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写运动会上的一个人作文

写运动会上的一个人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06 06:13:33
写运动会上的一个人作文

写运动会上的一个人作文【一】

闻一丝丹桂清香,感一缕秋风习习。在大家的翘足企首中,学校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如期开幕,在全校上下掀起了一番运动的热潮。

激动人心的运动会终于拉开帷幕了!在足球场绿茵茵的草坪上,垒球、铅球等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只见一位位运动员摆好起势,嘴巴一抿,小脸一涨,再铆足劲投射出去,铅球像个调皮的孩子在半空中划了一条优美的弧线,最终摆脱不了地球爷爷的召唤,重重地坠落了下来。而垒球却凭借自己轻盈的身姿,在空中翱游一段长长的路线,像一只只雪白的鸽子优雅落地。

最令我难忘的是五年级男子800米长跑,我班参加的运动员是赵易寒和潘籽霖。他们在红白相间得操场上有条不紊的做着准备活动。“各就各位。”一听见裁判的喊声,运动员们立即做好了起跑的姿势,“预备。”他们的手和脚绷的紧紧的,似乎马上就会弹开,耳朵竖的直直的,时刻听着裁判员的口令。“跑!”裁判员一声令下,几位运动员如离弦之箭般蹿了出去,在跑道上互相追逐着,互不相让。在离终点不远处,我班两位运动员拼尽全力向前冲刺。最终,赵易寒获第2名,潘籽霖获第3名的好成绩。

在运动员挥汗的同时,观众们也是情绪高涨。当自班同学夺的名次时,大家欢呼雀跃,互相击掌,还拥抱在一起来庆祝;当同学落后时,大家又两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加油!加油!”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当同学结束比赛时,大家又上前关切地问长问短,扶他坐下休息。那种友爱之情表现的淋漓致敬。

体育是力量的角逐,体育是智慧的较量,体育更是激情的飞扬。在雄壮的音乐声中,运动会圆满结束。运动员们奋力拼搏,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满意的回报。

写运动会上的一个人作文【二】

黎黎是那儿的一只小白兔。白白的毛一簇簇的,大大的耳朵长长的,就想能耳听八方一样。这样一搭配,呵!真美!可是谁知道:它的妈妈已经去世了,可是黎黎一直坚信妈妈只是离开它去别的地方打工去了。所以它只能和和蔼可亲的奶奶相依为命。

那天,黎黎来到阳台前,看见外面的雪花,一边想妈妈,一边说:“妈妈也是在雪夜出去打工的,可为什么它还不回来?”奶奶听了笑了笑,说:“黎黎,你的妈妈在月球上呢!它是一只红色的兔子。”“那为什么过了这么久都不理我?”黎黎伤心地说,“它是不是不爱我了?”“没有哇!它只是有事情,很忙很忙的!”奶奶摸摸黎黎的头,耐心地解释。突然奶奶眼前一亮,想出了个好办法,又不让黎黎知道妈妈去世了,又可以解释清楚。“你的妈妈在月球上,有个邮递员叫‘梦’。你把你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纸上,放到信封里,送给‘梦’叔叔。‘梦’叔叔会帮你把信给妈妈。妈妈见到后一定会很开心!”“可我们这儿没有信封!呜呜呜呜!”黎黎说,“咦,我知道了!”奶奶有些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我们这儿没有信封,它怎么弄呢?

黎黎拿出一张大被,把它折了折,成了一个“信封”。黎黎钻了进去,把枕头放在“信封”右上角,当做“邮票”。奶奶看了:“黎黎真聪明!快睡觉吧。”“嗯。”黎黎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那座小镇在黑暗中慢慢地,慢慢地消失了。

写运动会上的一个人作文【三】

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透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能够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就应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能够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就应深思的问题。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