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关于节日的由来的作文

关于节日的由来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26 07:41:33
关于节日的由来的作文

关于节日的由来的作文【一】

新年到了,人人都穿得崭新漂亮。家家户户打扫的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门上贴着鲜艳的金字春联,挂上一串串红灯笼。小孩子欢天喜地放花炮,真热闹呀!

过新年我最高兴做的事就是贴“春联”呢!今年的春联是我和爸爸负责的,妈妈拿出了几幅,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一看横批:家和万事兴 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只剩下几个“福”字了。妈妈说:“慧慧,你把这几个“福”字贴在客厅的几个门上吧!”我爽快的答应了。可是当我看见上面的福字是倒着的时候,我连忙问妈妈:“妈妈你是不是买错了!”妈妈把春联拿起来一看说: “慧慧,你来说说倒福是什么意思。”我说:“倒福。”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福”到了。妈妈说:“春联都是吉祥话,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十二点钟声敲响了,瞧,外面成了烟花的世界。我跑出去一看,外面简直是火树银花,格外绚丽。有的像“仙女撒花”,有的像“大红花”,有的像 “满天繁星”,有的像“龙飞凤舞”……多么像一个“空中花园”我迫不及待的拿出烟花也放了起来真是太美了!

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都起得很早,我也起得很早。便去给爸爸妈妈拜年,要知道拜年可是有压岁钱的哦!我迫不及待的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给爸爸妈妈拜年:“祝爸爸妈妈新年快了,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但是爸爸妈妈没有一个人理我,我失望极了,难道我的压岁钱泡汤了吗,我拿起外套正准备穿时,看见兜里有点鼓一摸,原来有两张红包,我高兴地向一只小鸟似的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原来爸爸妈妈早有准备。

春节真热闹啊!

关于节日的由来的作文【二】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所说的元旦,是公历元月一日。然而提起元旦节的来历,那就有些源远流长了。

中国的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和命名。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3]日。

关于节日的由来的作文【三】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作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关于节日的由来的作文【四】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了。

玉帝知道以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关于节日的由来的作文【五】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春节可以收压岁钱、贴春联、放烟火、吃年夜饭……现在春节就快来到了,我心里不由得欣喜。

大年夜上午,我和爸爸在大门上贴起了春联,挂起了灯笼,家家喜气洋洋。下午,爸妈特别忙,忙着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当然我也不闲着,把自己的房间全打扫一遍,把地拖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年夜终于来了,舅妈家、外公家和我们家围着圆桌旁,吃着丰盛的菜肴,大家有说有笑。8点钟,全家都守在电视机前,一边吃瓜子,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上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歌舞、杂技、魔术、小品……看到他们的表演,不由得想起“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谚语。快到12点,外面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我在窗户口放眼远眺,只见无数的烟花在城市的上空绽放,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一眼望去,整个黑夜金光闪闪。我特别激动,赶紧叫着爸爸同我去放炮竹,辞旧迎新。来到楼下,爸爸把烟火放在平地上。一只特大号的烟火点燃了,只听“咝”的一声飞上天,展开了艳丽的火花,有赤、橙、黄、绿、蓝五种颜色,真是绚丽多彩,此时此刻,整个天空,仿佛是彩色的世界,如同仙境一般。我万分激动、兴奋,也拿起小烟火自己放了起来。这个夜晚使我感受到了热闹的过年气氛。

大年初一,我起了个大早,和爸妈赶着去向长辈们拜年,同时我也收到了很多压岁钱,我真高兴呀!

春节过年可真丰富啊!既看到了五颜六色的烟花,又收到了很多压岁钱,还看到了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不过,过了年,我也大了一岁,要懂事了,要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希望下一个春节能赶快到来啊!我爱春节!

关于节日的由来的作文【六】

端午节快要到了,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还是我来告诉你们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关于端午节还有一道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节,更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就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为了不让鱼蛟虾蟹吃屈原的遗体。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屈原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为雄,它们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使中原大地战火连天。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左徒官,他劝楚怀王要仁治,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可怀王不但不听,还听信谗言革职屈原。悲愤痛心的屈原,便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离》和《天问》。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面对国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在极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闻讯赶来的楚国百姓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蛟虾蟹,让它们不要啃吃屈原的尸体。两千多年过去了,但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要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当然,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赛龙舟。我们这儿除了上述的这些,还有送绿豆糕、吃绿豆糕的习惯。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不仅仅因为它能吃粽子和绿豆糕,更因为它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关于节日的由来的作文【七】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重阳节等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清明节,因为它的由来很耐人寻味。

清明节与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有关。重耳耳垂大,肋骨是连在一起的`,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晋国内乱,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太子自封晋惠公,对他更加无礼,重耳只好带着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齐国,在途中公子重耳因连日吃野草,发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岭中哪有大夫?为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块大腿肉生火做汤,把肉汤送给重耳,他的病好了。

他到了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了晋国做了晋文公,国家建立之后,晋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诉他那肉汤是介子推的肉,说重耳忘记给介子推封官了。于是他后悔忘了给介子推封,可是现在六部的尚书都有人做了,他去请介子推去做官,谁知介子推隐居绵山,文公不忘本,就亲自去绵山请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个馊主意:烧山必他出来。但是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来,后来两个人抱着两棵老柳烧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举国哀悼介子推,把绵山重新命名介山,规定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不许用火,并要插柳,还将4月5号命名为清明,又称寒食节。

两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不动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团之类的。近来我国又把它定为法定假日。让人们有时间去祭祖、扫墓、踏青。

清明节,标示着中国千百年来的一个传统,说明中国人是讲义气的,重感情的,中国人有恩不忘,正因为这个,我忒儿喜欢清明节。

关于节日的由来的作文【八】

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元旦在我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