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关于如何学习传统文化作文(在学习传统文化中成长的作文)

关于如何学习传统文化作文(在学习传统文化中成长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28 16:01:44
关于如何学习传统文化作文(在学习传统文化中成长的作文)

关于如何学习传统文化作文【一】

学习是什么?应该怎么学习?我一直不太明白。

上周五,语文课上学了歇后语,下课后,我做作业的时候,碰到一道题“铁公鸡——__________”,我不会做,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于是就去问同学。同学反问我说:“铁做的公鸡也有毛,但是能不能拔下来呢?”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当然不能啦!”同学马上说:“哈哈!这下明白了吧?”我恍然大悟,赶紧说:“我知道了!是‘铁公鸡——一毛不拔’!谢谢你!”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学习学习,学就是多思多问,习就是多加练习;也就是说,学习呢,不仅要多思考多练习,不会的时候还要多问,问老师、问同学,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于如何学习传统文化作文【二】

学习就像一群人在大街上行走,只要你的步伐稍稍慢一点儿,就会有人悄悄地从你身旁擦身而过,然后远远的把你甩掉。学习不正是这样吗?只要稍稍放松一下,成绩就好似一条下划线,让成绩直线下降。

也许我并不算得上是个好学生,至少我的成绩就不是优秀的。在小学的时候,我的成绩总不低于全班前三名,因此,每次我都问心无愧的捧着手中如稀世珍宝的优秀生奖状,心里有说不出的甜蜜。但是上,了中学后,就变得有些懒散了,我的成绩不仅下降了,而且还下降得厉害,一跌就跌到了十五名的成绩,但我却闯彩的了个三好学生,拿着手中的奖状,并不像以前那样问心无愧了,拍拍胸口,有股闷闷的感觉,心里在也没有甜意,感觉苦涩苦涩的,简直比吃了五味果还要难吃一百倍。

学习就是当你越过重重高山,郁郁葱葱的森林后,一跟横架在河流上的独木桥,你不敢过去,那么你就让路,站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勇敢的人一个个的超过自己。难道你就只能瞪着圆圆的双眼看着别人陆续不断地超越自己吗?难道你就只能被人抛弃在这荒芜人烟的河岸边吗?不,你还可以选择另一条路,那就是鼓起勇气,大胆地走过这根独木桥,到达鸟语花香的彼岸。

学习,用金钱买不到,也借不着,它会给勤奋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也会给懒散和胆小的人留下无穷的悔恨。

关于如何学习传统文化作文【三】

人说:“你口才真好!口齿真伶俐!”

你可要戒备了。口才好固然是重要,先不说这话是褒或是贬。口才好的人,往往是唾沫飞扬,嘴皮儿闭闭合合无数次,很容易咬到舌头的。

往往在自己洋洋得意之时,见人就聊,见事就扯,东西南北彷无一不晓似的,可,最怕的真是无一通晓。看着那些口若悬河的人,夸夸其谈,像是渊博无比,实际上却空腹之人,这些都是一些假想,很多人都会被这些人愚弄了。

有些人,腹中有粥,不甚饥,却也不饱。见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像是游刃有余,却是自大虚妄。在哗啦啦的交谈后,疲惫感油然而发,那是脑力的消耗,心力的损伤。有些人,在唧唧呱呱后,发现自己那些话显得浮躁,自个内心也不安起来,用些许时间来反思今日之话何处不得当,有失分寸等,让自己胆战心惊一番,再次告诫自己:下次要避免此况等。又是一番烦心的反省。

而有些人,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语言的魅力,不需要过多的夸谈,会聆听,能把握“点到即止”,却也能“一语道破”,毫不费劲。我想,那是满腹经纶,包含墨水,才华横溢运用自如,放得真正的游刃有余,毫不废心神。

我想,要渐进到如此高的境界,莫过于学习与沉淀。亦舒说“孩子真应该以读书为上,好好选一门学问,做出成绩来,不枉到人间一场。是,五百年后没有分别,但对阁下活在世上那五十年可大大的有分别。”

诚然,学习,不只是我们现如今通行的应试教育,更多的是能力素质的学习培养。所以,书籍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仍安存,是有它的道理。书籍,人类创造供人类阅读,又启发人类不断渐进升华,真奇妙!

书,学习,这些做了,思想却不一定有深度,关键的是思考。通过思考来沉淀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使得思维的结果有了厚度与深度。我们天天的课程中,成千上万的信息在眼球中或是脑海边飘过,却难以抓住他们的尾巴,留住他们的脚步。思考,理解的缺失。

要让自己成为有思想的人,有思想厚度的人,不可或缺:书,学习,思考。

关于如何学习传统文化作文【四】

1.解冻,多么贴切的解释。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3.路就是书,书其实也是路。

4.水,是道教的教义的象征。

5.以使命为学校

6.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这该是游历时最好的状态。

7.藏经洞的故事不仅令人悲哀,还令人战栗,如同亲生父母把女儿送进宜春院。

8.这个想法不错——不知道马可·波罗是否同意?

9.先有生态后有文化——李希贵校长说:文化是做出来的,这有什么不同?

10.山庄背影,诸多回味。经余秋雨老师这么一写,我还真想去那里走上一遭了。

11.1927.6.2,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水而?

12.又了解了我不知道的清史,原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咸丰避难山庄也于此。

13.嘉庆不明不白在避暑山庄,道光不喜欢也不愿意去了,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支撑,不衰才是怪事。

14.文化生态意义上的认同。

15.康熙,把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人的旅行是否也如此,是释放生命的过程?

16.木兰围场,秋猎,为期大约二十天,康熙共参加四十八次。

17.木兰围场,狩猎,大规模军事演习始于康熙?

18.康熙的思维方式令人惊叹

19.打、、流放,打是轻刑,是极刑,流放不轻不重。

20.宁古塔并非塔,满语宁古为“六”之意,塔为“个”之意,据说这里曾居住过六兄弟。

21.流放宁古塔,坐标:黑龙江省安宁区。

22.文本认知和现场认知有天壤之别。

23.每一块土地都是有表情的。

24.文明最集中的地带,成了仇恨最集中的地带。

25.大勇似怯,大慈无朋。

2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之大幸!

27.沧海归水,何问其源?来自无限,归于无限。

28.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布,何惧毁谤。

29.柔软与坚韧并存,有这样的妈妈,儿子的心无旁骛,不在意流言蜚语就顺理成章了。

30.还会再读,越读越有味道。

31.以前一直没有读过余秋雨老师的作品,对他的了解也是来自媒体,当然多数都是负面的。后来偶然看到他的作品,发现文字真的极具吸引力,欲罢不能。怪不得余秋雨老师的近照看起来极其温润平和,相由心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