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江姐故居观后感作文(江姐故里观后感300字)

江姐故居观后感作文(江姐故里观后感300字)

更新时间:2023-08-04 03:42:44
江姐故居观后感作文(江姐故里观后感300字)

江姐故居观后感作文【一】

没去过萧红故居的时候,妈妈就常和我说起:萧红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女作家,而且还是一个非常爱国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只活了31岁,却写了很多书,最有名的就是《呼兰河传》和《生场》。

这次去姥姥家--呼兰县,终于有机会参观萧红故居了,我别提多高兴了!一路上,我没心情看路旁的风景,心里一直在想:萧红故居会是什么样的呢?好不容易盼到站了,我第一个冲下车,拉着妈妈买了门票就直往里奔。

呀!萧红故居好大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花坛中间的一座石雕:萧红奶奶梳着一条长辫子,右手托着腮坐在那里,好像还在思考问题呢!左边是萧红祖父母住的土炕,通过客厅、暗室仓房,是萧红的房间,有梳妆台,还有很多书,都是萧红奶奶写的书,还有和鲁迅先生的书信。后边是菜园子、果园,还有磨房。这些都是萧红奶奶小时候常玩的地方,还有呼兰河。

萧红奶奶写的作品可多了,一共有两个展台呢!鲁迅和茅盾先生曾评价萧红奶奶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还听讲解员阿姨说,萧红奶奶写作的环境非常艰苦,经常生病,因为庸医误诊,萧红奶奶时才年仅31岁。我非常敬佩萧红奶奶,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我一定要像萧红奶奶一样,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做一名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江姐故居观后感作文【二】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 《江姐》虽然结束了,但这首铿锵有力的《红梅赞》时常回荡在我的耳畔。

江姐,原名江竹筠,19岁加入共产党,29岁就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在党内虽然职位不高,但却起着不是领导胜似领导的作用。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一次次的酷刑折磨,一次次的痛疼昏,一次次的泼水浇醒,非但没有让江姐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意志和信念,保守住了党的秘密,这种宁不屈的精神给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我印象最深的是竹签刑法那一次。都说十指连心,当竹签钉进每一根指尖,水飞溅时,江姐都咬紧牙关,丝毫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她还鼓励狱中的战友说:“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就的。”这让我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多么伟大的共产党员呀!

重庆解放的前夕,江姐和她的难友们,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大义凛然地走向了刑场……他们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仰。我们成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但这部电视剧让我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肩负起历史重担,为我们开路,我们要时刻弘扬革命先烈精神,时刻记得我们的历史使命,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江姐故居观后感作文【三】

萧红——我最敬佩的`女作家。阳光和煦的那天,我去了位于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

刚走入红木大门,萧红的塑像映入眼帘,顿时闻到书香一阵阵,随着书香的味道走进了东阁门,看到她当时用的笔稿与画卷,展现出昏暗的油灯下,一杯浓茶陪她度过的整个夜晚,手不停地忙绿着,“我讲含着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人,怀着寂寞的心情……”我仿佛看到她正抚案想着,她那坚苦岁月里度过的那段幸福时光,写作留下真迹,得以明证。

我又随着“心书一页页”来到西阁门,看到萧红小时候与母亲的合照,父亲的合照,以及她乡村生活时所用的物品,“百宝盒”勾起她母亲先世,父亲逼婚的愁楚,心底的痛苦回忆。也许,女作家有此经历才有此才思……我内心又不停地问,是不是女作家有此才思,更需厚重经历……

后院呈现一片万紫千红,草长莺飞的景象。我慢慢走在小路上,语文课文《祖父的园子》的景象呈现出来,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样样都有的“大花园”,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明晃晃的……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如果此时活在世上的她又在回忆起什么呢?她忆起小时候与亲爱的爷爷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吗?看着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吗?一起背古诗,品词析句……当我吹落一朵蒲公英的时候,仿佛感知到女作家如何积淀了写作素材;当我追赶一只从花丛中飞过的花蝴蝶时,仿佛感触到女作家文学的思绪如何自然地飘逸而奔放起来。在她童年的乐园里,我也找到了欢乐,悄悄许下了心愿,愿不同时代的我也同样有才华,文采飞扬。

她昔日的成就,往往又伴随着刻骨铭心的爱与恨。在重重困难下,走投无路时,萧红还是坚持着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经历苦难的生涯。从此,离开了挚爱的亲人、朋友,几度去北京求学、写作,“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一支笔陪我走天下。”“萧红坚苦奋斗出来的结果——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的人生是悲剧,31岁病香港。她用笔写尽人生的“路”与“活路”。《生场》、《呼兰河传》是她最经典的两部悲剧小说,她的深度,她的才华,令人折服。

我带着《萧红研究》、《萧红评传》等五本书,走在回家的路上,此时我感悟到敬佩萧红,更应研究萧红性格、精神、意志。融合贯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江姐故居观后感作文【四】

读到这儿,我的心收得紧紧的,我仿佛看见“江姐”苍白的面孔,流的伤口。我真为“江姐”担心。我被这位女英雄的气概深深感动了。多么伟大的“江姐”啊!为了革命,她早把个人的生置之度外,她为党献出了一切!

而我,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只知道退缩。一次,老师让我们做一道思考题。我刚想了两三分钟,想不出来,便去问表哥。表哥不告诉我,我也不想再思考,便把本子一扔,跑去玩了。

还有一次,班里搞800米测验。当我跑到第三圈的.时候,只觉得双脚发软,胸口发闷。我就再也没勇气跑下去了……平时,我也是冬天嫌冷,夏天嫌热,打针还怕痛。要是有点小病小痛,就更是要爸爸妈妈服侍着……跟“江姐”比起来,真让我脸红!

我继续往下读:“江姐”在敌人的拷打下,响亮地回答:“上级的姓名、地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地址我也知道。但这是我们党的秘密,不能告诉你们!”“你们可以坎我的头,但我的思想是整不倒的,永远也整不倒!”敌人狗急跳墙,一次又一次用刑。竹签子一根一根地钉在“江姐”的指头里。

我的心痛极了,好像竹签子也钉在我的心里。“江姐”的手指被钉得淋淋的,但她始终严守党的机密……

文章读完了,“江姐”那铁锤般的话语还在我耳边回荡“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我的心犹如海上的浪,上下翻腾。“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毫无畏惧。我——一个新世界的少先队员,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努力拼搏,战胜一切困难,做一个像“江姐”一样勇敢、坚强,在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投降的人!这样才能不愧对“江姐”等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换来的今天,长大才能肩负建设祖国的重担。

江姐故居观后感作文【五】

今天我和妈妈进行了一趟远行,知道是去哪吗?那就是坐落在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的乌兰夫故居。

一进大门,首先印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半身铜像,原来这就是乌兰夫,他带着一付眼镜,神态沉稳的注视着前方。我先看了一下铜像上的简单介绍,这座铜像是由广州美术学院的潘鹤教授精心制作而成的。妈妈先领我进入展厅,展厅主要介绍了乌兰夫一生的光辉历程,我认真地看了好久。从1906年12月23日乌兰夫出生,一直到1988年12月8日去世,这中间他历经千辛万苦,甚至是生命的威胁,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与梦想。这是最让我敬佩他的一点,每个人只有坚持不放弃,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出了展厅,右手边有一大片空地,上面除了有两个大石磙子,就空无一物了,我奇怪的.问妈妈这是什么地方,妈妈告诉我这叫场面,是乌兰夫家晾晒粮食的地方,原来过去是这样晒粮食的,有意思!

继续前行,来到一个院子里,这里的房子怎么都是这个颜色?黄了吧唧的,上面好像还有草棍儿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妈妈说,这叫大髯泥,就是用泥和草棍儿混在一起盖的房子,旧社会都是这样的房子,因为没有水泥。我想这能结实吗?会不会塌了呀,有意思!院子里有正房、大伙房、碾房、磨房、马圈等,磨房里的大石磨好沉好大,我试了试,怎么都推不动,也不知过去的人是怎么推磨的。马圈里挂着许多东西,妈妈说那是马缨子,套在马脖子上的。还有许多干农活时使用的农具,有刮耙、撒耙、骟车等等,都是过去流传下来的,也都是我没见过的,有意思!

这趟土默特之旅,不光让我对乌兰夫光辉的一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过去的农村及那时人们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真是收获颇丰。

看来以后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那样就会了解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多有意思啊!

江姐故居观后感作文【六】

当自己和大家一样坐在荧幕前观看这部经典歌剧电影《江姐》时,心里感觉到的是震撼,是一种对个人灵魂从里到外全新的洗礼。音乐激励人心,词曲高亢激昂,让人不得不欣赏这部歌剧,让人不得不震撼于江姐对革命矢志不渝的信念,让人不得不感怀于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江姐》这部歌剧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共产党人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一九四八年春,我解放大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全面的战略反攻。蒋家王朝的统治也几近覆灭。在这一时刻,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离开山城重庆来到川北。在赶往华蓥山的途中却不幸听到了丈夫遇害的噩耗。此时,江姐毅然忍住心中巨大的悲痛,前往华蓥山与当地的游击队的同志们会面。在以后的时间里,江姐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地投入与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她率领游击队给予了反动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令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但是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为了保护战友和游击组织的安全不幸被捕。当江姐面对军统特务头目沈养斋的威逼利诱和渣滓洞的百般酷刑时,她大义凛然,视如归,不屈不挠,以一个革命者的身份狠狠地给了反动统治一击。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江姐的耳中时,渣滓洞所有被捕的革命战士都欢欣鼓舞。这个消息犹如黑暗中射进来了一束灿烂的阳光,给了战士们继续革命的信心。但国民党反动派却在这一时刻加害于江姐,江姐用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贞气节谱写了一曲革命战士的“红梅”赞歌。

这部歌剧中刻画了很多人物形象,而且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江姐、双枪老太婆、蓝胡子等革命意志坚定人物的唱词有定力,给人以振奋的心绪。而诸如国民反动统治中的沈养斋、唐贵山等反面角色嘴脸丑陋,唱腔怪异,让人感到可笑和憎恶。剧中还有一个最让人深恶痛绝的人物,那就是甫志高。我觉得这个人首先都玷污了自己的名字。这样一个革命意志薄弱、懦弱无能的小人,将永远遭到人民群众的唾骂。

再来谈一谈我对这部歌剧配乐的认识。在这部歌剧中,融入了戏曲、民歌和现代唱功等元素,使得它能够合乎很多人的味口,更贴近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江姐》这部歌剧的配乐或优美动听,或慷慨激昂,或压抑沉闷,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音乐与故事的主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尽现一部优秀歌剧的生命魅力,尽展人性的美丑善恶。

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江姐》这部歌剧的唱词。。词达意,曲传情。通过曲我们感觉到感情的传递;透过词,我们看到的是人物的整个心灵世界。《红梅赞》、《青松林内红旗扬》、《相对无言口难开》、《绣红旗》等至今脍炙人口的曲目,词读来诗意盎然,一字一词仍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随手记下了几句很是让我感动和引发我思考的唱词,如“乌云染不黑天边日,狂风吹不落满天星”、“黑夜将晓风更紧,残冬欲尽雪更寒。风雪独处战歌起,红梅含笑迎春天”、“春蚕到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风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等等。

这又使我突然间想起了现在拍出来的一些影视,说实话我看后很是失望,既感觉无味,又赶到大部分尽是一些糟糠之作。也许现在的一些演员欠缺的不仅仅是一些基本功底,我想给更多的是他们欠缺一种回归人性的精神。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希望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继承这种“红岩精神”,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前进。

江姐故居观后感作文【七】

我有幸看到了电影《江姐》,歌剧展现了垂前的敌人极端凶狠残暴的行径,歌颂了在黎明前坚持最后斗争的革命者英勇顽强的斗志和视如归的精神。

江姐不幸被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关到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人在用荣华富贵作诱惑无果的情况下,开始威严恐吓,可江姐不畏强暴,大声说出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为劳苦大众求解放,为革命粉身碎骨心甘情愿,生命只有一次,哪怕有千万次,也要奉献给党。”敌人气急败坏,严刑拷打,江姐忍着疼痛,大声道:“头可断,可流,我的心不变,哪怕把牢底坐穿,你们也休想从我嘴里的得到一点线索。”敌人丧心病狂,用竹签订在江姐的指头上,她大声地笑着说: “你们不要虚张声势,张牙舞爪,竹签毕竟是竹子做的,我们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敌人对江姐无计可施,害了风华正茂的江姐。

歌剧看完了,我被革命党人威武不屈的精神所震撼。如果不是牺牲了无数的革命烈士,哪有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虽然这已经是历史,但我们后辈要记得这是写成的历史,让我们永远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