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写埃及的作文800字(有关埃及的作文600字)

写埃及的作文800字(有关埃及的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3-05-12 01:34:46
写埃及的作文800字(有关埃及的作文600字)

写埃及的作文800字【一】

电影,是一个个的故事,感人、悲伤、快乐、愤怒,都浓缩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透过电影,人们建立起一座座心的桥梁,分享那些相同的情感、相似的想法。也许就是如此,电影被人们深爱。我,爱看电影。

记得那堂历史课,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她最爱的一部电影──埃及王子。这部片,也随着影像一幕幕的发展,变成了我的最爱。这部片改自出埃及记,电影中描述一位原以为自己是埃及王子的希伯莱人──摩西,带领族人走出埃及、拥抱自由的感人故事。电影的一开场,炎热的太阳、繁星的劳动,不管是老的、小的、强壮的、虚弱的,每一个希伯莱人都在辛苦地建造金字塔,用他们生命微弱的气息唱出内心的绝望、痛苦和信仰。才看到这,我的泪水已伴着他们的汗水留下。

跟随着摩西,我震惊、痛苦、悲伤又重新找到了希望,少了宗教的色彩,多了感动的音符。每一首歌、角色之间的牵绊、矛盾、冲突和他们对于自己信仰的坚定都使我动容。整场电影,悲伤的泪、喜悦的泪、满足的泪、感动的泪占据了我的眼和我的心。当摩西和他的族人终于到达那流着奶与蜜的土地后,除了感动和快乐,我的心浸在知足和感恩中,更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感触。

“人生中的痛苦和快乐没有什么,而是你将它化成为什么。”电影中有个人对摩西这么说。也许,今天一切是那么不顺、那么灰暗;但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可以继续相信、相信希望,那,是别人怎么也剥夺不走的!这场电影,让我重新认识历史、认识生命、认识希望。

写埃及的作文800字【二】

我同情的看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她一定会被这个不幸打垮,她只能带着儿子回到埃及了。

然而我错了,当凯撒---她的丈夫,当他的尸体在数万罗马民众前被焚烧的当夜,她有为自己找到了新的靠山,凯撒唯一信任的部下安东尼。

“我的天呀!”我不禁发出了感叹,多么顽强而寡情的女人,她的丈夫才两天,虽然她身着丧服,但那双“流淌着尼罗河”的眼睛却从未露出悲伤,当她在语言之火中看到凯撒被刺时的'发出的惨叫,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的去留福祸而焦灼。

但仔细想来,这种顽强是从她不寻常的经历中磨砺出来的,克里奥帕特拉17岁就继承了埃及王位,在内忧外患之中周旋,锻造了坚韧不服输的性格,在加上出身皇族的自信和高贵,使她能拥有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她第一次见凯撒,就指着他骂他是野蛮人。嘲讽他的士兵是怕黑的胆小鬼。

女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无与伦比的美貌和手段都是令两个极显赫的男子拜倒在她脚下的资本。现在,关于她的传说已经远远地消失在比尼罗河更长的历史中了,她留给我们的不只是风华绝代的背影,还给我们更深的启示:在残酷的生活中,你必须坚强。

写埃及的作文800字【三】

影片以描述希伯来人苦力建筑埃及殿堂的.宏伟场景出发,并细化到一位希伯来母亲将男婴置身藤篮弃于河中。之后被埃及王室成员捡起,与法老长子兰姆西斯(Rameses一同抚养长大。随后影片极力渲染了兄弟两人一起闯祸并接受法老责骂的场景。摩西偶然发现了自己的身份,并在梦中见证了希伯来人的惨状。抱愧于心的摩西在一次阻止埃及监工对希伯来苦力施暴时失手了监工,并逃出皇城。摩西被米甸(Midian部族收留,并与大祭司之女成婚。他偶然接受了耶和华的神谕,并携同妻子返回埃及皇城。他的兄长对他所展示的神迹予以耻笑,并拒绝了他的要求。灾难也因此肆虐于整个埃及,所有埃及家庭的长子也都因此丧命。百般无奈的法老只得允许希伯来人离开。在迁徙路上,天降大火阻挡了埃及追兵,海水分开为之让路。最终摩西带领他的人民抵达海的对岸,一个流淌着奶与蜜的地方。

这部影片取材非常宏大,但其制作又非常细腻,每个人的情感经历都显得朴实厚重,有有肉,避免了宗教题材的脸谱化。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

一、民族的大义与亲情的羁绊

摩西和兰姆西斯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亲密无间:一起赛马,一起毁坏建造中的神像,一起接受父亲的叱责,一起戏弄祭祀,一起受封……法老对于兰姆西斯寄予了全部的希望,而摩西总会站出来承担责骂,并嘲笑兰姆西斯畏首畏尾;而当法老封兰姆西斯为摄政王,管理神庙事务时,兰姆西斯的第一反应就是任命摩西为首席建筑师。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摩西接受耶和华之谕回到皇城,兰姆西斯是毫无掩饰的欢喜,而摩西则是开心中带有一丝忧虑;当摩西阐明来意,满怀无奈与希冀,兰姆西斯则表现得诧异不解;当摩西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兰姆西斯则是毫无憎恨的愤怒;两人亲情与民族矛盾的碰撞在瘟疫爆发时被以一整首歌剧的形式展现,针锋相对而又彼此牵绊;法老长子殒命,兰姆西斯充满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内疚和作为一个君王的无助,而摩西亦是满怀惭愧立于其侧;影片的终了,摩西借耶和华之言,看到了自己兄弟的最后一眼——伏于海边的岩石上,背影无限凄凉。

每个人都有年幼的时候,都有自己最亲密无间的伙伴,都曾暗自希望和最好的朋友们一起长大,一起念书,一起工作,一起结婚,甚至一起终老。但这世界似乎与人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这种故事的结局,虽然不似影片中的兄弟反目,但也无非渐渐寡于联系;多年之后问起,大抵已形同陌路了。幼时的希冀,只是徒增伤悲;而之后所结交的人,又怎么也不似当年那样好。

摩西是被神选中的圣者,他肩负着真个犹太种族生存的重任,因此面对亲情与民族大义,他没有选择。他对自己的兄长满怀愧疚,但是如果没有尼罗河的水,如果没有肆虐的瘟疫——甚至如果没有法老长子的——世代为奴的希伯来人都无法走上独立自由的道路。

二、布满与火的走向自由之路

独立需要革命。革命会人,很多人。

导演布伦达•查普曼似乎并不想宣传戮,以至于整部影片当中都没有宗教征伐的那种双方拼刺刀见红的场景,也没有埃及人虐希伯来奴隶的腥场面。在摩西梦境中的壁画上,埃及人的绝户政策得以展示;在耶和华带走埃及家庭长子灵魂的那晚,影片也间接表达了生命的逝去——油灯熄灭,瓦罐摔碎;而在影片最终部分,海中通道消失,海水平复之时,又是不计其数的埃及士兵没于海水之中。

这种间接的表现,远比传统战争影片中的拼或是枪战要令人印象深刻的多。它所带来的戮感,仿佛梦魇一般纠缠人不去,给人以强烈的暗示感。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抱着瓦罐走进屋——屋外白光闪过——瓦罐碎裂,孩子的一条胳膊横于门前。法老的儿子寻找自己的父亲,父亲在壁画间与摩西交谈;孩子道:“爸爸,这里好黑啊”;镜头骤然拉远,孩子正是站在埃及人以希伯来婴儿投喂鳄鱼的壁画前,站在鳄鱼嘴的位置,不由让人心中一凛。这种对惊悚的渲染手法,就是于东亚恐怖片也不逞多让。因此,不少评论者认为该影片更多的面向成年观众。

三、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奇迹将会出现,只要你肯相信。

这句歌词在剧中由摩西的姐姐,米莉安(Miriam口中唱出。这似乎是整部电影的主题;不得不说,这也是绝大多数美国商业电影的主题。美国人毫不掩饰地把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带入了片中——而无疑,出埃及记的情节本身也十分适合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宣传。而这首充满希望的能够治愈心灵的乐曲,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单曲。

我无暇对当时的真实历史予以考证,但根据历史上大多数奴隶动乱发展过程来推断,出埃及记无非是摩西——一名带有希伯来统的埃及贵族——出于对希伯来人的悲悯,对埃及人暴政的不满,而带领奴隶进行反抗,最终开辟新家园的故事。我们也应当正确看待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一方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历史是所有个体的行为构建起来的,每一次历史的前进都是无数个体奋力争取的结果;而历史的变迁,无疑是所有参与者的意志与行动的合力的结果。

另一方面,不能过高肯定个体的能力,因为任何个体在历史中都在从属地位。恩格斯在其著作中说道,“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他的观点难免有些片面,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讲,个人的意志并非与历史独立,而是与其紧密相关的;因此可以说,历史背景影响个人意志,个人意志反作用于历史。

四、“我不认识你的神”

提到出埃及记,不得不谈的便是宗教之争,而片中兰姆西斯对摩西说出的这句话尖锐地表现出了不同信仰之间的隔阂。

众所周知的是,早期的西方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要求信徒不得信仰他神是大多数宗教的基本教义,甚至在“十诫”中列于首位;但对异教徒和持与教条向左意见的人,则会受到讨伐与折磨,这在东方宗教中是鲜见的。

净空法师在谈论宗教与迷信时,表示“大千世界,七宝供养”是对佛菩萨的侮辱,佛法存在的意义在于时常挂念,提醒自己多行善事,“无量觉”,以此心态为人处世,就得到了佛法的好处。这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变相退让,退让到宗教的精神层面。而基督教则显然更富有侵略性,不做任何退让的同时,甚至不少教徒意图证明圣经的所有故事均与当今的科研成果无冲突;而在中世纪,教皇也是通过征伐来达到自己享乐目的的大地主一般的存在。

我是一名无神论者,从本部影片中,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神的行动能力不是无限的。在《旧约全书•创世纪》中,神的能力不可谓不大,世间万物,皆是他所创造;对摩西发怒时也提到,“你的眼耳口鼻,哪个不是我给你的?”但是他给予摩西的法力似乎也让人感到无力,前面的两个甚至早到了祭祀与法老的耻笑。如果神真的无所不能,将这些受苦受难的凡人直接移走便好,何必平添孽呢?

第二,神的思维能力不是无限的。如果神是无所不知的,那他完全可以预感到希伯来人的痛苦,进而避免之。一个解释是,这是神对人类的考验,但我又似乎觉得不管安排什么考验神都会事先知道结果,同时考验一群蝼蚁的意志也不像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公认的信仰的真空带。一方面,宗教违反了中国人的思考习惯。大多数中国人相信获得善终的条件是行善,而非对某宗教的狂热信仰,因此,一个善良的佛教徒可以升天,一个善良的道教徒可以升天,善良的无信仰人也可以升天。而诸天的神佛也大都源于凡人,释迦牟尼是自己参悟出来的,道教诸神大都是破殷商封起来的,神只不过是个人强悍到一定程度后的境界。第二,宗教信仰,尤其是基督教信仰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要求只拜耶稣,不拜其它任何人或神,这与热衷拜祭先祖的中国儒家思想背道而驰。中国人乐于兼容并包,而见寺就进见佛就拜,看似全信,其实是都不信。第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也不利于政府的统治,因为这会导致教会的权力高于皇帝,因而招致反对。在中国的传教历史上,有过不少教会攻击寺庙和道观的先例,都被镇压了。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根据《旧约全书•出埃及记》改编的这部电影《埃及王子》,不失为一部精彩之作。其剧本跌宕起伏,以摩西的人生经历(明线以及希伯来人的命运(暗线为主线,穿插着亲情的眷恋,民族宗教的摩擦,感人至深;其场景大开大阖,既长于描绘恢弘的气势,又能够于细处抓住观众的心理,带给我们多方面的震撼,完美地诠释了一位解救他子民的天主的成长历程。

写埃及的作文800字【四】

埃及与中国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共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埃及1653文明既辉煌壮丽又神秘莫测,能够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这次展览的文物均从埃及本土运到中国,共143件,是埃及政府提供外展文物最多的一次,并且都是被埃及政府称为“国家级”的文物。此次展览不仅文物数量多,而且所有展品全都是埃及的“国家级”文物,其中被定为顶级国宝的就有40多件,一直由埃及国家博物馆珍藏,从未到国外展览过,如叛逆的法老、世界上最早倡导一神教的埃赫那吞法老的巨型石雕像;普塔恩米亚的小金塔;“击打敌人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彩绘浮雕……。此外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了一件眼镜蛇雕像,从埃及流失到国外,最近由美国返还给埃及政府,这件文物在返回埃及本土之前,率先参加本次展览,让中国人民先睹为快。

展览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法老的世界”,主要展示法老的雕像,一睹古埃及法老的尊容,感受法老的威严和他们的历史。第二部分是“官吏阶层”,主要展示古埃及官吏们的雕像,让观众了解在古埃及被称为“书吏”的知识精英们,是如何为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第三部分是“享受生活”,展现古代埃及人民的日常生活,感受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当看到母亲充满深情地为女儿梳理头发、弹竖琴的音乐家在浅吟低唱、青春女子欢快地游泳时,古埃及人的生活场景便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穿越时空,会使今天的观众从内心深处发出共鸣。第四部分是“众神护佑的国度”,介绍古埃及的宗教世界和各种神灵,去体会古埃及神人关系的那种奇妙的和谐。第五部分是“永恒的来世”,揭开古埃及人的神秘的来世观念,如同日出日落一样循环往复的生命历程…………………。

写埃及的作文800字【五】

(二)

被王后收养的希伯来孩子摩西从小与拉美西斯一起长大,他是高高在上,受人膜拜的尊贵王子,他鄙视低贱的奴隶,他肆意的展现他张扬的个性,他与拉美西斯一起生活,一起玩闹。可是一次意外事情,他从姐姐口中得知他竟然也是那低贱的种族,他不能接受这件事。但,他从法老口中证实了当年的事情。因为希伯来人数暴涨,法老担心奴隶会影响其统治,便命令把所有希伯来人刚出生的婴儿扔到河里喂鳄鱼。他为在法老残酷统治下的奴隶感到悲哀,失神之下竟失手打了一个欺负西伯来人的埃及人。摩西再也受不了这种内心的煎熬,于是摩西逃到了米甸地去居住。

本片先是一个朦胧笼罩的画面,吸引观众猜想到底朦胧背后是什么东西,突然,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映入眼帘,下面是成排的奴隶在拉动它,观众心里此时震撼不已。随着一位希伯来妇女的出现,故事开始了,她不想自己的儿子走向亡所以就冒着危险将他送走了,但是,事情的结果确是,他到了皇宫,当了王子,就这样,他和兰姆西斯一起成长一起玩耍。一天,米利甸祭司的女儿被捕,她被送往摩西的寝宫,但是,她谈了,就这样摩西紧跟其后,并帮助她离开了埃及。这时,他见到了他的姐姐,他姐姐告诉了他的身世,他不敢相信,就在他要离开时,一首儿时的摇篮曲让他想起了什么,他一路狂奔回到了皇宫,梦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发现了法老的恶行,心中既悲愤又伤心,伤心生活在谎言之中。悲愤在于法老的`所作所为,就这样,摩西在一次错手了人之后离开了埃及,来到了米利甸,在哪儿他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渐渐和那有了感情。一天早晨,为了去追跑丢的羊,摩西和神相遇,神让他看到了此时希伯来人正忍受困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带着神的力量,又重返埃及,去拯救他的百姓。来到埃及,见到了昔日的哥哥,他请求兰姆西斯放走他的百姓,但是兰姆西斯不同意,随后他们展开了战斗,摩西赢了!他让希伯来人获得了自由,他们一起回到了自由之地,远离埃及……

本影片的主题是自由,它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更是灵魂信仰的自由。主人翁在艰难险阻面前并没有后退,也并没有放弃使命,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让希伯来人获得自由,他们选择了自由的人生。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摩西为了使希伯来人远离压迫,拥有自己的土地,遵循神的旨意,与兰姆西斯进行斗争。但这种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信仰间的斗争。为了使埃及人屈服,就要用同等残酷的手法来对待埃及人吗?因为信仰的不同,就要用亡来吓唬他们,即使只是一个孩子?摩西的神从本质上来说,不也是残忍的神吗?看完此片,内心充满了对摩西的肯定,同时也憎恨那些残暴的埃及统治者。摩西通过千辛万苦,为他的百姓谋求自由,同残暴的统治者做斗争。此片又刻画了很多人物情态,如:依依不舍的父母泪流满面,重获自由后的希伯来人脸上的笑容,来让观众感受这种氛围。影片又同时以宏大的场景建筑来震撼观众。这样的影片,让我们在赞叹的同时又有所思考,思考影片的主题,自由的力量。自由,是我们人人向往追求的,现实中却有很多事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不只是思想的自由,所以我们应该要让自己的思想开阔,自由!影片的画面效果很震撼,仿佛我们置身那种环境中一样,让我们感受但是古埃及的建筑的宏伟之景。

写埃及的作文800字【六】

《埃及王子》是美国著名电影制作公司“梦工厂”早期的一部作品(1998,也是其最受好评的作品之一。该片以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的第一章到第十四章为蓝本,讲述了圣者摩西(Moses接受神谕,带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人的残酷奴役与腥统治的事迹。

影片以描述希伯来人苦力建筑埃及殿堂的宏伟场景出发,并细化到一位希伯来母亲将男婴置身藤篮弃于河中。之后被埃及王室成员捡起,与法老长子兰姆西斯(Rameses一同抚养长大。随后影片极力渲染了兄弟两人一起闯祸并接受法老责骂的场景。摩西偶然发现了自己的身份,并在梦中见证了希伯来人的惨状。抱愧于心的摩西在一次阻止埃及监工对希伯来苦力施暴时失手了监工,并逃出皇城。摩西被米甸(Midian部族收留,并与大祭司之女成婚。他偶然接受了耶和华的神谕,并携同妻子返回埃及皇城。他的兄长对他所展示的神迹予以耻笑,并拒绝了他的要求。灾难也因此肆虐于整个埃及,所有埃及家庭的`长子也都因此丧命。百般无奈的法老只得允许希伯来人离开。在迁徙路上,天降大火阻挡了埃及追兵,海水分开为之让路。最终摩西带领他的人民抵达海的对岸,一个流淌着奶与蜜的地方。

这部影片取材非常宏大,但其制作又非常细腻,每个人的情感经历都显得朴实厚重,有有肉,避免了宗教题材的脸谱化。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

一、民族的大义与亲情的羁绊

摩西和兰姆西斯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亲密无间:一起赛马,一起毁坏建造中的神像,一起接受父亲的叱责,一起戏弄祭祀,一起受封……法老对于兰姆西斯寄予了全部的希望,而摩西总会站出来承担责骂,并嘲笑兰姆西斯畏首畏尾;而当法老封兰姆西斯为摄政王,管理神庙事务时,兰姆西斯的第一反应就是任命摩西为首席建筑师。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摩西接受耶和华之谕回到皇城,兰姆西斯是毫无掩饰的欢喜,而摩西则是开心中带有一丝忧虑;当摩西阐明来意,满怀无奈与希冀,兰姆西斯则表现得诧异不解;当摩西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兰姆西斯则是毫无憎恨的愤怒;两人亲情与民族矛盾的碰撞在瘟疫爆发时被以一整首歌剧的形式展现,针锋相对而又彼此牵绊;法老长子殒命,兰姆西斯充满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内疚和作为一个君王的无助,而摩西亦是满怀惭愧立于其侧;影片的终了,摩西借耶和华之言,看到了自己兄弟的最后一眼——伏于海边的岩石上,背影无限凄凉。

每个人都有年幼的时候,都有自己最亲密无间的伙伴,都曾暗自希望和最好的朋友们一起长大,一起念书,一起工作,一起结婚,甚至一起终老。但这世界似乎与人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这种故事的结局,虽然不似影片中的兄弟反目,但也无非渐渐寡于联系;多年之后问起,大抵已形同陌路了。幼时的希冀,只是徒增伤悲;而之后所结交的人,又怎么也不似当年那样好。

摩西是被神选中的圣者,他肩负着真个犹太种族生存的重任,因此面对亲情与民族大义,他没有选择。他对自己的兄长满怀愧疚,但是如果没有尼罗河的水,如果没有肆虐的瘟疫——甚至如果没有法老长子的——世代为奴的希伯来人都无法走上独立自由的道路。

二、布满与火的走向自由之路

独立需要革命。革命会人,很多人。

导演布伦达•查普曼似乎并不想宣传戮,以至于整部影片当中都没有宗教征伐的那种双方拼刺刀见红的场景,也没有埃及人虐希伯来奴隶的腥场面。在摩西梦境中的壁画上,埃及人的绝户政策得以展示;在耶和华带走埃及家庭长子灵魂的那晚,影片也间接表达了生命的逝去——油灯熄灭,瓦罐摔碎;而在影片最终部分,海中通道消失,海水平复之时,又是不计其数的埃及士兵没于海水之中。

这种间接的表现,远比传统战争影片中的拼或是枪战要令人印象深刻的多。它所带来的戮感,仿佛梦魇一般纠缠人不去,给人以强烈的暗示感。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抱着瓦罐走进屋——屋外白光闪过——瓦罐碎裂,孩子的一条胳膊横于门前。法老的儿子寻找自己的父亲,父亲在壁画间与摩西交谈;孩子道:“爸爸,这里好黑啊”;镜头骤然拉远,孩子正是站在埃及人以希伯来婴儿投喂鳄鱼的壁画前,站在鳄鱼嘴的位置,不由让人心中一凛。这种对惊悚的渲染手法,就是于东亚恐怖片也不逞多让。因此,不少评论者认为该影片更多的面向成年观众。

三、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奇迹将会出现,只要你肯相信。

这句歌词在剧中由摩西的姐姐,米莉安(Miriam口中唱出。这似乎是整部电影的主题;不得不说,这也是绝大多数美国商业电影的主题。美国人毫不掩饰地把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带入了片中——而无疑,出埃及记的情节本身也十分适合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宣传。而这首充满希望的能够治愈心灵的乐曲,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单曲。

笔者无暇对当时的真实历史予以考证,但根据历史上大多数奴隶动乱发展过程来推断,出埃及记无非是摩西——一名带有希伯来统的埃及贵族——出于对希伯来人的悲悯,对埃及人暴政的不满,而带领奴隶进行反抗,最终开辟新家园的故事。我们也应当正确看待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一方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历史是所有个体的行为构建起来的,每一次历史的前进都是无数个体奋力争取的结果;而历史的变迁,无疑是所有参与者的意志与行动的合力的结果。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