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本可拆卸(作文本电子版)

作文本可拆卸(作文本电子版)

更新时间:2023-05-16 22:16:05
作文本可拆卸(作文本电子版)

作文本可拆卸【一】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是美好的憧憬;梦想,是理想的翅膀。每个人的梦想都在天空中飞翔,坚持梦想,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当艺术家,有的人想当人民教师……而我也有一个梦想,长大当一个发明家。

我在书上读到了“新愚公”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他是点石成金的“科技财神”,攻坚克难的“太行愚公”,助农致富的“农民教授”!李保国教授以帮助他人为快乐,以利益众人为追求!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如种子一样,在我心中扎根生长。

我从电视上看到,同在一颗地球上,可有的人们还是生活在不幸之中……我很心疼中国西部那些极度缺水的人,也很心疼非洲那些忍饥挨饿的人,更是心疼那些街头流浪受冻的人,想到他们,我仿佛看见在寒冷的.冬天,他们在瑟瑟发抖着;想到他们,我甜蜜的生活笼罩着一丝阴云。

我的梦想不算远大,只是想长大后发明过滤水箱、食物转化器、自动调温衣来帮助他们。

水是生命之源,缺水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我想发明一个过滤水箱,来解决饮水问题。它会将一些雨水、污水、海水吸入箱内,将水中的有害物质消毒,慢慢过滤成香甜可口的纯净水;再在地里安无数条水管,一直通向西部那边缺水的地方。这样缺水的人们就能喝到纯净水啦!

食物是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我想发明一个食物转化器,来帮助缺少食物的人们充饥。把草原上的草、森林中的落叶收集起来,放进先进的食物转化器里。经过转化,一块块让人口水直流的美味饼干,就出现在眼前了!人们吃下一块饼干后可以维持两天不饿。这样,非洲人就不会担心缺少食物了。

冬天是寒冷的,缺衣的人们在冬天该多么难熬,我想发明一件自动调温衣,来帮助缺少衣服的人们防寒。这种衣服可以按照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夏天,衣服自动发出冷气,不用吹电扇、空调,身上也会感到凉爽;冬天,衣服自动发出热气,变成了暖和的棉袄,身上会感到暖烘烘的。瞧,这件衣服是不是很棒!

为了实现我的梦想,让缺水的人喝到纯净水,让挨饿的人们能吃饱,让受冻的人们穿上暖和的衣服,我要不怕荆棘,不惧风雨,扬起学习的风帆,考上好大学!长大后成为发明家,为祖国服务,为人类造福!

作文本可拆卸【二】

刚接触生本教育来自同学说他们那里正在进行教育改革,问我们这边有没有开始。怀孕加上生产几个月,没有接触教育教学让我发现,教育在我不经意的时候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在说他们那里开始实施教师一节课只说10分钟,说他们在实施以学生为本要把课堂的时间交还给学生,我们还在讨论这个可行性。这时学校领导引进了“生本教育”,让我们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当我捧上《人民教育》静下心来认真读的时候我才开始理解同学所说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改革。静下心来认真读,说真的读一遍我还真的对这些理论有些理解不过来,只能再次细细品读。当我读了生本教育的案例的时候我才真正惊叹,原来这就是“生本教育”这里的老师才是在真正的“教书育人”这里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啊!

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两年前我杜郎口中学的影响下也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由一名同学展示完成后,其余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会抢着讲解,无需教师点名指派,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争论问题的情景。但这时候我们经常会为课堂的组织纪律而忧心了。做事情应该从小做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养成,由于改革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高年级了,要想让他们改变上课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所以教改革上困难重重。

在我的科学课堂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大量教辅用具(比如图片,实物模型等),课上还亲自带领学生动手做实验,可我发现,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识上,而是被各种教辅用具吸引了,他们忽略了学习知识。热闹的一节课上完后,真正掌握新授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研”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

作文本可拆卸【三】

记得很小时候,你看看我,又抬头看看天,那是我感觉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遇到你之前,我的世界里,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也是灰色的。但是,在这一片灰中,你光彩照人的缓缓走来,又匆匆离去。我从那时起开始追逐你的脚步,而你也慢慢的注意起了不起眼的我。你开始给我讲故事,带我玩耍,向我诉说你的烦恼。这时,你看我时很近,看云时很远。

如此晴朗的天空却因你的皱眉而蒙上了阴雨,这本该是破碎的'预兆,我却傻傻的将它视作我驱散炎热的甘露,你的脚步越来越凌乱软弱,越来越飘渺虚无,越来越难以捉摸。静静地,我跟不上了你的步伐,丢失你的世界,又蒙上了一片灰……我在街道上亡命的狂奔,你在白色的病房里痛苦的挣扎。我到了,你走了,我疯了,你睡了。你累了,我痛了。你是魔鬼中的天使,给我带来了无尽地快乐与欢笑,同时还无情的给了我痛苦与悲伤。我一次又一次的将我细小的神经割掉,感受割神经时那撕心裂肺的痛楚,享受割掉神经后那安详的感觉……

你说过,雨天是最美的,所以,我将在下个雨天,手持你的发卡,化身为恶魔,去寻找那个冷酷的、无情的、自私的,以愚弄凡人感情为乐的上帝,质问他为何带走你,为何让我陷入痛苦的深渊?然后我要用你的发卡亲手挖出他黑色的眼球,放于你的墓前,祭于你——我亲爱的姐姐。

做完这一切的一切,我将脱去我恶魔的外衣,回到你的身边去守护你,就像小时候你守护我那样守护你……

作文本可拆卸【四】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这样的课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东方讲究系统的、秩序的儒家文化传统,这种作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会顽强地表现出来,成为教育改革的潜在的稳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们朝着生本的方向进和体系性的较为彻底的改革,乱不到哪里去,反而会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结出丰花硕果。”《新基础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强调了这样的观点,“基础教育改革不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简单的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彻底分离,而是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和与时俱进的过程”。美国素来就比较强调儿童个性,推进儿童中心教育当然也是必要的,但却可能产生较多的问题;然而,“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韩愈也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书中还谈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即“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江苏洋思中学闻名遐迩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与生本教育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该校蔡林森校长是否读过这本书或聆听过郭教授的报告?洋思中学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应该说,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实践取得了同样令人瞩目的成绩,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反思我们的教育习惯,有太多的“以师为本、目中无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为本、实则以师为本”的例证。包括学校内部的某些汇报课,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课,当然也包括某些带头人、特级上的示范公开课,或多或少过于强调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我不由得想起我们“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研究的“核心课程资源——教材的适应性应用策略的研究”子课题,分明也是在适应教师适应学生等角度改变、替换、拓展、重构、自主开发教材,原来一切的适应就是为了学生更自主高效快乐地学习。但愿我们在实践“生本教育”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奋进,也在反思中不断落实和提升我们的“生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