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古诗作文背后的故事(与古诗词的故事作文)

古诗作文背后的故事(与古诗词的故事作文)

更新时间:2023-10-17 15:05:33
古诗作文背后的故事(与古诗词的故事作文)

古诗作文背后的故事【一】

华灯初上,灯火辉煌,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街道两旁,笑容满面的大姑、小姑、爸爸、妈妈、哥哥和我,簇拥着大病初愈的奶奶。这是我们三年前的全家福。那年国庆节爷爷去世了,这年冬天,奶奶也得了肺结核,她一天天消瘦下去。一向健康的奶奶连走路都成了问题。我们都担心,奶奶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奶奶在我家住了近一个月,从未出过门。正月初三这天,我们叫奶奶出门走走。奶奶有气无力招招手:“你们去,你们去,我走不动……”“妈,我扶你。”大姑、小姑抢着说。奶奶还是摇摇头。“外婆,我背你!”哥哥说。“我给你端凳子,你累了,就坐下来休息。”我也劝奶奶。

奶奶好不容易同意跟着我们出门了。哥哥把奶奶背下楼。大姑扶着奶奶的右臂,二姑搀着左臂,奶奶走了两三步,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我赶忙把凳子放在奶奶身后:“奶奶,你坐下休息一会儿!”

就这样走走停停,五百米的路程,我们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新业广场。广场上人来人往,跳舞的,唱歌的,一家出来游玩的……很有节日气氛。“明年,我可能就看不见了……”奶奶伤感地说。

“妈,你别这么说!医生说,你的病,吃完这个疗程的药,就没事了!”妈妈连忙安慰奶奶。

奶奶盯着跳舞的老人,露出羡慕的神情。“奶奶,过两个月,你就能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我对奶奶说道。

“来,来,照一张相。”哥哥请来照相师傅。照相师傅看到我们这一家,由衷地感叹道:“老人家,你真是好福气啊!”

“老人家,笑一个!”“咔嚓”一声,我们的全家福就这样诞生了。

我把这张照片放大,加洗出来,大伯、姑姑家各送上一张,每家都把它悬挂在墙上。每当我们看到它,就想起我们温馨和睦的一家。

现在,奶奶在我们精心照料下,完全恢复了健康,幸福地安度她的晚年。

古诗作文背后的故事【二】

推开房门,我就看见奶奶坐在床边,轻轻翻开一本厚厚的相册。我走近了些,老照片边角微微泛黄,奶奶一张张取出仔细端详,又一张张小心翼翼地放回去。

“照片上的人是谁呀?真漂亮!”我问奶奶。奶奶稍稍愣了一下,记忆的隧道在几十年前铺开:“哦!那时我还很年轻,刚二十出头,跟你爷爷还没结婚呢……”奶奶开始絮絮叨叨起来,我静静听着,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奶奶,这些照片都是在照相馆拍的吗?”“嗯,当时拍张照片不容易,都要特地跑到桥头的相馆拍。97年才托人从深圳买回一部照相机……”奶奶指着一张全家福,满眼溢着幸福,“看,这张是你小姑刚入读初中,然后你爷爷说全家拍张照纪念下。我记得那天你爷爷刚领了工资,还给我买了一条花裙子哩!”我的视线停留在一部别具特色的小机器上,奶奶一眼就看出了我的疑惑:“是不是很好奇这是什么东西呀?缝纫机,这东西当时可是‘四大件’之一呢!你小姑结婚时,我们给她陪嫁了一台,街坊邻居看了都以为咱家发大财了!”说到这,奶奶突然停了下来,空气也跟着安静起来。好半晌,她才又缓缓地说:“那个时候大家生活都很窘迫,光是这部缝纫机,还是我跟你爷爷省吃俭用攒的……不过,后来慢慢好了。你知道吗?你爸还是坐飞机去的大学呢!他当时兴奋得嘴角都咧到耳朵啦!”奶奶估计是想到了爸爸当时的模样,眉眼里尽是笑意。

我把散落在一旁的相片小心地捧起来,像奶奶那样认认真真地,又把每张照片看了一遍。我一页页地翻阅,看见老家门前那条泥泞不堪的土路一年年变得平整、宽阔起来;自行车、拖拉机越来越少了,小轿车挨家挨户停靠着;低矮的石头房子已然悄悄变化成了明亮高大的洋楼……原来,改革开发这几十年以来的生活巨变——那些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就是默默的见证者。

我无比珍惜地轻轻合上相册,就像合上一部珍贵的史册,记录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进步、祖国繁荣发展的历史。

古诗作文背后的故事【三】

在我们这个单元楼的小花园里,过去经常能看见一个80岁左右的老人在独自散步,每天2次,下午5点钟左右和晚上8点钟左右。夕阳将她孤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在她银色的头发上涂上一层淡淡的金色。老人的神色很忧郁,也不太和旁人说话,眉头总是皱成深深的“川”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不再是独自一人散步了,经常有一位50多岁的阿姨陪着她,笑容又回到了老人脸上。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和老人搭上话了。近些看老人,我发现老人其实是很慈祥的,特别是笑的时候。但不知是什么事,让老人忧郁了好长一段时间。

渐渐地,我和老人熟识了。老人每次看到我,都要和我聊上几句,而我也越来越频繁的看见那位50多岁的阿姨在和老人在一起散步。一天,我放学回家,老远就听见老人爽朗的笑声。哦,又是那位阿姨在陪老人散步,不时聊些近来发生的事,把老人逗得哈哈大笑。我跑过去和老人打了个招呼,老人笑着回应了,笑容又在老人脸上平添了几丝皱纹。那位阿姨也笑眯眯地看着我,两人笑起来的脸也有几分相似。我寻思“这位阿姨肯定是老人的女儿,不然不可能这么亲。”

日子一天天地流淌,老人和阿姨一如既往的散着步,说着话。后来,别人告诉我,老人的儿子因病去世了,儿媳妇看老人没了儿子,一个人住又可怜,于是便搬来和老人一起住。洗衣做饭,全是她搞,不让老人干一点活。人们都说这个儿媳妇真好,可她只是谦虚:“哪里哪里,这是我应该做的。”而老人只是笑全然没有失去儿子的悲痛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儿媳妇并非老人的亲生女儿,却如同其亲生女儿一般。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啊!

议论已经慢慢没有了,但那位阿姨却还陪着老人。我每次见到老人,老人都在笑。老人从丧子的悲痛中走了出来,我只知道,老人现在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