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屈原的作文带翻译(屈原作文300多字)

屈原的作文带翻译(屈原作文300多字)

更新时间:2024-05-05 20:00:10
屈原的作文带翻译(屈原作文300多字)

屈原的作文带翻译【一】

一句离,让天下人知道了帝王权贵的丑陋;一句天问,唤醒了天下人沉睡的良知;一曲九歌,传唱了世间一切可传唱之事。他的诗词,没有李白的洒脱,没有李清照的婉约,没有辛弃疾的豪放,但正是他那脱俗的诗词,让人领略到了语言的精妙。“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写人的作文《怀念屈原作文》。”我仿佛感受到身穿战甲手拿武器的战士,抖落厚重的征尘,把战友的头颅搁置颈项的`惨烈。这是屈原在悲歌,在祈祷。

屈原的作文带翻译【二】

你从几千年前汨罗江中的浪花里走来,与我相视一笑。那深邃的目光中闪过一丝辛酸。捧读你的故事,我仿佛正与你在弥漫着艾草芬芳的小屋里对酒当歌,酒不醉人人自醉。

少年的你,谦虚朴实。

你凭着一纸《橘颂》而红遍大江南北,年纪轻轻便面见怀王,且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面对着莫大的荣誉,你不春风得意,反而更发奋图强。怀着一腔热,你满怀期冀地描绘着你未来的蓝图。

中年的你,正直清廉。

你虽身居高位,却两袖清风。宁愿流放塞外,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你忧国忧民,想改变日益衰落的国家,但无奈,你束手无策。

暮年的你,心如止水。

你被流放到南方,清贫困苦。然而,这小小流放之地当然束缚不了你那不羁的灵魂。你遥望着远方一座座被攻陷的城池,眺望着敌国染的铁蹄,聆听着战马的嘶鸣与百姓的哭喊。殊不知,郢都的刀光剑影映衬出你脸上滑落的两行清泪。汨罗江溅起的水花吞没了你的躯体,留下的只有一曲《怀沙》与一江涟漪。

屈原啊,你为何不与奸佞小人站在一旁以获得荣华富贵?为何不默不作声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为何不顺从君意更甚溜须拍马?“只因我生下来就是一个铁铮铮的男子汉,是一个气方刚的好男儿!虽不跨马提刀,但却字字铿锵;容不得卑躬屈膝,容不得奴颜媚骨!”屈原啊,你是我心中一颗永不落的明星,是一树永不败的繁花。

只见他仰天长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遂策马扬长而去。

尘土纷飞后,只剩一地辛酸的秋叶。

屈原的作文带翻译【三】

一生悲欢离合,醉生梦,不知从何时开始,又会在何时结束。

伫立在江边,望大江东去,我闭目思索:这滚滚波涛带来了些什么?又带去了些什么?这变化无常的人生,要怎样去抉择?

我回眸望去,望汨罗江畔,屈子面容虽饱经风霜,却盖不住那一身傲骨,一身高风亮节的气概。我劝导你:“何必呢,看开点吧,这世上人都醉了,多你一个又何妨?不过是共饮那一壶陈酒罢了。”

你却长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其犹未悔。”

其实我知道你都明白,你人在江边,心却依旧向着郢都,你选择离开,却又不甘心如此!

你憎恨朝堂的“污垢”与“勾结”,远离于此,可你毕生之梦只能在那儿实现。在矛盾中,你最终还是选择了怀石赴水,一别红尘,这是你的选择。

易水急流,和着悲歌,带着匕首,你渐行渐远,此行,永不再返。

“不要啊!燕国大势已去,秦并天下势不可挡,你无须自行了断!”我大叫。

我的呼喊让你回过头来,你微微一笑,这笑如此熟悉,就像在秦王殿前,你对武阳的笑,就像在倚柱箕踞之时,你对秦王的笑,这是你的选择。

乌江岸边,你傲然而立。听了楚歌,别了虞姬,你站在那儿,迟迟不肯过江。汉军又至,你只身持剑,了敌人后,又了自己。刺目的凝在我的眼前,形成一片猩红。我并不明白,霸王,你说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但你选择了成就霸业,选择了焚尽阿房宫,却为何要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放弃自己呢?长眠于地下的你真的不悔吗?你是否在九泉之下含笑呢?这是你的选择,而留下的,只有那一片殷红和百思不得其解的我。

江水滔滔,我睁开眼,向东望去,我看到了屈原紧锁的眉,荆轲回眸的笑,项羽殷红的,在交错的叠影中,渐渐,我仿佛明白了什么,这一个个忘不了的梦,必承载着那难以忘怀的抉择,而我们,就在这抉择中慢慢长大。

江水依旧,梦境继续,而我的心智却在这一个个抉择中变得成熟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一定有这些忘不了选择,这些选择也许让你后悔万分,也或许让你庆幸不已,而我们的成长就是在这一个个选择之中积累出来的。在选择中变得成熟,在一个个选择之中你就渐渐长大了。

屈原的作文带翻译【四】

唐朝有一诗人陆龟蒙写过一首诗叫《离》: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语,不敌一谗言。屈原,作为一个在封建时代的人,思想是多么的进步!在当时就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慨!可谁知道,楚王竟然听信奸臣之言,流放屈原,导致国破家亡的局面。我不禁对这位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者感到无限的叹息!

今天下午,我的表弟袁齐兴高采烈地吃粽子。我就一本正经地说:“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小表弟不屑一顾的说:“管它那么多干吗,反正就是开开心心吃粽子的。”我的表情立刻严肃起来:“端午节怎么能是光开开心心的吃粽子呢,你居然连端午节的来历也不知道!”他目光炯炯有神地说:“你说说看。”于是,我就讲起来端午节的来历:“古时候,有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叫屈原……”小表弟听得目不转睛:“屈原真是个爱国诗人啊,呵呵,我又了解了新知识,上学了对我们班同学说说,他们都不知道!”小表弟又问:“那么,为什么叫端午节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五月为午,“五”与“午”相通,故端五又名端午。”

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会永远刻在人们骨头里,楔在人们心里。明天,我会再一次记起你的,屈原!你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的脊梁!

屈原的作文带翻译【五】

滚滚的江水边,一袭白衣早已伫立良久。

他举目望去,风景真是一如既往的美好,烟雨朦朦的楚地犹如半遮半掩的少女那样迷人。

他与那位陌生的渔翁打招呼,竟然是毫无目的的动作,这不觉又让他品味到生活的滋味。真想留下来,他心想。

可是他转念又忆起了那悲痛的过往。看来这楚地也不可再有那般的美貌了,一声重重的叹息又被压在了心口。

只是这叹息又逐渐化为一种愤怒。为什么?为什么君主错庸无道?为什么奸臣如日中天?为什么百姓沉默愚味?难道世人都醉,独我一人清醒?

他想大声呼喊,却又没有理由,只能挤出一丝苦笑。渔翁的号子又在耳畔响起,这难道是这块土地最后的哀号吗?

郢,被攻破了。

终于到了吗?他不禁滚下两行热泪。我的国家,我的百姓,此刻正在遭受着蹂躏,而我却只能无可奈何地见证这一切。

天亡我大楚矣。

他抱起早已准备的大石,颤巍巍地走近湍急的河水,纵身一跃。这位楚国的儿子,最终还是与他一生的信仰淹没在无尽的汩罗江。

这一跃,凝聚着太多的悲悯与无奈,它向后人展示了正义被吞没的悲剧。这一跃,凝聚着太多的赤诚与热爱,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的魂。

从那一刻起,爱国便深深凝聚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屈原的作文带翻译【六】

一想到屈原,身着素衣长袍,腰佩陆离长剑,他那深邃的目光洞穿历史迷烟,感动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也让一代代的中国人自愧弗如。那滚滚的汨罗江水,是他的泪。水流不尽,他的泪却尽了;那火红的枫树林,是他赤诚的爱国之心,枫叶落,他那爱国之心却永不老。

人生百年能有多少意义,不过为爱而生,为爱而。他的爱永远地定格在楚国黎民,那楚国江山是他深深的眷恋。能为爱而,屈子应无悔。

屈原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在一生中与周围的恶势力进行了坚强不屈的斗争,并以为武器,倾吐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在文学上是一名巨人,但在政治上是一名弱者。他满腹报国之志,一心一意辅佐楚王,力主改革旧制,举闲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但终究无用武之地,含怨怀愤而。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一方面是由于顽固派当权,奸臣当道,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屈原的无能,他不能很好的完成变法革新的工作,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屈原不懂得汲取教训,他首次被放逐后,走受到楚王重用,召回京城,但他丝毫没有汲取经验教训,改变自己进谏的方式,处事策略和与奸臣斗争的方法,而是不管不顾,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最终落得再度放逐,且这一去不回。屈原不重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等极制度。

再回首屈原的一生,与其生活在愁苦烦怨之中,倒不如一了之,是他最好的归处,而且他还在一个最佳的时机与地点。但是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来传颂的,他留下的不仅是灿烂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宝贵的精神遗产!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吃粽子的风俗习惯。相传这天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他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最终投入汨罗江,后来人们用端午节来纪念他。

屈原的作文带翻译【七】

悠悠数千载,安然无恙乎?

每每拜读大作,或伫立案头,或观龙舟竞渡,粽投鱼腹,不胜感慨系之。思量再三,不禁为您的结局或曰“下场”抱憾。以您的文韬武略,后世百代能有几人与您匹敌,何苦为了区区一个楚王,轻掷千钧之身呢?

想来老前辈过于执拗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夫子尚且留此后手,您又何必在一棵树上吊呢!何必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呢?倘若不愿漂洋过海,去开洋荤,还是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的。

一曰:弃官从文。您的《离》、《天问》、《桔颂》,名满天下,以此作为招徕,哪个文人墨客敢不趋从?倘若办个补习班,不要说十几条干肉,就是要几百元,上千元,以您的威望,谁不乐得屁颠屁颠的。到时,弟子们再发表发表文章,炒作一下,您岂不名利双收?乐哉乐哉!您老可曾听北大方正的王选说过:“近年来,我并没有什么成就,但我每年都会多一个头衔,三料‘院士’。”此为方案一。

二曰:半官半隐。若您老不以官位为念,不妨在政府挂个公职头衔,领着俸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弄个三妻四妾,儿孙满堂。这个一声“爹”,那个一个“爷”,为了儿子、孙子、票子、车子、路子,哪有闲心“上下求索”?此为方案二。

三曰:以“油”润官。若您矢志不移,立意为官,那须得加点“油”,有所禁忌。真话、实话、兜底话,切切不可说。若烽烟四起,您得唱“火烧旺运”;若起草文书,您得颂德歌功。对主上的嫔妃,谁个得宠,便要专事奉承。要知道,裙带风、枕边风,比那十二级台风还强。君不见,红塔集团的诸时健不就是唯夫人之命而行事吗?实在不行,得暂收良心,忍痛割爱,将婵娟恭送,以博得“皇恩浩荡”。以您为文之精妙,奏陈之机敏,定能博得赏识,那靳尚、令伊子兰、司马子椒之流,何在话下?不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罢了。此为方案三。

以上三策,老前辈可任选其一。如今观念飞转,切不可固守一志;况您伟岸身躯,一旦没于流水,芸芸众生何其痛惜哉!

区区小子,扰耳前辈,不胜惶恐。

屈原的作文带翻译【八】

屈原不是赛艇运动员,却在汨罗江中划了几十年的船。水流非常急非常湍,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与屈原作对。终于有一天,他放弃了,停下桨,跃入江中。

汨罗江,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这么唤它。如果只是区区一条江,我相信屈原多喊几个帮手是能逆流而上的。只怕是,招来尼米兹级航母(不搁浅的话),也无法与这水流抗争。因为,这水流,其实代表了一个时代。

中国也可看作没有历史。哪怕战国也好、明朝也罢,同时代的商鞅被车裂,袁崇焕因反间计以致凌迟于市,这些都是没有过去的历史。屈原觉得累,那是因为他遭遇到了时代的阻力。

使屈原能孤身奋战如此之久的,是他的爱国忠心。譬如陈平、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一看跟他干没前途,遂转投刘邦。而屈原是只会呆在楚国的。他认为自己是楚国贵族后代,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理所当然。也就是说,无论当朝国君如何昏庸无道,比日后阿斗还要像稀泥,他都得尽自己规定的义务,辅佐君王。

这就造成了麻烦。面对贤君,有屈原如此大臣,那自然良性循环、国泰民安,屈原自身价值也能得到实现。但是贤君难逢、小人常有,只要君主判断稍有不慎,小人乘虚而入,屈原就更上下受敌了、这和作战类似,歹徒开枪肆无忌惮,警察确受诸多法规的限制。敌在暗我在明,谗人间之,闲话一多,屈原的政治斗争就失败了。

渔父的话若换个角度去理解,不是“同流合污”,而是“顺应时代”。依旧是前文所说,敌暗我明的情况下,警察会利用卧底、线人、带罪立功等听起来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来达成目的。同样,屈原站在那儿,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频频提出对国家有益却明显触动贵族利益的改革方案,怎么能不成为众矢之的?

范增虽有才能,遇上项羽这般人,越是直谏,效果也就越差。屈原若能稍稍隐藏一下自己的立场,暗中改革,兴许会有成效。

但最终屈原还是投江了。

他的留下了什么呢?端午节?还是粽子?端午日人们赛龙舟、抓鸭子,不亦乐乎;我面对餐桌上时常出现的糯米食也再难联想起屈原。他的如此行为导致失败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是必然结果,但失败并不等同与自,别的出路也是有的。反而,他的无形中助长了只图利益的官员的嚣张气焰。

我更愿相信屈原是累了倦了失去动力了才放手的。因为如果是他企图通过自己的一换取世人的觉醒,那么他多半会大失所望。楚国灭亡,随后两千年间,只有更浑浊的江水,犹如一条条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