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沙洲村红色旅游作文(游览沙洲村研学作文400字)

沙洲村红色旅游作文(游览沙洲村研学作文4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7 12:17:36
沙洲村红色旅游作文(游览沙洲村研学作文400字)

沙洲村红色旅游作文【一】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来到了祖国的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进入延安,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让我感到十分舒适。打开手中大大的地图,一幅图片吸引了我:延安窑洞。我急忙对爸爸说:“我们明天去这里吧!”爸爸满口答应。

第二天,爸爸如期带我来到了延安窑洞。在门口,我们看到了关于窑洞的介绍:延安的窑洞分土窑洞,砖窑和石窑洞。石窑洞是用石条或砖做成的,坚固耐用。延安的砖窑洞群,气势宏伟。但最常见的则是土窑洞,在凤凰山麓以及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地随处可看到其踪影。窑洞里的陈设,非常简单,有木桌、木椅、土炕和农家的一些物什。

挖窑洞时,先修“窑面”,即在山坡上挖一竖截面,然后向纵深挖掘。一般窑高3米、宽3米、深6至8米。门窗用木框,窗户上糊纸或镶玻璃。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土里土气的窑洞成了延安旅游的一大景观,也成了考察的重点对象。它们是中国革命的见证,也是陕北民俗的体现。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我很好奇,为什么用石条做的窑洞不会塌下来。我拉着爸爸来到一个洞前,仔细一看,原来石条与石条都是用粘土黏在一起的。我大吃一惊,这个办法都想得出来,那时的人们真聪明呀!

沙洲村红色旅游作文【二】

有一群由二百多个孩子,五个带队老师,四个教官,一名医务人员和十多位领导所组成的队伍将从重庆跨越到西安,再沿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来到延安。这个过程被称为“红色之旅”,我们这些孩子也被大家亲切的称作“红小鬼”。

今天是“红色之旅”的第一天,重庆下着大雨。“红小鬼”们各个提着大包,提着小包。站在旁边给孩子打伞的父母们,不停叮嘱着孩子要注意安全。我和妈妈坐在屋檐下的台阶上躲雨,我靠在她肩上静静地听着夏日的雨打在大地上,“淅沥、淅沥……”我和妈妈都知道有六天我们不能在一起互相关心,甚而吵闹》妈妈说:“只有分隔两地才能让感情变得更深,更纯。”

下午两点三十分我们准时出发。一小时后我们来到了火车站,吃力的挤过人群上了火车走到自己的床位,我睡顶层,空调就在头顶上。放好行李后,我躺在床上,听着火车的轰鸣,走道的嘈杂》

晚上十点火车统一息灯,我辗转反难以入睡。看看旁边的张兴澳,她睡得那么香,那么甜,还不时抿抿嘴,她一定是梦到好吃的了。火车的震动使得床轻轻摇曳,听着走道里的脚步声;听者教官手中对讲机里的“嗡嗡声”;听着老师们的谈话声。渐渐闭上双眼,任心和梦跟随着火车飞向远方……

沙洲村红色旅游作文【三】

离开沙洲畔已经数月了。

沿畔的径流像北方的桦树纹一样,向山际四面流开。湖水不是很急,却很清澈,滑过湖底那凹陷的大理石板,印下了浅浅的水痕;在岁月的反复侵蚀下,粗糙的大理石板被打磨的尤为润滑,像仲夏夜悬在空中的镜月,明亮皎洁。盛夏,沙洲畔的风不是很大,却恰好能撩起沿畔那成排的沙树,沙树枝叶,伴和着夏风,在空中飘逸。时常,年轻的沙树叶会垂到河岸,点在明镜般的湖面上,又被树干轻轻的拂起,反反复复,像是与鱼儿嬉戏。点开的湖面溢出回环的曲纹,慢慢展开,渐渐消失在两山夹隔的水源。

沙洲畔原本是一处荒漠,地处第三阶梯较为陡峻的谷地上。两面环山,铁青的山壑在烈日的曝晒下,显露出苍白的表情。两山接连待发,从很小的缝隙中挤出许多翠绿的植物,奇形怪状,这些植物很快蔓延,在两山之间形成了一道狭窄的山沟。沟底屹立着大小不等的岩石,在长久的风化下,被侵蚀的很光滑。有些岩石由于质地不均匀,形成了山穴。这些植物从山腰溢到山顶,又从背坡蔓延到荒漠。由于这种植物生长在沙土之中,所以当地人就称之为沙树。沙树在岁月的辗转下覆盖了荒漠,也就形成了如今的沙洲畔。

从很小开始,就在书中看到过沙洲畔的故事。也许,就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沙洲畔的成长,是鉴证一个生命的奇迹。我敬畏生命也就一如既往的敬畏着沙洲畔。我时常在心中对自己允诺,总有一天,会亲自去那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身处沙洲畔,犹如醉在美酒中一样,黯然销魂;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迷途雅客,即使孤苦伶仃,没有依靠;能够一人流浪在在沙湖之中,泼墨挥舞,作一回山水诗人,抑或是尘家隐士,又未尝不痛快?那不息的河流,奔腾在干涸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身体撞击着不朽的山岩,只为注入浩瀚的海洋,而卷起一帘又一帘惊涛骇浪。能饮恨沙洲,又何尝不淋漓尽致?

我行走在沿湖的一条小道上,沙洲畔湖的水声在我耳旁清晰可见。澄澈的流水涌向山际,我时常向远处张望,这些不息的水,何时是一个尽头?河堤并不是很高,水离岸上也不过几公分,但很少溢出来。在湖中稍浅的地方,从泥土中钻出了许许多多缠连在一起的水草,水草在流水的累月作用下,被扯成了一条线,远远看去,犹是镌刻在的一道绿化带。我沿着顺流方向一直走到山前,原来,这些流水冲击在山岩上,有的从山沟中溢出,有的.则涌向山坡,从背部回环而下,形成了瀑布。瀑布是沙洲湖精神的化身,源源不断的泉水从山顶哗然而下,打在顽固的大理石上,便折身而回,重新开始生命的新一轮征程。

我曾想,水远远而来,也是始自涓涓细流;从沙洲的那头,不远千里的涌向这头,只为能够给这瀑布注入一份力量,便会摔得支离破碎,曾今风雨兼程,值得吗?后来在无数次思考过后,我发现,在溪水奔腾的一路上,滋润了干涸的土地,让沙树长出了绿叶,让荒漠变成了绿洲;在弯弯曲曲的河道上,义无反顾的流淌,像生命的进行曲,他给了土地生命,给了整个鱼儿生命,给了整个沙洲的人民生命。

当我撑着一叶孤舟,将要离开的时候,我撩了撩生机勃勃的沙洲湖水,清凉而又那么温暖。我划过那柔软的水草,低头凝视,再一回眸,已漂过那醉人的瀑布。

我记念沙洲畔湖,犹如记念一个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