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凌晨的云浮的作文(凌晨的街道作文)

凌晨的云浮的作文(凌晨的街道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12 23:02:49
凌晨的云浮的作文(凌晨的街道作文)

凌晨的云浮的作文【一】

是什么造就了成功?这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在读完这本书后烟消云散。

《哈佛凌晨四点半》从哈佛学子在大学时的学习情况、他们的学习方法写起,叙述了哈佛学子在上课时的活跃与激情;在下课后的忙碌与沉着;在实践时的冷静与执着;在课外工作时的干练与勤奋。这就是哈佛学子,这就是哈佛的真实面目,在我读完整本书后仿佛接受了一番心灵洗礼。

在哈佛,造就成功的是勤奋、是自信,是热忱、是创新、是自律。这是我第二次放下书时的想法。在我们的印象中:在美国上大学,在哈佛上课都是轻松的;在哈佛上完大学的人在社会上一定是CEO、是总裁。后者的想法是错误的,而前者是不存在的。从哈佛毕业的人不一定是下一个比尔·盖茨,但想在哈佛学习,你必须要付出无数的实践,无数的时间和无数的努力!

美国总统曾经在美国开学日发表一篇鼓励人心的演讲《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他说道:“……哪怕这一切都达到最好,哪怕我们有最尽职的教师、最好的家长和最优秀的学校,假如你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话,那么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就是你们要对自己担起的责任。不管你决定做什么,我都希望你能坚持到底,希望你能真的下定决心……”他的这篇演讲诠译了哈佛学子的一惯作风与学习习惯。

在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半,哈佛图书馆内已经坐满了认真学习的学生。无论在学生餐厅、教室、甚至是医院,随处可见勤奋学习的哈佛学子,他们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第三次合上这本书。我沉默了,是什么造就了成功?不是自信、不是热忱,甚至也不是机遇,而是你自己。在哈佛的校训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假如你想在毕业以后,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如鱼得水,并且得到大众的欣赏,那么你在哈佛求学期间,就不会拥有闲暇的时间去晒太阳!”是的,要想成功,就要不断向前,付出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学会控制,学会付出,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赢家!

正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哈佛学子会如此成功,我明白了哈佛大学为什么会岿然屹立。是什么造就了成功?就是改变,想要改变国家、改变世界,甚至是改变历史,就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凌晨的云浮的作文【二】

《哈佛凌晨四点半》这本书是在西西弗,查阅出版次数时,看到尾页有推荐的欧美排名前100的学校,于是回来后下了电子书在Kindle上面阅读,大约花了两个小时时间,总结来看,如下几点:

1、从各个方面(学校的历史,学生入校的门槛,学校的教育理念,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信能力,未来的发展等)说明哈佛的学子为何优秀。

2、通过一些心理问题和数学及逻辑问题的问答来启发青少年。

3、对青少年将来出国择校提供了一些指引。

其实这里面,我想补充一个前提条件:为何国外的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可以这么自律和学习能力超强。

这里涉及到一个学习黄金期的问题,人在16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这个时候是通过左脑直接学习的,而16—30岁是人记忆力最佳的年龄,也就是说:国外的教育理念是,16岁以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16岁以后养成了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后,自学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于是大学的这几年就像海绵一样的吸收知识,而且是学生们自己非常有针对性的去完成课题,知识非常容易内化,这是一个很科学的正循环。

而国内恰恰相反,小时候就要求被不知所云的各种三字经和古诗,填鸭式的教育毁掉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进入大学后又是放羊式的教育,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很多人就白白浪费了这四年宝贵的黄金学习时间。

整个教育系统的改革,不在朝夕之间,不能指望学校;只能靠父母自己不断的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系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出来优秀的人才。

凌晨的云浮的作文【三】

震后的唐山,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1979年,唐山拉开了全面重建大幕。尽管当时国家经济实力薄弱,仍为恢复建设新唐山投资43亿多元。到1986年,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据《唐山市志》记载,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的支持下,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铁道兵和河北省各地市,以及省属、部属建筑企业,陆续来到唐山支援建设。从震后至1986年末,外地援唐单位总人数达11万多人,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056万平方米,占唐山市恢复建设竣工面积的50.9%。

1990年,唐山市成为中国首个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联合国人居中心的颁奖词指出,“向唐山市政府颁奖是为了嘉奖1976年地震后唐山规模巨大的建设和卓著的成就,这是以科学和热情解决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问题的杰出范例。”

高达7.28米的纪念墙上,密密匝匝地刻着大地震中24万遇难者的名字。金色字体在长达500米的黑色墙体上一字排开,庄严而肃穆。

对于很多唐山人来说,不知道震亡的亲人究竟长眠何处,而纪念墙恰好承载了哀思,又像一种淡淡的安抚,疗慰着时空那头的伤痕。

国外的卫生组织专家曾预言,由于生理、心理和治疗技术等多方面原因,唐山截瘫伤员最多可以生存15年。然而,40年过去,唐山地震3817位截瘫伤员中尚有960人健在,比预言的时间延长了一倍还多。

“我问自己,除了双腿不能动,并不比别人缺少什么,我能不能把破碎的自己,一点点重新拼凑起来?!”一位幸存者如是说。

“我从不敢承认现实、不接受现实,到面对现实、改变现实,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唐山这座城市站起来了,我也没有趴下,成为一个在精神上站立的人。”这,是震后幸存者的集体意志。

地震四十周年前的一个傍晚,孩子们依旧在碑下追逐,老人们依旧坐在石阶上乘凉,饭后消遣的人们往来不绝,落日把高悬于半空、写着的“唐山抗震纪念碑”的不锈钢匾额打成金色,初上的华灯逐渐在这座城亮起。

震后,西方媒体曾一度断言,唐山将从地球上被“抹掉”。而今日唐山,一切正如所注解的碑文所写:“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

“唐山,就是一座永远不会趴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