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荒石园作文技法(沈丘槐园作文300字)

荒石园作文技法(沈丘槐园作文300字)

更新时间:2024-04-20 17:47:58
荒石园作文技法(沈丘槐园作文300字)

荒石园作文技法【一】

??于叙事文的写作技法

1. 叙事要完整。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就是以书面的形式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因为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为了让别人看明白你写的事情,我们必须在叙事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是事情的"六要素"。

2. 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我们已经知道了叙事文章的"六要素",可在作文过程中,我们不能像问答式一样,把"六要素"讲完就算。这样的文章,读来是不吸引人的。在"六要素"中,"经过"是事情的主体,要分几步写清楚。每一件事情的发展一定有它的先后顺序,我们在写作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事情的发展过程,有关内容要写得细致、清楚,这样,把事情的发展过程写具体了,一件事就会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写作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怎样才能做到一步一步写具体事情的经过呢?首先,可以找找事物的规律。虽然有些事物比较纷纭复杂,不很容易认识清楚,但它总有一定的规律。了解了它内在的联系,知道了它的因果关系,写起来就比较具体了。其次,观察要仔细。人们每做一件事,会有许多动作、神态、语言上的表现,要善于现察,了解特点,抓住特征来写。另外,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联想,使文章就像一株繁茂的大树,既有突出的主干,又有婆娑的树叶。这样,就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

3. 叙事,要有中心。一篇好的叙事文,必定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立意。立意,就是在下笔之前先明确写作意图,确定主题。从我们平时的经验来看,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衡量的关键,主要看中心是否明确。因此,确定文章的中心,是叙事的根本。在叙事时,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要以中心意义为线索贯穿全文。一般来说,点明中心在文章的结尾较多,因为这样从记叙事情到引出意义,比较自然,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中心在文章开头,也就是在记事之前先点明意义,让读者有一个心理准备。

4. 叙事,要选择新颖的材料。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积累写作材料,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我们小学生写作文,就应该写自己的生活。我们少年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时刻观察、用心体验,往往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发生了许多新奇的事、新奇的现象。这些会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特别的思考,只要我们把注意现察的许许多多新鲜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写到作文里去,寻求新的立意就能写出新颖的、有深度的作文。

5. 叙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 因此学生如果写自己有感受的事,就容易写得生动、活泼、具体;如果写自己不熟悉的事,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写不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生活的需要为目的的写作练习,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如写写日记、周记、随记、书信、读书笔记等,自己选题,自由发挥,放手写作,畅所欲言。练笔先从自己写起,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起。这种大量的持续的作文自主练笔,既记载了真实生活,又有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荒石园作文技法【二】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的见证人的作用。

2、“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一人称的。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

其用法有:

1、“他”。如“他既然这样完全失掉了理性,就发生了哪个疯子头脑里都不曾有过的一种奇想。”(《堂吉诃德》)

2、人名。如“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回延安。”(《一次难忘的航行》)

3、指代。如“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多收了三五斗》)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写作时倒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表达。

荒石园作文技法【三】

这种技法在说明文中的运用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用于文章开头,在说明之前先叙述举例,通过具体实例为下文说明铺垫张本,提供说明材料;二是用于文章中间,即说明中夹叙事例,以实例作为上文或下文的印证,使说明有据可依,有例可证;三是用于文章结尾,即说明之后再叙述事例,通过事例为全文作结。这三种情况,中者最多,后者最少。

叙述举例可多可少,文字可繁可简,具体运用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叙述比较详尽,事例比较具体,因而文字较多,这种情况,适用于说明那些比较生疏的事物,不详述不足以使人明白;二是叙述比较简单,事例比较概括,因而文字则较少,这种情况,适用于说明那些人们熟知的事物,点到为止,无须赘述。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第二节,就运用了比较详尽的叙述举例法:

那是清朝光绪25年,有一位叫王懿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然后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

这段文字,以事情发展为顺序,以发现甲骨文为线索,有头有尾,具体细致地记叙了王懿荣发现并考证出甲骨文的过程,交代了我国书籍发展的源头,既点明了该文题目的前半部分,又为下文具体说明我国书籍的演变发展经过作了很好的铺垫。作者之所以对书籍的雏形甲骨文作这样详细的叙述,主要是因为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学生,对它知道得甚少的缘故。

说明文中,叙述举例的内容必须与所说明的对象有某种密切关系,如上面说到的甲骨文就与文章说明的对象书有直接关系。何处叙述举例,时机位置要适当。叙述举例的文字能简则简,就全文来说,它从属于说明,不能反客为主,冲淡了说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