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全球哀悼日的作文(以逝者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全球哀悼日的作文(以逝者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3-05-09 03:09:36
全球哀悼日的作文(以逝者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全球哀悼日的作文【一】

以前一直喜欢读有故事的史书,像《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腥的盛唐》等,前段时间第一次读西方人眼中的历史---《全球通史》,它不像故事史书一样小说化,也不像教科书教条化(一般都是时间、地点、任务、事件。反而我认为它是一部必读的经典,我总结其3个特点。

1、《全球通史》的作者编写这部史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解决当前时代所遇到的问题,是给现代人以启示。正如作者开头所说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2、这本书描述事实较客观,平心静气,娓娓道来,让读者通过了解事实,自己去求索,去思考,去求索当代我们遇到的问题。它不同于目前市面的一些书籍,例如《成功人士的____习惯》,《互联网之独孤九剑》,这类书籍一看就是先整个哗众取宠的书名,然后以教育人为口吻,将自己观点强加给读者的书籍;再挑选几个的示例证明,缺乏多次推敲和给人思考的空间。

3、对于国内的读者,这本书叙述角度、方式很新颖。它叙史的角度不是以一个国家、地区为核心,而是以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它叙史的方式不是断片式的,而是以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连续的角度叙说,前一个历史时代是后一个时代原因,后一个时代是前一个的发展。例如书中西欧3个不同历史阶段章节关系如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济增长、国家建设->海外扩张。

另外我总结了一张表提炼下书中历史发展的阶段。

全球哀悼日的作文【二】

有人说读史就是在读故事,其实本是如此,我们以后来人审判的视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客观,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个人逻辑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观的前提下,我们不应该去评判历史,以现代人的思维和眼光去对前人品头论足是没有意义的,唯一应该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对个人、时代、社会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给人这样的感觉,正如书中所言,每个时代都要编写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世界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所以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索新的答案。

书中一直在强调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性。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变革,而且不同的地区会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人会去计较所谓过渡的时间,用以比较各个国家甚至是民族之间的差异,但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还是从部落文化过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从农业社会更迭为工业社会,都不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发奇想而发生的,总之,当时发生的不是一件事,这是一个过程。

我们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反过来又支持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当农业渐渐代替采集业的时候,人们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的植物来适应不同的环境。这就是良性的循环,当简单的植物采集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的时候,自主的培育粮食就成为新的出路,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果相生,农业的传播扩大也让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培育更多的植物,从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让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适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东的芭蕉等植物。当人们把实践中的经验运用到改良上之后,植物也因为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间接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逻辑最严谨的教科书,是环环相扣,最为精彩的魔术,所有看似突然的变化,都有蛛丝马迹可循,那是一张由几十亿人的踪迹编成的巨网,没有人可以置于其外。

历史与现实:

《全球通史》虽然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让我意识到史书可以是启示类文本,面对不同的话题,不变的是对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静的阐述从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读者认清现实世界和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维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和现实的两个时空里自由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和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读后感·当然,《全球通史》并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书,斯塔夫里阿诺斯以自己对历史和哲学的深厚功底,同时无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宽度,书中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的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警示和忧虑等等。

历史没有可以省略的部分,前因后果,一脉相承。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其内在的严密逻辑和浩瀚广博的知识让我领略到历史的精彩,紧循着这样严密的逻辑线,所有的文化优势都应慢慢转变为经济优势。我们可以冷静的探索,厘清其中的线索,汲取养分为己所用。不执著于眼前,心中自藏乾坤,静言巧思,亦不失为上乘。

全球哀悼日的作文【三】

十一长假,是多少人等待已久的休息日,看着大街上人来人往的热闹,我的心却如置身在寒池中一样沉重,一股异样复杂的感情慢慢从心田滋生,笼罩住我的全身。早晨七点多,还在梦中的我就被推醒,爸妈一脸悲痛地站在我面前,我有气无力地问了一句: 什么事呀?做作业也不用这么早。”

他们匆匆回答我: 你快起床,现在去祖母家还可见她最后一面,再晚就来不及了。”我仿佛不相信耳边这个残酷的消息,机械地穿好衣服便被带上了摩托车,一路上不停地问这问那,到了祖母家后,一群老人围在床边哀声叹气,顿时,一股热冲上我的脑门,我奋力推开众人,自己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只知道床上躺着的是我的祖母啊!看到的却是祖母瘦弱的身躯一动也不动,脸上盖着一块白色的布,我来晚了,时间定格在这一刻,我定定地站在床头,不相信这种生离别的场景会发生在我周围,发生在我的亲人身上,不管从前祖母是否如同妈妈说的那样重男轻女,偏袒表哥,不管她曾经对妈妈做过多少错事,在这一刻,我什么都不在乎了。我只知道,再没有人在我生病的时候迷信地为我缝制避邪符,再也没有人在我不小心摔破碗时唠唠叨叨,最后却颤巍巍弯下腰收拾碎片,再没有人用冰冷的双手在我睡着时小心翼翼地抚摸我,在我被冻醒后露出惊慌失措的表情,也再不会有人需要我时时担忧牵挂,我慢慢在床头坐下,握住祖母的人手,尽管这双手比曾碰过的任何一双手都僵冷,我却毫不畏惧,忍痛揭开白布最后仔细端祥祖母的面容,看清楚这张已没有色的。

枯黄的'脸,整个过程中我没有流一滴泪。我不会让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因为我很清楚,这是最后一次了,祖母再不会拄着拐杖,笑着走到我面前,我要记住祖母,不能让时光冲淡每一点关于她的回忆。然而,在走出屋门的那一瞬间,眼泪还是在毫无知觉地落下,不管我怎么努力地止不住,我蹲在门口失声痛哭,想起最后见面时,祖母倚在门边,一个人孤孤单单地送我离开,想起在她与神作斗争之时,我却在教室里与同学玩闹,祖母在世时,我没有尽到一点晚辈的责任,现在我悔悟了,却再也不能在她的病床前陪伴她,一切都迟了,迟了。我应该振作精神,不能让祖母离开时看着泪流满面的我,她要去天堂了,在那个神圣的地方有天使的舞蹈,我们要让她安心地离开。一阵风儿掠过我的面颊,这一定是祖母在拭去我的泪水,安慰我,劝我不要伤心。今后我人生的每分每秒,她都会陪我一起渡过,给我真挚的祝福。

全球哀悼日的作文【四】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20__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历史学巨匠,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