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无为状元桥的来历及美景的作文(三苏祠风景600字作文)

无为状元桥的来历及美景的作文(三苏祠风景6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3-05-01 02:47:55
无为状元桥的来历及美景的作文(三苏祠风景600字作文)

无为状元桥的来历及美景的作文【一】

罗清(1442-1527年),原籍山东莱州府即墨县(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幼小失怙和艰辛的军旅生涯,使罗清饱尝了人间的苦难,时常思考着人生苦难之谜,极需精神上的慰藉。为了寻找答案,他退伍后,开始了参师访道、自创教派的艰难历程。他自修习佛教净土与南禅始,进而糅杂道教清净无为和宋明理学思想,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悟道明心”,参悟出“无为法”,并据此创立了无为教。

罗清创教后,便在密云、京城传教度人,后被捕入狱。羁入“天牢”期间,他决心将自己悟道所得写成经卷,是时,恰有太监张永皈依了无为教,罗清便命张永差人赶赴五台山,把他的两个徒弟福恩、福报接到牢中,“书写五部经文”,这就是由罗清口述,福恩、福报笔录整理的《五部六册》。其后,经门徒奔走,通过张永、党尚书等权势协助,罗清才得以出狱。

罗清获释后,仍在密云一带传教。后来,又回到老家传教收徒,其信徒成分,也由最初的下层军丁、水手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其中既有权势太监,也有著名僧人;既有生员,也有官吏;当然下层民众、手工艺者占其大多数。明嘉靖六年正月二十九日,罗清“坐化归天”,享年85岁,安葬在北京檀州附近。

罗清及其无为教的出现,对明中叶以后的民间宗教的启迪作用是巨大的。在罗清宗教思想的熏陶与形塑下,以无为教为蓝本的.各种教派如黄天道、东大乘教、西大乘教、弘阳教等教派相继涌现,从而形成了一场空前的下层民众宗教运动,有时又转化为一场场农民起义运动,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尤其是信仰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罗清的宗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五部六册》,后又经过其异姓传人与僧侣弟子的继承与发展,到明万历年间,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无为教教义思想体系:以无生老母为最高崇拜,以真空家乡为理想境界,以龙华三会与未来佛即弥勒佛为信仰核心,主张三教归一,注重内丹修炼,以及规范化的仪式等。

罗清在世时,无为教已在北直、山东、河南拥有众多信徒,并通过漕运水手将无为教信仰传到南方。罗清故后,其子孙、传人又将无为教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地域。特别是罗清传人对无为教教义思想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更赢得了下层民众的狂热信奉,引起了正统佛教的震惊,正统佛教界因此对其进行了长期的口诛笔伐,称无为教为“此其教虽非白莲,而为害殆有甚于白莲者”,并将其斥为邪教;无为教的迅速发展,也引起了明朝统治阶级的恐慌,明朝统治阶级对无为教等民间宗教教派给予了“皆讳白莲之名,实演白莲之教”的判决。

明万历初期,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赵古元率领信徒起义,后被官军镇压,赵古元被枭首示众。6年之后,另一无为教首领刘天绪又在南京率众起义,亦很快失败,刘天绪等人被逮剉尸、坐斩。

无为教地方教团表露出来的叛逆思想,特别是公开举行的造反活动,终于使明政府认清了无为教对统治秩序的危害,因此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全面查禁无为教,“再不许私习无为教,自取罪”,并严令销毁《五部六册》,不准再行翻刻流行。

然而,与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相反,无为教不仅没有被扫荡殆尽,其地方教团反而以各种名目继续在民间流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盛行江南的龙华教。

龙华教由浙江处州府缙云县(今浙江省缙云县)人殷继南(1527-1582年)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建立。此后,由浙江处州府庆元县(今浙江省庆元县)人姚文宇(1578-1646年)继承教权,虽屡经官府迫害,仍行教如常,到明末清初,遂使龙华教成为雄据江南的大教派。入清以后,龙华教为了躲避当局查禁,于雍正七年(1729年)改称一字教,又名老官斋教,简称斋教,一直在江南七八个省份流传,并衍生出众多支派。

乾隆年间,老官斋教的一个重要支派五盘教在江西出现,并由此又先后分化出青莲教(道光初年)、先天道、灯花教(道光末年)。尤其是灯花教,于咸丰、同治年间,在贵州领导10多万军队,坚持武装反抗清朝统治达10余年之久,有力地配合了江南的太平天国运动,声势震动朝野,被清当局视为威胁其专制统治的“元恶巨憝”。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无为教自罗清去世后,其教权一直掌握在罗氏子孙手中,因而形成了以缘关系为纽带的教权世袭制。在这种以罗氏为中心的宗教制度下,罗氏子孙高高在上,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信徒们的顶礼膜拜和虔诚供奉,过着精神上统驭广大信众,物质上不劳而获的教主兼地主的腐朽生活。这种宗教制度到了江南龙华教那里,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龙华教第二代教主姚文宇后,其子孙承继教权不久,就首先完善了教阶制度。不仅如此,姚氏教主还通过举行斋会又称蜡会的形式,自我神化,以巩固其在教内的世袭地位。有清一代,姚氏家族尽情坐收江南七八个省份成千累万教徒的香资供奉,成为温州一带的豪门地主。其子孙屡出贡生,跻身士林,有的官至教谕,甚至职领州牧,兼有明为朝廷命官,暗为“邪教”首领的双重身份,因而使该教在下层民众中具有更大的诱惑性和欺骗性。

无为状元桥的来历及美景的作文【二】

相传在明朝,广州西关有一个叫伦文叙的小男孩,家中贫困,生活非常拮据。伦文叙常年穿着一身打满补丁的衣服,脚上一年四季穿着一双草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怜的伦文叙七岁时就得挑着扁担大街小巷地去卖菜了。不过,伦文叙从小就喜欢吟诗作对,在这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所以在菜市里不时还有人缠着他吟诗,可谁都难不倒他。

话说有一天下午,他挑着一担菜在街上走着,路过从桂路一间粥铺时,突然闻到里面飘出来一股异样的粥香味。他禁不住停下脚步,从早上到现在,他连一口食都没进呢,闻到香味,他的肚子也不知不觉饿得“咕咕”地拼命叫起来。伦文叙低头看看他那打满补丁的衣服,再看看筐里满满的蔬菜,就只有摇头的份了:唉,肚子是饿,可菜还没卖出去呢,哪有钱喝粥啊?身上半个铜板都没有。

正在这时,店主出现了,他看到被人们称为诗童的'伦文叙,正一动不动地站在离店铺不远的地方。店主感到奇怪了:为什么这么有才华的孩子不去读书,整天挑着大扁担去街上卖菜?于是,店主走到他跟前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去读书呢?整天在街上卖菜太可惜了。”伦文叙看了看店主,叹了口气说:“我家穷,没有钱啊,如果不出来卖菜,连饭都没得吃,哪来的钱去读书啊!”店主沉思了一会,慷慨地说道:“这样吧,以后你每天都把菜挑来我这里,我买一部分你的菜,还每天给你一碗粥吃,等凑够了学费,你就到学堂去念书吧!” 伦文叙激动得连连鞠躬道谢,店主微笑着拍拍他的头。

以后,伦文叙就每天都挑着菜来到这个粥铺,卖菜、喝粥,并且每次都会喝到不同的粥,有时是好吃的肉丸粥,有时是香浓的猪粉肠粥,有时又是令人回味的猪肝粥,有时则三样都有。就这样,伦文叙在粥店老板的帮助下终于攒够上了学,毋庸置疑,在学堂里他的成绩非常好。

多年苦读之后,伦文叙果然不负店主所望,高中状元。他当然是坐着大轿,被人前呼后拥地衣锦还乡了。他并没有忘记当年店主的恩情,回乡省亲的当天他就去看望了老店主。面对老店主,伦文叙感激不尽,毕恭毕敬的鞠了三个大躬,还派人送上了厚礼。末了,他向老店主请求道:“请您老人家再给我喝碗粥吧!”受宠若惊的老店主马上命人煮了一碗肉丸、粉肠、猪肝齐下的粥,献给了伦状元。伦文叙边喝边满意地点头,有多少酸甜苦辣在这粥里头啊!状元痛快地喝完粥后,叫人拿来笔墨纸砚,稍加思索,便给此粥题名为“状元及第粥”。因为有了伦状元的题名,状元及第粥的美名马上不胫而走,来老店主的铺里喝粥的人整日络绎不绝,店主因此富甲一方,真可谓“好人有好报”啊!

这就是状元及第粥的由来。听完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也很想喝一碗状元及第粥,把好运带给自己啊!

无为状元桥的来历及美景的作文【三】

??丽的状元峰写景作文

在我的家乡—钟山,有座风景秀丽的状元峰,状元峰又名“小钟山”,因山上有个大古钟而得名。它位于县城东面的富江河畔,据说大明嘉靖十六年冬,富阳知县徐参谨手书“状元峰”三字,所以叫“状元峰”。

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道,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扁柏,平均寿命年龄长达120年,要三个小朋友才能合抱过来,它的树皮留下一道道被雨水冲刷的痕迹。在往上走,迎面出现了一棵巨大的榕树,它的根缠绕在悬崖之中,像一把遮天的大伞,它的根须像老人的胡子,我们仿佛进入了原始森林。

状元峰的塔构造非常独特,它共有三层:第一层是文昌阁,供人们休息;第二层有个古老的大钟,全部是用铜制做的,上面雕刻着蟠龙花纹,显得古老而神秘;第三层叫望高楼,向远处眺望,美丽的富江河畔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塔顶是由九个金碧辉煌的状元环组成的,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雄伟壮丽。

状元峰还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石头,有的尖尖的,像一把锋利的宝剑;有的石头像一座华丽的城堡,可以在上面攀爬;还有的石头里面有洞,每个洞都串通的,可以爬来爬去,像一间密室。

这神奇的状元峰,真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