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连接老街与小巷结尾

作文连接老街与小巷结尾

更新时间:2024-06-01 22:18:07
作文连接老街与小巷结尾

作文连接老街与小巷结尾【一】

我背着书包欢喜地走出家门,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清新的露水和迷人的花香。

一下楼,小巷里几盆鲜花映入我的眼帘。哇!好漂亮的花,开得正艳,为单调的小巷增添了几分生机。我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欣赏着婀娜多姿的鲜花。

“吱——”一声门响,一根拐杖颤悠悠地从门缝中伸出来,一位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吃力地提着一小桶水走出来。拐杖不停地抖动,她的身子也跟着不停地晃动。她缓慢地走到花盆旁边,小心翼翼地给花儿浇水。脸上的笑容掺和着汗滴,多么像怒放的荷花!多么像淡雅的兰花!多么像凌寒盛开的梅花!

“嗒——嗒——”一阵刺耳的高跟鞋声传来。我回头一看,只见一位披着长发,穿着风衣的姑娘从小巷深处飘然而来。她经过花盆边,顺手摘下一枝花,旁若无人地闻了闻,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浇花的小姑娘抬起头,看着只剩下半截花枝的花苗,望着时尚女郎扭动“S”形的背影,她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了,两眼流露出愤怒、厌恶的目光。

小姑娘轻轻地抚摸着玫瑰花枝,长叹了一口气。刹那间,我感觉她和花儿一样美,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

时尚女郎渐渐走远了,背影越来越小,小得就好像要消失了一样。在那被她摘取了花的空空荡荡的花枝上,挂着的,是她那空虚的灵魂。

阵阵微风迎面拂来,花儿尽情地摇曳。我思忖着,向学校走去……

作文连接老街与小巷结尾【二】

这宝贝分为三个部分,一个吹气机和两个头套,吹风机可以吹起小棉球,当把头套戴上并夹住耳朵,就可以连接吹气机,用大脑来控制机器了,我们的注意力越集中,小棉球就飞得越高,还可以移动穿过各种障碍呢!刚开始,我和弟弟怎么摆弄都没有办法启动,爸爸鼓励我们认真观察,我和弟弟没有放弃,终于发现机器上的亮灯表示不同的模式,这下子终于可以玩了,我还可以和弟弟玩对战呢!

我想将来研究出各种各样的机器,用我们的大脑就可以控制它们,还有机器人呢!比如,我想喝水,机器人就帮我倒好水了,我想看电视,电视就会自动打开我喜欢的动画片频道了!我想不写作业,机器人就会帮我……哈哈哈!这真是太棒了!

用我们的大脑连接世界!相信你也和我一样期待吧!未来,快点来吧,我有点等不及了!

作文连接老街与小巷结尾【三】

1、卒章显志。如《蝴蝶的金翅膀》的结尾:金翅膀的蝴蝶一定有,只是我没查找到。但我想:即使世间没有,老师心里也装有。因为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这种结尾在文章收束处点明主旨,揭示中心,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2、引发联想。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慈祥的眼睛平静的望着我,象深深的潭水这是《唯一的听众》的结尾,它象一幅清幽而又美丽,感人而又意味深长的画面,令人陶醉、回味、品味

3、直抒胸臆。如《父亲》的结尾: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则,也没有在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此种结尾在全文叙事的基础上抒发强烈的感情,不但感染了读者,增加了文章的韵味,也提高了文章的品位。

4、首尾呼应。《雪夜》的结尾中这样写道: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也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与开头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形成照应,既渲染了气氛,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又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一举两得。

5、自然收束。《高尚的施舍》以母亲和已成为董事长的当年的乞丐的对话结尾: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此结尾突出了母亲自强的性格特征,也使结尾清新自然,水到渠成,毫无造作之嫌。

作文连接老街与小巷结尾【四】

记忆中,总有一条淹没在迷蒙细雨中的小巷,青石板铺就的路面总能与雨水奏出美妙的音乐。和着丝丝缕缕的幽思,耳畔总响起阵阵忙乱的脚步声,嗒嗒嗒……塔塔塔……

小时候,一次意外事故让我差点儿成了废人。脱险后,妈妈将我送到乌镇的外婆家疗伤,希望静谧的乡村生活能使我早日康复。外婆是个非常和善的老人,一双布满皱纹的温存的手总能让我感到阵阵拂过心弦的温暖。

初到的几个月里,我总感到自己的命运不济,小小年纪便有了轻生的念头。一天到晚,不说不笑,像个木头人似的。但外婆对我并不灰心,仍每天讲着我从未听过的故事,那些故事慢慢驱走我心头的寒气,使我身心的伤口一天天地愈合。

一天,门外响起了阵阵清脆的叫卖声“卖豆花粥,豆花粥……”,我觉得好奇。便问外婆:“豆花粥好吃吗?”外婆笑了,连忙出门,只片刻工夫,便端来一碗还冒着热气的豆花粥,我欣喜地尝了一口,嗯,那味道,真是香啊,至今想起还会流口水。我几大口就解决了

它。外婆看着我的馋相,满足地笑了……

此后,我便像着了魔似地恋上了豆花粥,但有时却一连几天都听不到豆花粥的叫卖声。或许是我那急不可耐的样子使外婆明白了我的心思。

以后,几乎每天,外婆都会给我捧回一碗热乎乎的豆花粥,哪怕是雨天也从未中断过。我真有点过意不去,就和外婆说:“外婆,以后就别买了,您腿脚不便,天气又不好,身子骨怎么吃得消啊!”“傻孩子,卖豆花粥的离咱家很近,我来回慢慢走,就当是你们城里人散步、锻炼身体了,同时,还能和老街坊们说说话,多好。这样不紧不慢地回到家,豆花粥还冒热气呢,不是吗?”我彻底信服了,心中也没有了愧疚感。有时,为了能让外婆出去散散心,我甚至还故意提出要吃豆花粥的想法。

外婆的秘密在我腿好后不久便被察觉了,那一天,外婆不在家,我突然想吃豆花粥,便一个人出了门,沿路去找,原以为真是一两步就到的,一打听,才知道竟在深深的巷尾。那幽长得没有尽头的小巷,就那样残酷地在我眼前延伸、延伸……

有一条幽长幽长的小巷,在外婆的眼中是那么的短,短得像一座连着外孙子的微笑的小桥;而在外孙子的眼中它却又是那么的长,长得每一块青石上都洒满了外婆无尽的爱意……

作文连接老街与小巷结尾【五】

五月,暖洋洋的阳光温柔地撒下来,不轻不重,我浑身上下每一个细巷子活跃起来了。老师们带领我们参观烈士陵园,顺便到巷子里走了一圈。小巷子,青砖青瓦,低矮的屋檐上长了几株绿植,青青的石板路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我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小巷的宁静与安适,几只常见的小麻雀正悠闲地立在屋角,被我们的笑声一惊,它们敏捷地拍着翅膀飞走了,转眼又停在了另一处屋檐上。看来,连麻雀也舍不得这小巷呢。

巷子向远处延伸,仿佛永远没有尽头。小巷里有人开了间小店,店内木架上陈列着一些古玩及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木架旁还挂着一支质地圆润的笛子。忽然,一阵悠扬的古筝优雅地传入我的耳朵,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抚弄着琴弦。她长发飘飘,微微侧着头,沉浸在优美的琴声中。

还有一间屋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妻,年过古稀,他们都头顶一层薄霜,衣着干净利落。老爷爷拿了一篮子青菜,在门旁的\'小水池上洗着,一边洗,一边和老伴说笑,显得很硬朗。而那老奶奶,边和老伴说话,边看着我们这些“稀客”,脸上不禁泛起一朵花,身旁的八仙桌上摆着几只苹果和一个台历。生活在这里,虽然简朴,但可以拥有一方宁静的天地,想必他们应该是很满足的。我忽然有些羡慕这对老夫妻了。

忽地,一阵香味飘过来,原来小巷尽头有一家烧饼店。店主是一位四十左右的男人,粗粗的眉毛下是一双一笑就眯起的眼睛。他忙活着,几块刚出炉的烧饼搁在烤炉上,金黄的表皮上撒着些许黑芝麻,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不禁想想里面的馅儿是甜的还是咸的了。

我们的笑声过后,悠悠小巷又恢复了之前的模样,宁静祥和,几盆绿植正尽情地晒着太阳,一只小黄狗闪着一双可爱的眼睛,调皮地捉着翩飞的蝴蝶……

作文连接老街与小巷结尾【六】

时光匆匆,转眼间,从我出生到现在,十五年的时光从我指尖悄悄地流向远方,留给我的,只是十五年难忘而又令我感动的回忆。

还记得,那条小巷,我长大的地方。也是给我留下最深的回忆的地方,那似乎的确是条古老的小巷,两边是石头搭起的矮矮的墙。从我出世那天,在我的印象里,我们家就一直居住在那条小巷,那条小巷很平常,石头上已有一层墨绿色的青苔,小巷是斜着的,在那墨绿色的小巷的尽头,便是我家的大铁门了,打开铁门,眼前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当然,这说的的确有些过分夸张,我家小院里可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但是,那种大块青石铺成的,泛着绿光的所谓路还是有的。从小,我就在那青石路上长大,夏天有的时候天气热,我吃饭吃不下的时候,也便会躺在那青石上。青石那种熟悉的青苔的味道,还有他的清凉,那种沁人心脾的感受,令我躺在它上面以后,留连忘起,经常不小心被来往匆匆的大人们踩到。而冬天,下雪,石头上落满雪花,雪化成冰,会很滑,一不小心就会摔个跟头,那可是结结实实的,于是,我曾在四岁那年摔得进了医院。

正是如此,小小的\'我,身上便有了许多疤痕,我的童年就是这样躺在石头上度过的。

直到最终我们决定来到广州这座城市。

我终究还是狠心离开曾经居住六年的小巷,来到现在的新家。

广州是一座很美丽的城市没错。和每一个北方人一样,初来广州这个城市,总会有点水土不服,于是,不肯吃饭的毛病找回了我,在广州我们住的是高档公寓,躺在特制的,豪华的木地板上,我就是没有胃口。这可急坏了我爷爷,他做了他最拿手,也是我在家乡最爱吃的东西——糖醋鱼,结果我仍然是怎么也吃不下饭。直到被饿了整整一个月,我才渐渐适应这环境。但是,我仍然无法抹去那条青石小巷留在我心底的深深的回忆。

但是,直到去年假期我回到我的家乡,却发现那条青石小巷不复存在。站在扩建后的巷口。我的眼泪不由得沿着脸庞滑落。

啊,永别了,小巷,青石,还有我那难忘的童年。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