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记忆中的葡萄干作文

记忆中的葡萄干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8 11:21:27
记忆中的葡萄干作文

记忆中的葡萄干作文【一】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客厅总是摆着各种糖果、巧克力、坚果,平时父母不让多吃,只有在过年时能够小小的“放肆”一把,口袋里揣着糖果那种甜蜜滋味至今都无法忘怀,再来回味一下那些记忆中的年货美食吧。

酥糖

流行地域:全国范围

酥糖是一种传统的春节应时糕点,呈长条和麻将形,块型整齐,用蜡纸包好,酥糖中均匀分布着麦芽糖骨子,吃时酥糖入口即化,香甜腻口,还记得那种满口留香的感觉。

糖瓜

流行地域:北方地区

北京有句民谣—“糖瓜祭灶”,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便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糖瓜外形圆圆胖胖,由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是很好的零食,可惜现在已不多见了。

金币巧克力

流行地域:全国范围

很多糖果品牌都会在过年时将巧克力包装成金币的样子,人们喜欢购买这样的巧克力放在客厅招呼来串门的客人,小时候总被那“金灿灿”的样子吸引,现如今我们只是拿来逗小孩子一笑罢了。

糖莲子

流行地域:两广地区

广东人过年爱吃糖莲子,白白的莲子外裹上一层糖霜,莲子的内芯有点苦,但裹上糖后,甜甜的,既好吃又不会上火。

酥炸开口笑

流行地域:老北京

色泽金黄,口感酥脆,油润绵甜的小食品。将和好的面团摘成小剂子,喷上适量的水,然后沾上白芝麻炸至其浮上油面时,表面裂开口就出锅了,仿佛吃一个开口笑在新的一年就能笑口常开。

炸蛋散

流行地域:广东地区

炸蛋散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香酥小吃,主要原料就是鸡蛋和面粉,炸蛋散有甜口和咸口两种,刚出锅时那种香香脆脆的口感非常好。

猫耳朵

流行地域:全国大部分地区

顾名思义就是长着像小猫耳朵一样的油炸小零食,裹着白糖,有的软乎儿,有的焦脆。毕竟那时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小时候也只有过年才吃得到。

芝麻酥、花生酥

流行地域:全国大部分地区

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类似,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盒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乏的食物。

甘蔗

流行地域:北方地区

过年正好是吃甘蔗的时节,而且寓意节节高。象征着人们希望能够一年甜到头,对来年的美好期盼。

物质缺乏的年代,蔬果的选择比较单一,几样寓意吉祥的蔬果一直都是过年家中的常客。现在冬天也能吃到反季水果,再加上年轻人不那么在意摆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有某些吉祥的寓意,自然而然,这些过年专属的蔬果的地位渐渐不那么重要。像火龙果、龙眼、蛇果这些或反季或进口的水果更受追捧。

记忆中的葡萄干作文【二】

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环节是“发钱”。不过可惜发的钱多数要上缴,妈妈的说辞总是不一样。最早说他们要给对方的小孩压岁钱,只有不用“回给”钱的才是我的;后来又说,钱会帮我攒着,还是我的,至于攒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后来反应过来了,只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才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时间段一般发生在大年三十到初二之前,必须不能错过!爷爷很大方,从我有记忆时已是一张崭新的50元了,后来渐渐“涨”到1张大团结,2张大团结,包里揣了钱就马上上街各种暗爽,上了街又各种舍不得动,最后还是买烟花,买大头菜,买平时妈妈总也不给买的小玩意。最好笑的是,小时候对钱没概念。一次,一位阿姨给了一张20元,因为只有薄薄的一张,便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谁都劝不住,最后大姨为我换成了20张一元钱,手里厚厚的一摞,才终于高兴了。

过年时,小孩不像大人那样忙,每天就做一件事情:各种玩。那时,卖鞭炮的摊子热闹得很: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女孩喜欢买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男孩喜欢二踢脚,以及五颜六色的礼花炮……到了夜晚,整个天空灯火通明,闪耀着五彩的礼花……

那时的除夕夜,特别是零点前后,电视里的春晚即使开着最大音量也完全听不清楚,因为到处都是隆隆作响的鞭炮声。“从小就听长辈讲放爆竹驱逐‘年’兽的老故事。如果停了鞭炮声,会很不习惯地觉得没有了年味。”

记忆中的葡萄干作文【三】

年味,似乎总是和童年靠得很近很近。

童年的家,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住着我的奶奶、二奶奶、大伯、叔叔们等九家人。九家人围成一个圆,青灰色的瓦一片连着一片,组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进入腊月,院子里热闹起来,母亲和婶婶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厨房、井台、灶炉间,她们或是炒花生、瓜子;或是穿针引线为我们几个小毛头做衣服和鞋子;或是揉面、蒸馒头;或是制作着各自拿手的年糕、风味小吃……

衣服做得最好的是三婶,她是个天生的裁缝,做的衣服又挺括又合体,所以直到除夕夜,她都在飞针走线。

母亲会做一种很好吃的点心,叫散子。母亲和父亲一起把配好的水、面、糖等均匀地揉和在一起,面揉好、饧好后,母亲切下一小块,用刀划一下,把中间划出一条条的缝,散开,再弄另外一小块面,两块面合在一起拧一下,一个散子就制作好了。锅里的油热后,母亲把散子放进锅里,一会儿那拧着的小面片,就在锅里变成了金黄色,中间划的小缝经油一炸也裂开了,就像一把小扇子。等母亲捞出,我就迫不及待地拿一根送进嘴里:甜甜的、酥脆酥脆的,真香!面全部做完后,母亲吩咐我挨家挨户给送去,听着别人的称赞,我替母亲谦虚地应承着,心里美美的。

过了腊月二十,爷爷去赶年集,买回来红红的春联、彩色的福禄寿禧,还有鞭炮、糖果。奶奶把鞭炮分给那些男孩子,给他们不太多的糖果;分给女孩子很多糖果,如果想要鞭炮她也会分给几个。我们得了“便宜”,一溜烟地跑到街上找伙伴们炫耀、嬉戏,满足而幸福。

除夕夜,我们九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浓浓的亲情伴着欢声笑语,热热闹闹庆祝普天团圆。

除夕的钟声敲响新年的时候,我们晚辈一起给长辈们磕头拜年,欣喜地接过长辈们递过来的红包装在口袋里,还不时地摸啊摸,怕它会飞走……

年味,渗透其中的是浓浓的爱,这爱回味悠长,每次想起,都让心里升腾起别样的温情。

“欢乐欢乐中国年,欢欢喜喜过大年……”你看,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喜气,街道边已挂起红火的灯笼,我们和年靠得很近很近,呼吸间,年的香味飘进了心里……

记忆中的葡萄干作文【四】

儿时春节,家乡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春联。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就是小学时街上手写春联时飘着的墨香味儿。

春节前两三天,街口现场就摆起了专门写春联的大方桌,一摞摞红红的春联纸和黑黑的几大瓶浓墨。写春联的都是街坊信得过的,有文学修养和书法根基的“大腕”邻居。写春联不仅分文不收,还可以根据来人的需求、身份和年龄,挑选相应的春联书写。有的是套用古老流传的春联,有的是书写者现场独创。因为外婆当时是街道居委会主任,身高刚好高过大方桌一个多头的我,便跟在她身后忙前忙后地“协助”,帮忙拉着写春联的纸张,或者将写好的春联挪到旁边晾干。看着邻居挥动毛笔,一个个字、一副副春联在腕底流泻而出,墨香扑面而来。

春节贴春联也最难忘,爸爸会端来家里的长条凳,在门两边刷上浆糊。先将春联隔空虚拟地放在要贴的位置,让我和哥哥姐姐站在两米开外,肉眼判断春联是否放正了。那时,老爸一改往日的严肃,态度特别好,特别“听从”我们的指挥。“左边再高点”,“右边再低点”……最后在我们老小齐上阵的努力下,红红的春联端正牢固地贴在了大门两边。而吃罢年三十的团年饭,到每家门前看春联和捡鞭炮,基本是年三十下午的全部内容。大年初一,跟着大人串门拜年时,也最爱读每家每户的春联,常和外公一起你上联我下联的朗读,还能学到不少知识。那闻着墨香的年味,现在想起来,心里都甜滋滋的。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