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初一语文作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的单元阅读教学)

初一语文作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的单元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3-12-19 10:42:37
初一语文作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的单元阅读教学)

初一语文作文阅读教学【一】

当学生在读通读懂甚至理解了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3课《三个儿子》的课文内容之后,为了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孩子?问题一提出,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第一种答案,认为“老爷爷只看见翻跟头的那个孩子”!归纳这部分同学的理由大致有三:1、他是第一个出场的;2、他翻跟头的本领实在了不起,快得都像车轮一样地转了;3、三个妈妈都被他迷住了,难道老爷爷还会没有看见?正因为理由最充分,因此,认为这个答案正确的同学人数比例也最高;

第二种答案是认为“老爷爷只看见唱歌的那个孩子”!理由是“他的歌声”,老爷爷不会没有听见了吧?认为这个答案正确的是一小部分同学。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本应该“老爷爷只看见的是第三个儿子”属于真正的正确答案,居然没有一个同学认为,即便有极个别同学想举手发言,也只因为一时答不上理由而迟迟不敢表态!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是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其正确的思想内涵的呢?

第一步:我下意识地指名一位同学朗读第三个(即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那位)孩子行为的一段话(即第11自然段);噶同学读完之后又让全班同学齐读;齐读完之后又让学生划出表示该孩子行为动作的“跑到”、“接过”、“提着”、“走”等四个词语。经过我这样一番有意识的“折腾”,敏感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我知道了,老爷爷只看见的那个孩子应该是第三个孩子。

“为什么?”我趁热打铁。

“因为第三个孩子勤劳,孝敬父母。”那位同学继续答道。

“为什么老爷爷只看见他?而没有看见其他两位?他真得没有看见吗?”我再次有意打一伏笔,提出了一个更加深入问题,让学生作进一步思考探究。

第二步:我有意识的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第三个孩子的举动是在怎样的一个情形之下这样做的?

先出示一副显得很有精神而又正直的老大爷图象,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老大爷是一位怎样的老大爷?

又出示“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即课文第8自然段的'一段话,让学生反复读,读后又让学生说说孩子的妈妈提水到底有多艰辛。

然后又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想想,作为一位正直、善良的老大爷,他会认为三个孩子的行为谁做得最好?

通过这样一番有目的地“朗读——设疑——讨论”,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基本被引到了“在老爷爷看来,只有爱妈妈、帮助妈妈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的这个正确而健康的思想内涵上来。

有一位学生为了表达他对老师这番苦心的理解,课后还极端地告诉大家:第三个孩子的勤劳,孝敬父母最主要就体现在他把力气化在了最需要帮助的妈妈提水这件事情上了,而不是像第一、二个孩子,把力气化在翻跟头和唱歌上!

初一语文作文阅读教学【二】

平时,我们总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乱作小动作,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气沉沉,不活跃。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注意”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教学语言像一潭水,激不起半点波澜,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艺术就失去了光亮。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在课前导入时,先让学生谈一谈:在你的心目中,谁的本领最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孙悟空,有的说如来佛,还有的坚持不同的看法。就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结合平时上课的,我认为采用想象、猜谜和成语接龙等小游戏,这些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开始就扣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只有在神奇召唤的情景下,才能产生学习上的正迁移和光环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初一语文作文阅读教学【三】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读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的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最后写整篇文章。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年级就要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