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关于经典与流行作文(经典和流行的关系作文)

关于经典与流行作文(经典和流行的关系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17 09:10:27
关于经典与流行作文(经典和流行的关系作文)

关于经典与流行作文【一】

读了九年的书,了解了经典名著的魅力,感受了流行作品的风采。经典名著与流行作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妨让二者亲密接触,以促进我们的学习。

根据班级同学的读书爱好来判断,大约有40%的人喜欢阅读经典名著。这部分人认为经典名著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它们好像是军事上的制高点,只要占领它,阅读其他各类文学作品时,都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所以整天手不释“经典”,开口闭口皆“经典”。大约有60%的同学喜欢流行作品。他们认为现代流行作品没有经典那样晦涩难懂,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当代人的思想感情。现代流行作品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为什么一定要读经典名著呢?太浪费时间了!

我想对那些喜欢流行作品的同学说:经典名著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外国的《伊索语言》、《荷马史诗》、《源氏物语》等。经典名著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语言典雅、质朴、深邃而富于哲理,可以让我们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更好地吸取世界的、祖国的文化精髓,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世界,同时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一句话,阅读经典名著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想对那些喜欢古典名著的同学说:近现代作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流行作品,如张晓风、刘心武、宗璞、沈从文等当代作家,他们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流行文化。这些作品,针对今天的时代,或褒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或批判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或记述感人的人间故事,或启迪世人崇尚正义……作品的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轻松省力,根本不用“一只手捧作品,一只手捧字典”,理解吸收迅速,读起来兴趣盎然。还是一句话,阅读流行作品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既然如此,我们在选择阅读对象时,最好让经典与流行“亲密接触”:在阅读其中一类作品时,把另一类作品作为必要的客观的有益的补充。这样,就能够把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升我们的语文及文学素养;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成为建设未来的优秀人才。

关于经典与流行作文【二】

假如有两张CD摆在你面前,一张是周杰伦的最新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一张是波兰音乐家肖邦的经典钢琴曲,你会选哪一张?假如有两本书摆在你面前,一本是“80后”人气作家郭敬明的《岛》,一本是砖头厚的大部头《红楼梦》,你会选择看哪一本?

流行与经典好像从来都是格格不入的。流行是个精力旺盛的小伙子,爆炸式的头发被染得五颜六色,松松垮垮的牛仔裤上千疮百孔。永远都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美其名曰“酷”;经典则正相反。这位端庄娴雅的贵妇人身着精致华丽的衣裙,仔细斟酌每个句子的语法、用词,以免出言不逊。你总能从她看似平常的话语里体味出无限深意。

巴金老人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不是吗?各种光怪陆离、纷繁芜杂的流行元素像潮水一样泛滥在我们周围,简直无孔不入。打开电视,是周杰伦在开个人演唱会;拿起报纸,上面说今年冬季流行羽绒服加格子裙;进了书店,在赛车道上拼了几年的韩寒又折腾出一股“韩流”……对于这些,我们早已见怪不怪了。流行这东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在沙滩上。”来时是轰轰烈烈,众人瞩目,到头来只泛了几个苍白的浪花,无法在历史的沙滩上留下深刻的痕迹。

经典则不一样。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用锤子对它们进行叩诊,逐一审查和扬弃。时间之筛淘去了掩人耳目的泥沙和尘垢,留下的便是这些璀璨夺目的宝石,在历史的沙滩上熠熠夺目,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比起流行的五颜六色,经典更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岁月的涤洗洗不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么说来,难怪会有人对充斥书店的“快餐文学”不屑一顾,对前不久媒体大炒特炒的“超级女声”嗤之以鼻了。但这样的做法,就我看来,不仅是极片面的,还是极不明智的。流行就是浮华的代名词吗?看样子不是这样。美国小说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飘》在当时就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畅销小说。人们对它的喜爱绝不亚于当今人们对《达芬奇密码》的追捧。《飘》曾作为一部畅销小说并不妨碍其经典地位。同样,红极一时的“甲壳虫”乐队不是也由“流行”渐渐蜕变升华为“经典”了吗?由此可见,流行与经典其实并不冲突。一个时代的流行元素可以反映这个时代的特色,而其中历经甄选的部分则作为浓缩后的精华,上升到“经典”的地位。

感受流行风,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生活自然便会多姿多彩;重温经典,聆听久经岁月淘洗后的永恒之音,灵魂才能保持明净。周杰伦的“夜曲”与肖邦的“夜曲”各有千秋,郭敬明的《岛》和曹雪芹的《红楼梦》都看看又何妨?流行与经典都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经典与流行作文【三】

从前,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人们都要在自家的门两旁贴上桃符,写上一些吉祥喜庆的话,为的是祈祷新的一年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做什么事都有好兆头。这些桃符一般都要贴到下一个新年才换掉。

到了端午节,各家各户又用艾草扎成一个人的形状挂在门框上方,利用艾草的气味来驱除蚊蝇害虫,消除毒气瘴气。

有一天,门边的桃符一抬头,看见门框上用艾草扎成的小人挂在那里,便十分生气,于是对艾草骂道:“你是什么东西,竟敢占居我的上位?”

艾草弯腰看了看已经破旧褪色的桃符,不服气地说:“你都已经半截身子埋进土里去了,还有什么脸来跟我争上位下位,你生来就只配在我的下面!”

桃符见小艾草人这么傲慢,更生气了,便又说:“我起码是出自文人之手,和笔墨香味有联系,我的出身高雅。而你,来自田边野地的一把蒿草,用几截破绳一缠,配挂在我的上边么?自己也不瞧瞧自己是副什么模样!”

艾草人一点儿也不示弱,冷笑着说:“管你高雅不高雅,瞧你风烛残年,主人早将你忘了,眼下注重的却是我……”

就这样,桃符和艾草你一句我一句,彼此争辩不休,他们吵闹的声音越来越大,以至于惊动了门神。门神出来劝解正在争论的桃符和艾草人,他说:“两位兄弟,我看还是不要再争吵了吧。我们这等人,本来就没什么大本事,现在只不过是依附在人家的门户上才得以安身混日子,还怎么好意思去争什么高低上下呢?”

一番话,说得桃符和艾草人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那些本来就没什么大本事、也没什么才干的人,往往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却偏偏还要互相攀比争待遇,实在是可笑得很。

关于经典与流行作文【四】

是永恒,是艺术的芬芳,是心灵的方舟。

卡尔维诺曾说:“我们将人们读了爱不释手,加以珍藏的书冠之以经典。"

经典影响了过去一代人,同样也可以影响我们。

经典是曾经的流行,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一页时远时近的思绪,那样厚实,激动人心。它们常常升华你的思想使你走在源头,又走向天空,走向艺术的诞生。

走过流行,它们变成了经典。但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不单单因为流行过——经典就是曾经的流行,但今天的流行并不一定会成为经典——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本质是生命的,创造的。生命和创造永恒,永恒怎会过时。

有人说,经典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悲哀。经典是何物?经典就是每个人都想说读过,却又不愿去读的陈迹。这种说法应该是空穴来风,面对流行文化的冲击,曾经被冠以经典的东西,不一定总是永恒的稀世珍品。

让流行成为经典,让流行选择经典。

是经典,你就应该一路凯歌,流行下去。

关于经典与流行作文【五】

古时候,有一种乐器叫作瑟,发出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赵国有很多人都精通弹瑟,使得别的国家的.人羡慕不已。

有一个齐国人也非常欣赏赵国人弹瑟的技艺,特别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好本领,于是就决心到赵国去拜师学弹瑟。

这个齐国人拜了一位赵国的弹瑟能手做师傅,开始跟他学习。可是这个齐国人没学几天就厌烦了,上课的时候经常开小差,不是找借口迟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专心听讲,平时也总不愿意好好练习。

学了一年多,这个齐国人仍弹不了成调的曲子,老师责备他,他自己也有点慌了,心里想:我到赵国来学了这么久的弹瑟,如果什么都没学到,就这样回去哪里有什么脸面见人呢?想虽这样想,可他还是不抓紧时间认真研习弹瑟的基本要领和技巧,一天到晚都只想着投机取巧。

他注意到师傅每次弹瑟之前都要先调音,然后才能演奏出好听的曲子。于是他琢磨开了:看来只要调好了音就能弹好瑟了。如果我把调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调好音后都用胶粘牢,固定起来,可不就能一劳永逸了吗?想到这里,他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暗自得意。

于是,他请师傅为他调好了音,然后真的用胶把那些调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来,带着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回家以后,他逢人就夸耀说:“我学成回来了,现在已经是弹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为真,纷纷请求他弹一首曲子来听听,这个齐国人欣然答应,可是他哪里知道,他的瑟再也无法调音,是弹不出完整的曲子来的。于是他在家乡父老面前出了个大洋相。

这个齐国人奇怪极了:明明固定好了的音,怎么就是弹不好呢?他不知道,音即使能调好,也只是弹好瑟的条件之一。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认真学习、努力钻研,才不会重蹈这个齐国人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