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里如何描写苗族(苗族介绍100字左右作文)

作文里如何描写苗族(苗族介绍100字左右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27 08:43:19
作文里如何描写苗族(苗族介绍100字左右作文)

作文里如何描写苗族【一】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像五十六朵花一样团结。每个民族的特色都不相同。我要介绍的是苗族。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不及膝盖,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服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苗族男子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西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欢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族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喜欢做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即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棉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鱼汤等等。苗族的服饰很美丽,他们的食物更美味。这就是我喜欢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苗族。

作文里如何描写苗族【二】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人口众多分布广泛的民族。全国共有苗族740万人,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其中,贵州省分布最多。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妇女的服装有上百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银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此时万人空巷,云集江边,龙舟竞发,盛况空前。

苗族人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凤凰古城就坐落在湘西苗族聚居区内。小城古朴而清新的风光,以及淳厚的苗家风情,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作文里如何描写苗族【三】

踏上苗族人居住的土地,那里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你仿佛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苗族人的生活里,到处都是色彩,充满了美的生机,今天我——牛通社的小记者,就要来采访苗族姑娘。

“你好!苗族姐姐,请问你们苗族有多少种服装?”我疑惑不解地问。

“你好,我们苗族服装不下200种,是世界上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呢!” 苗族姐姐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我不禁发出慨叹:“啊,真是服饰最多的民族啊!件件都是清新素雅、做工精致、古朴端庄。那你们的服装是怎么做的呢?”

“苗族服装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主要体现在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我们民族艺术特色。”

“说到‘服’,让我不得不想到‘饰’。那你们苗族的银饰有什么特点呢?”

“这让我好好给你讲讲:苗族妇女的银饰民族风情浓郁,分为粗细两类:精件为实心的项圈、项链、手镯等,用银料多,加工简单;细件为银花、银冠、银锁、银角等,用银料少,制作精细,工艺讲究。银衣则是把几百个饰有龙、鸟、花卉等浮雕的银片、银泡,钉在衣服的袖套、后摆、披肩上;银角有大小两种,小银角高1尺左右,大银角高3尺有余,其正面饰有“二龙抢宝”、“双凤朝阳”等吉祥图案。青年妇女平时均戴银质手镯、戒指、耳环和插花;儿童喜戴银帽;姑娘的盛装从头到颈,到胸前及后背,都戴满了各种银佩饰,银光闪闪,银佩叮当,情趣十足。”

“哇,多美的银饰,让我忍不住也想戴一戴!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你们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谢谢夸奖!”苗族姐姐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采访后,你熟悉它了吗?多姿多彩的.苗族服装是我们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勤劳的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灿烂的服饰文化。

作文里如何描写苗族【四】

苗族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那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亦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在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

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

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有的终成眷属。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几禁忌:参加苗族的婚礼、丧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丧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 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和孕妇进入。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产妇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

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

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节日: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教历九月为斋月,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 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作文里如何描写苗族【五】

在贵州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清水江畔是苗族姐妹们的世界,在那里住着几十个聪明、勤劳、美丽的姑娘。她们丰衣足食、生活愉快,美中不足的是那里比较偏远,来的人少,所以她们早已成人却都未出嫁成婚。经过商量,她们决定大家准备好饭菜,举行一次聚餐,邀请四邻八寨的苗族小伙子前来与她们一起唱歌跳舞。到了吃姐妹饭的那天,远方的小伙子来了许多。姑娘们殷勤地招待他们,小伙子们也拿出了他们的本事,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又是吹葫芦笙,还进行斗牛、赛马,真是热闹极了。临别时,姑娘们用自己绣的帕子包上糯米饭,送给喜爱的小伙子。高兴而归的小伙子们,过了几天又来到姑娘们的村寨,说是还帕子,实际上带了许多姑娘们喜欢的小礼物表达谢意。从那以后,他们经常来往,互相了解建立了感情,不久姑娘们都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人……

从此吃姐妹饭、过姊妹节的习俗,便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现在它已不仅是妇女们的'节日,而且是清水江畔苗族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共同节日。节日的前一天,每户苗家的姑娘都要为做姐妹节吃的姐妹饭,上山去采野花和野果。远方来的小伙子陪姑娘们上山,帮助采野花野果,在活动中他们互相有了了解。 姑娘们做姐妹饭,是将采来的野花野果浸出颜色,用来把糯米饭染成红的、黄的,蒸熟后,糯米饭五颜六色、晶莹透亮,既好看又香软可口。过节那天,家家都吃姐妹饭。姑娘们的心意也都藏在了这姐妹饭里。:姑娘们用手帕或篮子装好姐妹饭,送给两天来陪伴她的小伙子。小伙子打开饭包,如果姐妹饭上放着一对红筷,表示姑娘喜欢他,愿意与他交朋友;如果只有一支筷子,是姑娘婉转地暗示小伙子,不要再单相思了;如果姐妹饭上放着辣椒、葱、蒜,则表明姑娘不喜欢他,知趣的小伙子就该转移目标了;如果姐妹饭上放着树叶和松针,那是告诉小伙子至少还有希望,小伙子应该买些绸缎或丝线送给姑娘,加强联系和了解。

吃过姐妹饭,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和小伙子们一起看斗牛、斗雀,唱歌跳舞,吹芦笙、敲木鼓。暮色降临后,江边草地、沙滩、树林,到处都是青年人的天下。他们相聚唱歌谈情,一支支婉转动人的情歌悠然飘出,一颗颗充满爱情的心悄然传送,人们尽情地欢乐,往往通宵达旦。

作文里如何描写苗族【六】

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五十六窖砖瓦筑成一栋房,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繁荣富强。少数民族的节日并不比汉族的传统节日差,比如:傈僳族有不畏艰险的刀杆节,东乡族有庄重的圣纪节,白族有热闹的三月街······那么,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苗族,又有哪个特色的节日呢?

苗族是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在中国,苗族约有八百六十万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数排位第五。大多数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地区。苗族有许多的节日,最有特色的就是“姊妹节”!

“姊妹节”又被称为“吃姊妹饭”,还被称为“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是清水湖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节日集会。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过节,以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过节的时候,家家都要准备红、黄、白、紫、绿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是由山上的草片染成这些颜色的;然后把这五种颜色的糯米饭均匀地搅拌在一起;这就叫做”姊妹饭“,当地人喜欢把”姊妹饭“拉来招呼客人。

白天,江边路边和沙滩上,草地上的景观可是人山人海;入夜,江边的沙滩上、草地上,歌声或高昂、或浑厚、或动听优美此起彼伏。。

苗族人名喜欢绿色、红色、黄色、紫色、白色;在他们眼里,绿色代表家乡美丽如清水湖,红色代表村寨发达、茂盛,黄色代表五谷丰登,紫色代表富裕朴实,而白色就代表两个人有着纯洁美好的爱情。我不得不用风格迥异这个词来形容苗族的内涵丰富。

五十六个名族筑起了一个温馨而又内涵丰富的家——中国。让这个家更富有个性内涵、文化、风格,更富有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而姊妹节就是这个家里最富有与众不同的民族。

作文里如何描写苗族【七】

进入苗族人的村寨,我们沿途正在欣赏苗绣、苗银等苗族的代表作品,我就听到有人在喊:“大家快来看这位老婆婆”!我心想:“不就是一个老婆婆嘛!世界各地都有,有什么奇怪的吗?”可是,我转念一想,她一定是个不同寻常的奇妙的老婆婆。我边想边往那边跑去,乍一看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就问导游:“这个老婆婆有什么奇妙之处呢?”导游说:“有啊!你没看到吗?虽然她的脸上长满了皱纹,但是,她一根白头发都没有哦!”。我再转脸一看——是啊!她真的一根白头发都没有耶!并且,她还在认真的织布。那块布平整密实,色彩鲜艳。经过介绍和交谈,我才知道,这个老婆婆已经88岁了,居然眼不花,耳不聋!

我走啊走啊,走到了苗族人居住的“小区”。他们的房子都是用木头做的,冬暖夏凉。并且,他们的'房子和我们汉族人居住的建筑非常不一样,让我来慢慢讲给大家听吧:我们的家门门牌,一般都是“几零几”这样。但是,他们的房子旁,都写着自己的姓。比如说,我姓陈,那么我的房子旁边,就写着“陈氏之家”。苗族,还有一点和我们不一样:那里的孩子,14岁就算成年了,就可以外出打工了。

村子里有个阿姨,人很热情好客,邀请了我和妈妈去她家坐坐,还给我们讲了很多苗族的传统。我就挑一个来说吧!她说:“别的地方给小孩喝水都用保温杯等等这种摸起来不烫的杯子给小孩喝水。小孩一摸杯子——嘿,不烫!便抱起来就喝。如果里面的水很烫的话,孩子就会烫到。但是,我们却不一样:我们给孩子准备水,都用铁杯子。因为,如果水很烫的话,孩子一摸——啊!真烫!就不敢去拿它、喝它,所以,我们这里从古至今都没有发生过烫伤的事情……”

啊,勤劳智慧的苗族村落真是有趣!

作文里如何描写苗族【八】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