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张的姓氏来源作文300字(写姓张的由来的作文500字)

张的姓氏来源作文300字(写姓张的由来的作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3-06-05 08:46:23
张的姓氏来源作文300字(写姓张的由来的作文500字)

张的姓氏来源作文300字【一】

农历十月在古代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时为了彰显自己顺应天时,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上早朝的时候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所以南京有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在古代人们也将冬衣捎给边疆的将士,或者外地经商的商人、外出的游子。表达人们之间的牵挂和关怀。

张的姓氏来源作文300字【二】

静静地打开家门,早已习惯了门锁间的温度——一如既往、单调无比的温度。窗户紧闭着,窗帘更是将它掩得严严实实,大厅里充斥着昏暗,窗外的雨似利剑一般几乎要将窗户刺穿,而一直与来,注视着这一切的都只有我一个人。

我缓缓地打开了浴室的灯,视线停留在了镜中人的脸上:浸湿的头发如被人拦腰打断的杂草一般懒散与无力,从额头倾泻下来的水珠划过眼角,与泪汇成一股曲折的.泉,期盼着,在那泉水坠落之际,能有什么可以将它拉住,但一切都只是徒然,它依旧是一去不返,坠入深渊。

这是一张多么苍白的脸,平静的嘴角锁住了一切,不让任何富有生机的话语流露出来;这是一张多么无力的脸,水珠在他的脸颊上跳动着,奔跑着;这是一张多么绝望的脸,漆黑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四周漆黑的光线。我开始注视着他的双眼,在那令人恐惧,如深渊一般的瞳中,隐约闪现出一个人影,我依旧注视着,注视着,知道双眼渐渐失去焦点,人影也渐渐消失,我知道,镜中人已丧失了自己,同他丧失的爱一起被黑暗隐去了,孤独的他,在这早已被隔离的房子里待着,最终竟连自己的心也被隔离了,我明白,他早就漠视了这家不像家的感觉,但他还是渴望,渴望在这个孤独的房子里,能够多一丝温暖,而这一切并非他所能改变的,他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无边无际的等待,如同一个永远也不会醒的噩梦。

我如往常一样,缓缓地走出浴室,不知从何而来的暖意,细细品味着,才发现是那门锁里隐约传来的,而我仍然无法正视自己的心情,只希望能够从那不会说谎的镜中人眼中找寻答案,一回头——他那张难忘的复杂的脸,早已被微笑覆盖了……

张的姓氏来源作文300字【三】

生活中,我看见过无数张脸。那是一张慈祥的脸,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温馨。

我记得有一次,那天上午我看见英语老师拿了一叠白白的试卷走进教室,接着对同学们说:“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次英语测验,各位组长上来发试卷,在讲话的同学不准给他发试卷。”同学们一听到老师的话,都立马坐好来了。

我想:英语是我的强项。上几次,我都没有考到满分120分,每次都是117分、114分、111分。这一次,我一定要考个满分给老师看,给同学们后,给家长看。我相信我一定行!一定行!一定行!

考试开始了,我认真听着录音,害怕没有听清楚,因为我同桌他是一个“讲话大王”。每当到听录音的时候,他都在叽叽喳喳地吵个不停。这次我不能因为别人吵而听不清楚了,我要用耳朵静静地聆听着。

这次,我终于听清楚了,这次我一定可以得到满分120分了。于是,我又赶紧做笔试部分,当我做到阅读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单词我不会读,我静静地回忆老师是否教过这个单词。突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几个字母,它们是“practise”,它不就是练习的意思吗?我为我做过这道题目而高兴。

我写到作文了,作文是我在英语中最拿手的,只要把句子写通顺、流畅,不写错单词、字母,就能在作文上拿满10分了。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起来,老师让各位组长把试卷收上来。当组长收到我面前的时候,我胸有成竹地把试卷交给她。

到了第二天上午,当试卷发下来时,我突然一愣,看到试卷上那鲜红的“110”,我的眼泪快要流下来了,可是我还是忍住不让眼泪落下来。我看到我漏了一道写元音字母的笔试题目,我想起我有多粗心,居然和小学一样还会漏题,这一题整整5分,想起这5分对我有多重要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地落了几滴眼泪。

在回家的路上,天空一下子暗了下来,小鸟也不再为我唱歌,小草也不再为我招手,就连我最喜欢的小猫阿星也不再和我一同走路。

回到家门,要是妈妈看到这张试卷会是什么表情呢?应该是愤怒,还会骂我打我。可是,我到家后,给妈妈看了这张试卷,她居然不骂我,不打我,还亲切地安慰我、鼓励我。妈妈端上了几道热腾腾的菜给我吃。看到妈妈的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我真难忘那张慈祥的脸!

张的姓氏来源作文300字【四】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今年3月5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