”大伯嘿嘿一笑说:“我哪有什么本事,是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的水,是我们这里的富民政策,才使我们摆脱贫穷,走上富裕的。”

原来,当地政府针对当地的土壤特点,买了果树、柿子树等树苗,积极倡导种植果树,使光秃秃的山岭变成了绿色长廊,并以此发展旅游业。很多的农家旅游业发展起来,我大伯家也有一家,每到五一、十月一就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这不,大伯虽然在家,他的“农家乐园”里还忙着呢。

酒足饭饱之后,大伯带着我们游览观光了他的“农家乐园”。走过一段两旁开满鲜花的羊肠小路之后,我们来到了一座丘陵上,只见满山的果实累累:红红的山楂像红色的羽毛球键在随风跳跃;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金黄的大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树上。刚开始,游客们游玩到中午肚子饿了,下山去吃又特别麻烦。为了服务游客,也为了增加收入,大伯在山上开起饭店,茅屋设计,朴素别致,与这山林的景色浑然一体,使游客真正脱离尘世的喧嚣,陶冶在大自然中。为了让旅客吃上无污染的天然食品,在这大片的果树林中,大伯还养上了鸡鸭鹅,种上了蔬菜。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客流,又增加了收入。难怪,今天的游客这么多呢,大伯家里的变化这么快呢。

临走前,大伯给我们装上了满满一麻袋的东西。

看着大伯红红的面庞,以及这满山上累累的果实,我相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伯家的变化会越来越大,沂蒙山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们全国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描写春天的蒙山作文【五】

初秋时节,我陪姥姥去蒙山看大佛。

车出市区后,不久便来到蒙山脚下,游人并不多,但山之恢宏威严尽收眼底。正门除了“蒙山”二字外,门柱上还有一联“佛是一座山净心净土,山是一尊佛净土净心”。转头想问姥姥什么,却见她早已双手合十,低眉垂目,口中念念有词。拾阶而上,一路上走走停停、曲曲折折。趁着姥姥忙着沿途朝拜,我独自爬上爬下、跑来跑去,一会儿在习习凉亭中坐看枫林未晚,一会儿于逐蝶穿花间找寻峰回路转,有时和其他孩子一起在瀑布边戏水,偶尔采一把野花摘几枝红叶,好一个偷得浮生半日闲,怎一个快活了得!我们从拜佛台一口气爬到大佛跟前,大佛看上去大耳垂肩、慈眉善目,像似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雍容气派。听导游讲,蒙山大佛“佛高六十三米,依山镌刻,跌足而坐,双手施禅定印,佛体厚胛肥肩,可谓佛超山峦,高遏云天”。在山顶上,人们除了忙着烧香拜佛、合影留念,也不忘选购些纪念品,还有的意犹未尽地讨论着蒙山大佛和乐山大佛、灵山大佛的异同,数落着大佛的历史。登山远眺,来时山脚下那一排农家院舍早已升起缕缕炊烟……

那一夜我梦见了大佛,梦里的大佛笑容可掬。

描写春天的蒙山作文【六】

一夜的昏昏然,鸟语声声告诉我,天亮了。

迎着晨曦,信步朝着山坡而上。环顾四周,青山叠嶂,薄雾飘渺。风中,附近梨树叶的轻言细语吸引了我来到林中,群鸟高飞而出,我惊吓到了它们。

在满树挂着还是青青的,象樱桃那么小的梨子的树下,是一片片的茶树。这梨的品名叫“风水梨”,茶农们喜欢这个名字,更喜欢着梨的口感好,几乎都在套种处,都种风水梨。虽然晨风吹着微冷,和着清新的空气让人因夜间未能休息好的.倦意顿消。来到山坡顶上,初升的太阳将山坡的另一面装扮的蔚为壮观。满山的茶树行行重行行,象一若大的绿波潭。潭中,荡漾着层层的波纹。这青波是那样绿绿的,那样的一重重地有规律地展开。阳光洒在绿波中,金色在青色中一闪一闪的,美极了。

我忍不住让自己进入这片绿洲之中悠游着,醉心地游着,似梦似幻地游着。梦幻中,好像看到正在将蒙山茶记入自己的著作中的陆鸿渐,那些有着善品茗的身影鱼贯而过,是谁?是神龙氏、晏婴、司马相如?是谢安石、苏东坡、蔡襄、还是徐渭?看不清。疾步上前看,什么也没有。唯有蓝天白云下的一片绿色的海洋,还有,山间溪流潺潺。我想起古人的一首诗:“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是啊,在大自然中悠然地品茗,那是何等的幽雅愉快。难怪乎会有人道:饮得茶后,有种习习凉风生腋下,顿觉身轻飞上天的轻快感。更能理解不忍离去至暮色来临的感受。

小道中,我遇到了一茶农。与之交谈,让我对茶知识有了些许曾加。他告诉我,虽然现在的竹叶青、黄芽贵而名气大,其实蒙山顶茶最出名的是“甘露”。我窃喜自己喜欢的就是这儿的甘露,暗道个“巧”。他迷信地告诉我,“毛泽东年代”的茶树很少长虫,现在却有很多的虫。不服不行的。其实那是因为那时的环境无污染,用的是农家肥,更没有外来植物。我对他讲了自己的看法,他对一部分观点赞同,说:“想来也是,那时的农家肥常常有人“偷”或抢,也没有引进外面的什么植物种植。但对“年代问题”仍然保留他们的观点。他还耐心给我讲起什么是甘露,什么是黄芽,什么是竹叶青,以及他们的制作方法。看得出他满足目前的生活,他指着不远处他的居住地,正是炊烟缭缭。我们站在他的屋前,可见到片片茶树渐次向下延伸,直至有另一座山。

我想起人们有时说,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怎么不可以呢?很自然啊。没有远望,哪有追求?但愿这山,那山的绿洲一山更比一山绿。人们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