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清平乐村居改编成一篇作文(清平乐村居改写成一篇短文500字)

清平乐村居改编成一篇作文(清平乐村居改写成一篇短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3-12-13 14:58:01
清平乐村居改编成一篇作文(清平乐村居改写成一篇短文500字)

清平乐村居改编成一篇作文【一】

诗人辛弃疾隐隐约约地听到茅草屋内有人操着柔媚的吴国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窗边,边聊天,边喝酒取乐。

老翁喝了一口酒,骄傲的说:“你看,我们这三个儿子真是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

老妇忙为老翁斟上一杯酒,颔首点头,心中尽是欣慰。

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除草,只见他光着膀子,两只粗壮的手紧紧地握着锄头,弯着腰,一下一下的锄着,虽然他已经汗流浃背,可嘴角还是有一丝笑意。在离豆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他专心致志,手法娴熟,手指灵活。很快,一个精致的鸡笼就完成了。老翁的三儿子呢?原来他正趴在小溪边,翘着两个小脚丫,摘下一个莲蓬,剥出一颗莲子,乐呵呵地送入口中。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茅草屋,小溪,青草,快乐的一家人,汇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多么和谐,多么美妙。诗人辛弃疾被深深地感动了,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改编成一篇作文【二】

清晨,一片茂密的小树林里传来百灵鸟那银铃般的啼叫,到处散发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在小树林的深处,有一座又低又小的茅草屋,茅草屋的墙壁上因为过于潮湿露出了轻微的裂缝,墙角有几株青草,上面还挂着露珠。南瓜调皮地攀上了屋檐,为稍显逊色的屋顶戴上了一圈花环。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小溪伸出手臂环抱着这户人家。静静的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波光粼粼,微风拂过,大树向溪面撒下了斑驳的光影。

屋里传来一对老翁、老妇略带醉意的声音,老奶奶用软绵绵的声音说:“老头子,总算没白养这几个孩子,他们越来越懂事了。看起来今年收成也不错。”老爷爷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说:“在这儿有山有水,儿女孝顺,我觉得怪好哇。生活在这儿,我而无憾啊!”老奶奶在一旁为老爷爷捶着背,脸上的皱纹全展开了,像一朵盛开的月季花,每一个花瓣中都饱含着幸福与甜蜜。

窗外烈日炎炎,身为长子的老大却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除草。太阳拼命地烧着大地,老大早已汗如雨下,他脱掉上衣,挽起裤腿,继续辛勤地除草,期盼着丰收的喜悦。老二倒是悠闲得多,盘着腿坐在竹林里用刚刚削好的竹条认真编织鸡笼。他时而交错着编织,时而又摇晃几下,看看是否结实,两只小鸡在一旁“咕咕”地叫着,为自己的新家喝彩呢!,淘气天真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先是捉蝴蝶结果非但没捉到还摔了一身泥。接着,又跑到溪边捕鱼,不料动静太大,惊动了溪边的鱼儿。鱼儿跳起来,溅了他一身水花,等回过神来,鱼不见了,水面只剩下圈圈涟漪。无奈小儿子只好趴在溪边剥起了莲蓬,谁知过于急切,忘记取苦芯,苦的他哇哇直叫。

我是多么向往这样悠闲、充满情趣的田园生活,可是现在除了高楼什么也没有了,思考一下,属于我们的青山绿水在哪呢?

清平乐村居改编成一篇作文【三】

在遥远的宋代,有一对老夫妻,老夫妻生了三个儿子,五口之家,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过得很幸福,也很美满。想不想看看这户人家是怎样生活的呢!想看一看的话,就随着我的文字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小溪,是那样明亮,就像一面照得出人影的镜子;小溪是那样清澈,连小鱼小虾,溪底的於泥都看得一清二楚;小溪又是那样富有生机,你看那些荷叶,莲蓬绿绿的,好像给长长的溪流缀上了绿色的小花儿。

临近溪边的土地上,有一座房子,房子又低又小,又简陋又结实。茅层顶上架着长长的南瓜藤,藤上长出了几个黄澄澄的大南瓜。茅屋墙上还有个大窗户,透过窗户,看见里面正坐着一对老夫妻。男的举起酒杯喝了几口,又跟妻子用方言有说有笑。两人望着窗外的秀丽风景,又望了望自己的三个儿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夫妻的大儿子此时正在除豆地里的杂草。只见大儿子抡起大锄头朝杂草中砸去,然后一拔,杂草就被挖出来了。不一会儿,大儿流下了豆大的汗珠。一阵风吹来,大儿觉得凉快了许多。树叶也沙沙的响了。树荫低下,二儿子正在专心地编织鸡笼。再看最顽皮的小儿子,正躲在墙根,剥着莲蓬呢!两只小脚丫翘起来,上下摇晃,还真可爱呢!

你看,这就是一户人家生活的话面,虽然不是荣华富贵,但也别有一番情趣。

清平乐村居改编成一篇作文【四】

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四周青山环抱。村子里绿树成荫,五彩缤纷的花儿遍地开放。一条小溪穿村而过,犹如碧绿的玉带。在土壤肥沃,绿草如茵的溪边,座落着一处矮小的茅草屋。屋里有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妻,他们正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相互逗趣,听起来带着几分醉意。老爷爷说:“老婆子,你的厨艺是越来越精湛了。煮出了这么鲜美的鱼汤!”“瞧你说的,老头子,要是没有你一大早钓鱼,我哪里有鱼来煮呢?是你的功劳。”“得,那谢谢了。”“老夫老妻了还谢什么呀!”“呵呵!”“哈哈!”“别‘哈’了,老头子,快把衣服脱下来让我补,整天都大大咧咧地,连衣服破了也不知道。”……

这两位相敬如宾的夫妻膝下共有三子,三个儿子都很孝顺,也很懂事,都在忙着自己的活儿。

瞧!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手拿锄头锄去杂草。尽管他干得汗流浃背,但是看着这一片茁壮成长的豆苗,大儿子感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在阴凉的树下,二儿子坐在板凳上,手拿竹条,认真地编织着鸡笼。他的动作是那样细致,那样熟练,每个鸡笼都是一样大,足见他“功力”深厚。这时,一群鸡突然叫了起来,原来是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摆动的双脚踢到了鸡群。小儿子全身趴在地上,倚着小溪,手里剥着一个个翠绿的莲蓬,不时将剥碎的莲蓬扔向水中的游鱼。多么有趣呀!

这真是一幅和谐美丽的农村画卷啊!路过此地的诗人辛弃疾看到了这样一幅景美人乐的画,挥笔写下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