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七年上学期期末作文(七年级期末作文大全范文)

七年上学期期末作文(七年级期末作文大全范文)

更新时间:2023-12-21 19:14:33
七年上学期期末作文(七年级期末作文大全范文)

七年上学期期末作文【一】

七年上学期期末作文【二】

看书累了,我喜欢看看记录片,那是另一种读书。

昨天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万千。

片子是英国格拉纳电视台拍摄的,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记录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从7岁到56岁,跨越半个多世纪,记录了他们的大半辈子。而这14个孩子的未来,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无一例外的过着优渥的生活;三个中产家庭的男孩,仅有一位进入牛津大学,其余两位仍旧中产;而那几个来自于底层社会的孩子,年老的他们无一不做着普通的底层劳动,甚至与失业相伴。

这本来是一个揭示英国阶级流动固化的纪录片,然而放在如今的中国何尝不适合?有人做过一个调查,清华北大的学生,其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比例远远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要多。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会在清华北大,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条件优渥。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结论,有人会说: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钱的人才能上清华北大?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资源是互补的。什么是资源?比如说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每年都会有本科生期末考试的原题出现,而这些原题,本校的学生是要比外校的学生容易找到的多,这就是资源。

再举个例子,两个同样努力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许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师辅导班,一节课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钱补习。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许要帮家里干活、或许要去发传单挣生活费……慢慢的、慢慢的,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老祖宗有句话叫“寒门出贵子”,确实现实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远一点说,有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点说,马云总算一个吧?然而中国十三亿人,宋濂马云之流有几个?为什么每出一个就会轰动一时、远近闻名?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呀,谁会巴巴地去报道哪个首富家的儿子开了什么公司(王思聪除外)?谁会去关注哪个二代出了什么成绩?因为在人的潜意识里,这都是正常的,只有那些辛辛苦苦从泥潭里爬起来并且走上人生巅峰的人,才会安慰吾等凡人的脆弱心灵。你看,寒门出贵子,我们努力了还是可以成为凤凰的。

我说“寒门难再出贵子”,还因为一个人的家境决定了这个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没有见过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一定见过,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或许你还在美术课上学习断臂维纳斯的美,人家已经站在卢浮宫自己领悟了。而片中,三个精英家庭的小孩说他们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甚至已经有了隐隐地规划——做律师、上剑桥的三一学院。但是出生贫寒的小孩呢?他们远远没有如此眼界,他们只希望“见到爸爸”、“做个赛马骑手”。当然,理想没有贵贱,谁说想见爸爸不是孩子最纯真的愿望呢,只是阶级的远见性由此已经可见一斑了。

老一辈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手骨肉匀称、细皮嫩肉,那么他是一个有福之人。以前觉得封建迷信,现在却觉得大有道理。为何呢?细皮嫩肉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很少干活或者不干活,那么他的家境一定不错,一个家境不错的人,只要不出大问题,将来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

站得高你才能看得远,终究寒门难再出贵子。

七年上学期期末作文【三】

1月2日(周四)

英语考试

上午9:00—10:0

11:准时放学

1月26日(周五)

语考试

上午9:00—10:0

11:准时放学

1月26日(周五)

数学考试

下午:00—4:0

督促孩子2:0按时到校

准备好考试用具,按时放学。

1月29日—2月1日

教师评卷

全天

孩子在家自习,做好孩子在家的学习、安全教育工作。

2月2日(周五)

散学典礼

上午8:00—10:00

上午10:00按时放学;10:0全体老师集中君子学堂开会。

七年上学期期末作文【四】

在简七读财的微信订阅号看到简七君推荐的《人生七年》,这里引用微信推送的原话来开始今天的观看感受: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想法被证明是对的(至少在我三小时的观看感受得出的结论是这样子)。

这是十四个孩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鲁,那个在第三集出现从小就开始看报纸的那个男孩子,他对自己的未来方向很明确,初高中上什么学校,大学上什么学校,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他心里一直有个方向。

安德鲁的事业相当不错,同事关系非常不错,安德鲁社会地位也高。当然,安德鲁的婚姻也相当不错,两人在一起28年,双方没有离过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鲁是个例外),安德鲁的收入水平可以让妻子在家安心当全职太太;两个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顺利成长,并受过好的大学教育,生活也过得非常好。

“父母在走的时候如果没有留下什么东西给你,而给你良好的教育,教育可以让你终身受用。”安德鲁在纪录片中这样说道(大意如此),“社会阶层难以改变,社会向来如此”安德鲁如此说道。这就更加印证了导演之前的初衷:英国的社会阶级是难以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受过良好教育,但眼光有时候确实不应该只局限于我们眼前,当我们有了儿子女儿,有了孙子孙女,他/她们的幸福未来,又该靠谁来争取和把握。我想我们可以在现在就开始努力,努力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为自己、为家人同时也为后代而努力拼搏!

七年上学期期末作文【五】

看书累了,我喜欢看看记录片,那是另一种读书。

昨天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万千。

片子是英国格拉纳电视台拍摄的,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记录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从7岁到56岁,跨越半个多世纪,记录了他们的大半辈子。而这14个孩子的未来,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无一例外的过着优渥的生活;三个中产家庭的男孩,仅有一位进入牛津大学,其余两位仍旧中产;而那几个来自于底层社会的孩子,年老的他们无一不做着普通的底层劳动,甚至与失业相伴。

这本来是一个揭示英国阶级流动固化的纪录片,然而放在如今的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结论,有人会说: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钱的人才能上清华北大?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资源是互补的。什么是资源?比如说

再举个例子,两个同样努力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许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师辅导班,一节课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钱补习。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许要帮家里干活、或许要去发传单挣生活费……慢慢的、慢慢的,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老祖宗有句话叫“寒门出贵子”,确实现实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远一点说,有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点说,马云总算一个吧?然而

我说“寒门难再出贵子”,还因为一个人的家境决定了这个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没有见过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一定见过,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或许你还在美术课上学习断臂维纳斯的美,人家已经站在卢浮宫自己领悟了。而片中,三个精英家庭的小孩说他们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甚至已经有了隐隐地规划——做律师、上剑桥的三一学院。但是出生贫寒的小孩呢?他们远远没有如此眼界,他们只希望“见到爸爸”、“做个赛马骑手”。当然,理想没有贵贱,谁说想见爸爸不是孩子最纯真的愿望呢,只是阶级的远见性由此已经可见一斑了。

老一辈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手骨肉匀称、细皮嫩肉,那么他是一个有福之人。以前觉得封建迷信,现在却觉得大有道理。为何呢?细皮嫩肉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很少干活或者不干活,那么他的家境一定不错,一个家境不错的人,只要不出大问题,将来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

站得高你才能看得远,终究寒门难再出贵子。

七年上学期期末作文【六】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想法被证明是对的.

这是十四个孩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鲁,那个在第三集出现从小就开始看报纸的那个男孩子,他对自己的未来方向很明确,初高中上什么学校,大学上什么学校,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他心里一直有个方向。

安德鲁的事业相当不错,同事关系非常不错,安德鲁社会地位也高。当然,安德鲁的婚姻也相当不错,两人在一起28年,双方没有离过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鲁是个例外,安德鲁的收入水平可以让妻子在家安心当全职太太;两个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顺利成长,并受过好的大学教育,生活也过得非常好。

七年上学期期末作文【七】

《人生七年》,制片方挑选了14名7岁的孩子,以阶层的视角每隔七年观察他们人生轨迹的变化。已经看到了第3季,这群孩子已经21岁,和现在的我年纪差不多。21岁的这群孩子中,有些人的目光已经暗淡,有些孩子的目光则变得更加锐利,目光之后则是与梦想的距离。

第3季,最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意气风发的对着镜头说:“我认为这个节目有意误导了观众,节目只展现了我现在成功样子,而没有表现出我为取得这种结果所付出的努力。”我觉得也是,评价一个人仅看他的梦想有多远大,那么对大多数人是不公平的,毕竟不是每个人的起点都会是那么高,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视野能支撑梦想的远大。评价一人一物,看他与梦想的距离,这不更合理吗?如果非要认为蝶蛹破茧成碟的努力是卑微而不值一提的,那你只是一个思想混沌、情感粗糙的人。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到关于高考的话题,我说:“怪不得你高中压力那么大,毕竟从小到大,你的家庭给你提供了最优秀的社会资源,你没有理由考的差。”在同一个尺杆下,我们都有跳过1米5的能力,但是种种原因,你比我的起点高了30公分,你的梦想可以是跳过1米8,我的梦想只能是跳过1米5。如果我和你付出同样的汗水,我永远无法超越你。如果你和我付出同样的汗水,你取得的成绩也不配嘲笑我,当你在嘲笑别人的时候,你也会惊愕,原来有的人起点就是1米8。但是别人能跳跃的尺干高度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依然在那,那管他呢。我不在乎我最终能跳多高,我在乎的是我为能跳到多高所付出的努力。现代人总是太累,无非心孽太重。

放大格局,《人生七年》里的孩子,虽然他们是那么努力,在21岁时的人生轨迹,也基本按照自己7岁时对自己的人生设想运行的,但是没几个人跳出自己生活的圈。7岁孩子对人生的设想?7岁的孩子对人生能懂啥呀?7岁的孩子的人生设想无非是他周围环境的思想意识在他脑海里的一种投射,所谓的设想不过是所处环境的社会意愿,孩子不过是实现这种社会意愿的工具,一个个孩子在21岁时看似踌躇满志,其实他们中有谁跳出了那个圈,到年老时,真会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幸福和值得吗?不信,你可以接着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看《人生七年》的后面几季。在社会规范面前,最大的无奈不是“金箍在头,欲说还休”,而是“金箍在头,你却不知”。想说的是,能跳出自己生活的圈,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一种能力。

思想多元时代,一家之言,不必奉为圭臬。生活是自己过的,真当生活过不下的时候自然会改变;路是自己走的,真当走不下的时候自然会拐弯,何必总是听外人指手划脚。生活面前,谁都不会是备胎。不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只会让我沦为生活的奴隶。如果有些事情,非要说意义,那么评价这种意义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有些意义,非要说标准,那么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标准束缚自己?蚕蛹十七年的暗无天日,但是它自己觉得值,这还不够吗?我不怕暗无天日,但我怕看不到希望。我不怕到达不了目的地,但我怕看不到路上的风景,所以,你也不要多想。保持一份沉默的默契,这不很好吗,为何非要为这种无聊的论调而论战,不累吗?要相信,时间可以抹平一切,就不能有点耐心吗?

“爱少年时代,放肆而无害。”——致沸腾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