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祭灶吃祭灶糖的作文(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作文600字)

祭灶吃祭灶糖的作文(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3-04-24 14:41:58
祭灶吃祭灶糖的作文(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作文600字)

祭灶吃祭灶糖的作文【一】

??糖的年龄1200字

印象最深的是过生日。每到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就会笑眯眯地捧出满满一大盒好吃的糖果。对我这个"小馋猫"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这时,我就会立刻丢下那一块奶油大蛋糕,格格地笑着去夺妈妈手中的糖果。然后,迫不及待地剥开糖纸,把糖塞进嘴里,最后满足地咧开嘴。而爸爸和妈妈就在一旁望着我开心地笑。

正因为如此,每年的生日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可是,每一次生日后就又是漫长的等待——一年才过一次生日。在这一年里,我总是喜欢趴在小椅子上,仰着头,扳着手指去数挂历上的日期。等待虽然漫长,可我却总是抱着快乐的心情,因为我知道,总会等到那一天的。

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换来一次又一次的欢乐。日子就这样如流水般亲切怡人地流淌着。

又一次漫长的等待,我等来了8岁的'生日。那天中午,我照例坐在小椅子上兴奋地等待着我的生日礼物,等待着爸爸和妈妈如往年一样捧出满满一罐好吃的糖果。可是,许久,等来的爸爸手捧的是一本厚厚的书。我诧异。

爸爸递上那本书,我低头犹豫着,猛一抬头,碰到了妈妈那充满希望的目光。我伸出手来,接过了这本沉甸甸的书。在接过书的那一刹那,我隐约明白了这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中所隐含着的特殊意义。它意味着糖果已经不再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意味着我已经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整天捧着糖罐子,还时不时地往嘴里塞一块糖;更不能再在过生日的时候天真地去夺妈妈手里的糖果。它还意味着,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必须开始学会成熟,学会承担,学会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像糖果一样美好的人生!

祭灶吃祭灶糖的作文【二】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祭灶吃祭灶糖的作文【三】

前几天,爷爷买了两袋祭灶果,看着那些个红的白的,我馋得直流口水,刚想去“偷”一两个来解解馋,却被爷爷喝住了:“现在可不能吃!那是先祭了灶王爷后才可以吃的。”

祭灶,也就是祭灶王爷,是十二月二十三的一个民间习俗,它的到来意味着一系列年庆活动的开始。旧时的灶台都不象我们现在用的那种炉子,都是自己生火的那种,所以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灶王爷神像,它坐在厨灶中间,看这户人家是怎么生活和行事的,把他们都记录下来,到了十二月二十三那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人们逐渐形成了在这一天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上,“粘”住它的嘴巴的习俗。

各地过祭灶节的习俗都不一样,但在我的记忆中,我们过祭灶节的习俗就是吃祭灶果。祭灶果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都有麻枣、红白双色球、油果、黑白芝麻糖,寸金糖、白麻片,冻米糖等。我最爱吃的是红球,颜色漂亮,一口咬下去,里面绵绵的,甜而不腻,仿佛又回到旧日时光。长辈们在小年这天给小孩子吃祭灶果,是希望他们能象方言所说的“祭灶果,吃了乖乖过”,同时也祈求一家人在新年的生活能如这些糖果一样甜蜜。

其实很多习俗传到现在,只是一种纪念意义了,就象老人说的,以前是因为家里没有好吃的,小孩子都盼着逢年过节的,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东西。而现在,用爷爷的话说,天天都象是在过年了。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习俗,过年才有了过年的色彩,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对每一个节日都还是那么企盼!

祭灶吃祭灶糖的作文【四】

时令进入腊月,总有些值得期待的日子。腊月初八总能美美的喝上一碗妈妈用八种材料煮的粥——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祭起了灶神(传说那天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一年的大小事)。每年的这一天,我家总不忘记祭灶神,今年也不例外。

腊月二十三,外婆一大早就起了床。早早地准备好了各种祭灶果,祭灶果长得奇形怪状的。金油果穿着一身金黄色的衣服,像一根根金手指,豆酥糖穿着一层厚厚的棉衣,冻米糖呈正方形,由各种米做成。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祭灶果。我看得口水直流,真想拿一个来吃吃。外婆看见了,说:“这些要等祭灶完了才能吃的,现在可不能吃,等你吃了这些糕点啊,保你步步高升。”

晚上,吃了晚饭,外婆收拾好碗筷,整理好桌子,把灶台擦得干干净净的,手也洗了好几遍,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祭灶果放到了灶台上。然后双手合十,开始拜起来,口中还念念有词,像在背书似的。我心想:像这种迷信活动,外婆居然也会参加,真是的。我本想去劝阻外婆,但我又很好奇外婆说了些什么,就凑过耳朵听了听。外婆说:“灶神爷啊,谢谢20xx来你对我们的保佑,请你20xx年也保佑我们全家工作顺利,学习、生活天天向上。保佑国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我被外婆朴素的语言感动了,外婆的迷信寄托着她美好的心愿,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外婆一起祈祷了起来。

香烧尽了,外婆说:“灶神已经上天了,大家可以吃祭灶果了。”朴素的迷信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心愿,愿美好的民俗代代相传。

祭灶吃祭灶糖的作文【五】

小便利店那个看起来瘦小而精明的店主摆了摆手:“没有!”手指着一种不知名的糖果说道:“这种也可以啊!”

而另一家店的店主听了后,皱了皱眉头:“我们这种小店没有这种名贵的糖,只有大超市有得卖。”我听后无奈地离开了。

心被一层薄薄的阴霾笼罩住了,这里没有卖,要到大超市去买吗?

事情是这样:我和菲菲就是有这种糖而认识的,那时候我们到朋友家玩,我当时带了一罐那种糖过去,想给朋友们分享,因为许多朋友都不认识,我就想通过分享糖果,增进友谊。我随手一放,就放在了菲菲面前,然后就出去玩了。菲菲以为是给她一个人的,就独自吃了起来。当我们回来时,桌子上就剩下了一堆糖纸。我立即火冒三丈地大叫了起来:“是谁吃的?给我出来!”菲菲就站了出来:“我吃的,这难道不是给我的吗?”“这是我姑姑给我买的,而且很贵的,我自己都舍不得吃,今天特地拿过来和大家分享。你……你竟然给全吃了!”“啊,对不起哦!”“不行!你得赔!你得赔!”其中有位朋友站出来,说:“算了吧!大不了我请你们吃,好吗?”我破涕为笑。

后来,我与她又在超市的糖果架旁相遇,更巧的.是在升入中学后,我俩竟成了同学,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这种糖是她最爱吃的。有一次在荡秋千时,她嘴里吃着糖,甜蜜的感觉在她脸上散开,她对我说:“这种巧克力有很浓的牛奶味,奶味蔓延开,在唇齿间缭绕不散。”我信服地再品一颗这样的糖,果然刚刚咬下去时是甜,有点儿浓郁的甜,然后瞬间在舌尖融化,像雪,却不冰凉……

前两天我与她吵架了,然后谁也没有说对不起,后来想想,我总觉得很过意不去。后来我问妈妈该怎么办的时候,妈妈就对我说:“买她最喜欢的糖送给她再说声对不起不就行了!”

“可是,我不好意思!”我的脸有点儿发烫。

“那有什么关系啊?”妈妈看着我说。

结果我要去“好又多”超市买这种糖。我骑着自行车飞速跑到那儿,又飞奔到二楼食品区,我刚要拿糖,一只纤细的手抢先拿走了它,我抬起头,惊讶地叫道:“菲菲,怎么会是你?那个……前天的事对不起!”

“呵呵,没关系。我听阿姨说你在买糖给我道歉,我知道‘好又多’有,我就来喽!”菲菲笑了笑,付好帐,伸出手来,递给我一颗糖,“给你的。”

我接过手中的糖,塞进了嘴巴里。那特殊的甜蜜在我嘴里散开,我含着糖笑道:“谢谢!”

“嗯,还是以前的味道!”菲菲拉起我的手,向超市外走去。

“不对,现在又多了一种味道!”我和菲菲两人手牵手,路边的树,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看着我们回家。

一颗糖两种味道:一种是糖的甜蜜,一种是友谊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