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天水地区的乡风民俗的作文3000字(甘肃天水我爱家乡作文800字左右)

天水地区的乡风民俗的作文3000字(甘肃天水我爱家乡作文8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4-03-05 06:03:56
天水地区的乡风民俗的作文3000字(甘肃天水我爱家乡作文800字左右)

天水地区的乡风民俗的作文3000字【一】

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现在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好吗?每年到了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到了腊月就要过年了,遇到的任何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

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而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奶奶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

还有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和放长长的鞭炮。知道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这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当它最害怕声、光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有趣的习俗。

天水地区的乡风民俗的作文3000字【二】

在不经意的时候,岁月如水一般从你的指尖流过。早就知道《天水围的日与夜》得过不少奖,可一直没有机会看,这次用电驴下下来好好的看这部许鞍华的电影。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怀疑这是不是一部纪录片。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然、放松。里面的环境音保持得很好(杜笃之的录音功不可没)。许鞍华对有一些推、摇的镜头很小心、很慢,好像生怕观众意识到了某种刻意。这是许鞍华电影非常厉害的一个地方推拉摇移跟的技法都用到了,但是不做作,让你在不经意间进入到角色的世界里。真正的好电影应该这样,电影是围着人围着生活走的而不要像有些导演一样因为看了太多的电影,拍的东西往往抓不到生活中的地气,有无病呻吟之感。

而许鞍华不是,据说她不拍电影的时候,喜欢喝杯奶茶,吃个菠萝油(菠萝包横向切开夹着一块厚切的牛油)照顾家中母亲,自己过的就是天水围居民一般的生活。

所以他拍起这样家长里短的电影应该是得心应手,她拍张母就像在拍自己: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在张母面前好像也没那么可怕,因为她们勤劳,过得虽然不富足但是简单。因为她们乐观,乐于帮助别人,身边的人都很诚心的对待自己。因为她的豁达,张家安也很乖很听话。许鞍华并不想讲一个悲情的故事,因为世上的大多数人尽管有时候会经历挫折,可都还是乐观的生活。在许鞍华眼里,世界上本来也没这么多矛盾。我们看到片中人物的睡觉、拖地、等会考成绩都会偶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曾经忽略了的老人的孤独。梁欢对张母这么好,我先开始还以为梁欢是张母的亲戚,我看到后面才知道,不是的。她有什么图?也不是。看完全片我知道了,没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她善良。善可以化解很多东西。

用央视的一句话说,《天水围的日与夜》讲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关注的是普通居民社区的生活,香港片里的这种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八九十年代年代尔冬升导演的《新不了情》、陈果拍的《香港有个好莱坞》尽管有传奇性的商业的甚至是超现实的东西,但是他们不拒绝这种生活气息。贾樟柯的《小武》、王小帅的《青红》、顾长卫的《孔雀》《立春》。算是内地电影里面少有的具有生活气息的电影。把镜头对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样才能使影像更真实,更具有力量。就拿摄影来比较,如果说张艺谋们拍的是糖水片的话,那么许鞍华就是深入生活拍摄的赵铁林。高下立判。

片中加了一些天水围的一些黑白照片,是为了增加影片的真实感吧,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原是一条小围村,1980年代末被港英政府发展成为以住宅为主的新市镇,但今天它的30万居民多为底层劳工(其中有诸多新移民及大陆新娘)。由于天水围发生过多起震惊港媒的伦常惨案,该地被视作“悲情市镇”,可是其中多数居民平日其实过着与其他港人并无差异的生活。许鞍华不想把这样一个社区变成城市里的悲情,而是讲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这样的处理更好。

天水地区的乡风民俗的作文3000字【三】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天水地区的乡风民俗的作文3000字【四】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天水地区的乡风民俗的作文3000字【五】

每到中秋节,我们一家三口都要到奶奶家吃月饼,然后去公园赏月。

记得一次,奶奶给我们准备了许多月饼,有豆沙馅的,有牛肉馅的,有凤梨馅的……看得我直流口水,我飞快地拿起刀和叉,左右开弓,不一会儿我的两个腮帮子鼓鼓的,像两个小气球。没过多久,一盘月饼就被“消灭”光了。

还记得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日湖公园赏月,那次的日湖公园与众不同,有儿童、有大学生、有成年人、还有老爷爷、老奶奶,都聚集在日湖公园里赏月。我抬头望去,“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月亮真是皎洁明亮,像可口的月饼,又像王母娘娘的瑶台镜,还像白玉盘。真是美丽极了!看着看着,我不禁吟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啊,中秋节既能吃月饼,又能赏月,我好喜欢!

天水地区的乡风民俗的作文3000字【六】

天水围是香港的一个社区,曾因当年连环发生了几宗家庭悲剧,引起全港关注,被称为“悲情”社区,而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社区里。

香港导演许鞍华以她一贯的细腻手法,又一次把镜头对准香港底层市民的生存状态,涉及到中学生的成长问题、单亲家庭、孤寡老人养老等问题。本片并没有将这个被香港媒体所描述的悲情社区天水围扩大化,而是将贵姐及其邻居粱阿婆之间简单、平淡、朴实而又充满温情的生活片断演绎得犹如一汩缓缓流动的溪水,慢慢地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女主角贵姐(鲍起静饰)是个中年寡妇,在一间超市工作,按部就班,尽职尽责。与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生活说不上富裕,倒也一日三餐有保证,而且贵姐还是个热心、乐于助人的老邻居。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贵姐知道同在超市里工作的梁阿婆原来和自己是同住一栋楼的邻居。于是,贵姐便多了一个心眼,时时关注这位孤寡老人。在超市里,她会主动帮助梁阿婆做诸如搬运青菜的粗重工作;在电器商场偶遇梁阿婆要买电视机,阿婆为了省几十元钱选择自己搬运,但苦于年老体衰,又搬不动,于是,贵姐马上打电话把儿子叫来,帮忙阿婆把电视机搬回家,还帮助安装调试好。

当梁阿婆要去沙田探望已失去妈妈的唯一外孙时,贵姐放下手头上的所有事情,包括放弃暂时去探视生病妈妈而把爱给了最需要帮助的梁阿婆,表示要陪同其前往,令阿婆开心不已。当阿婆满心欢喜带着自己用一生积蓄、精心为外孙和前女婿的媳妇准备的金项链及金戒子到达,可想不到的是前女婿不仅不带媳妇来,还称外孙在打工,不让外婆见上一面,很冷漠的拒绝接受梁阿婆的一番好意,令老人伤心至极。阿婆在回程时,不仅送上为贵嫂一家准备的同样一份金饰礼物,连前女婿拒收的统统送给了贵嫂。此刻的贵嫂,看着眼前孤独无援的老人,真的不再忍心拒绝,只能告诉梁阿婆就暂时放在我这里保管吧,以后有需要用钱的地方,尽管在我这里拿就是。看似非常平实的一句话,其实,此时的贵姐已承诺代替阿婆去女儿照顾其后半生的重任了。贵姐将目光移向了车外,我分明看到了她眼里闪动的泪花。此刻,我的眼泪早已挂满腮边,为贵姐的高尚人格而感动,为阿婆遇上这样的好邻居而动容。

张家安是个腼腆、内向、不太爱说话的男孩子。因会考结束等待放榜,所以和现在的孩子一样,整天就窝在家里,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也不煮饭。等妈妈放工回家后,煮好饭了他才吃。但自从张家安去参加一次暑期有关亲情交流活动及帮助梁阿婆搬新买的电视机后,他的思想发生了细微变化,开始关心自己的亲人,愿意帮助亲人并主动承担一些家务。电影中张家安的这些变化,观众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如外婆生病后,母亲没时间去探望,张家安便会和表妹坚持每天送饭去医院帮妈妈尽一份孝心;他还开始主动学着做整理衣服、拖地板等家务活;偶尔和同学出去疯玩,只是打打游戏,而没有参加打牌赌博,吃饭时间一到,他马上表示要回家,就算是同学相邀挽留说一起出去吃饭,他也婉言拒绝表示要回家吃饭。一个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单亲家庭里长大而学坏的听话孩子是值得庆幸的,可看似必然的背后,是身为人母的贵姐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在影响、教育着儿子。

影片里还通过家安外婆的回忆讲述,让观众看到了贵姐早早辍学,供养弟弟们完成学业,让弟弟们摆脱天水围第一代移民贫苦生活的大爱付出。而弟弟们虽然离开了天水围社区,却没有断绝和姐姐的联系,忘记姐姐的恩情。弟弟来探望姐姐,问及家安今后的打算,并要求家安到国外留学,费用舅舅全包了。这就是感人至深的姐弟情,这就是浓于水的亲情。

电影里,许鞍华又一次把镜头对准了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梁阿婆只有一女,嫁出去后,丈夫去世,剩下独居的她。不幸的是,女儿也早亡,梁阿婆更是雪上加霜。孤家寡人的她,每天自己去买菜、做饭,吃完就对着墙壁发呆。不生病还好,万一生病,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家里也没人知道,这正是早前香港社会千千万万孤寡老人养老现状的一个缩影。

后来,梁阿婆为了排解寂寞,不顾自己已几十岁高龄,到超市应聘继续打工卖菜。这也是我去年12月份在香港莲香楼饮早茶,看到的服务生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一样。幸运的是,梁阿婆遇上了贵嫂这位热心、好心,乐于助人的好邻居,让其晚年生活少了一份寂寞,多了一份享受邻里情而带来的快慰。而梁阿婆为了感谢贵嫂一家帮助她买电视机,装换灯泡……,将一包自己买了好久的香菇找出来,并小心翼翼的拂去灰尘、撕去包装上的价格标签送给贵嫂,和后来阿婆倾其所有也给贵嫂和张家安买了金饰,体现了梁阿婆对贵嫂一家发自内心的真诚感谢,这也是邻里情的最美诠释。

用央视评价该电影的一句话说,《天水围的日与夜》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关注的是普通居民社区的生活。观众从电影里日夜轮回,年复一年,平淡、简朴的生活细节处,看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不朽真理在闪光、传承。也无怪乎该电影能获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剧本四大奖项了。

天水地区的乡风民俗的作文3000字【七】

我的暑假生活将从这里开始。天水因天河注水而得名,四季气候分明,物产丰富。这个暑假我和爸爸一共去了三处天水的名胜古迹。

第一站就是世界著名的.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麦积山这里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中。

第二站是伏羲庙。伏羲庙俗称“人宗庙”,为目前全国供奉伏羲的庙宇中规模最宏大,气势最雄伟,年代最久远的明代建筑群。天水伏羲庙是伏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易学文化的中心。现在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和探寻中华先祖圣迹的旅游景点。

第三站是玉泉观。玉泉观因观内有玉泉而得名,是陇东南道教圣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景区。玉泉观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自下而上,主要建筑有通仙桥、太阳殿、青龙白虎殿、鲁班殿、人间天上坊、玉皇阁、三清殿等等。

天水真是一个古老、美丽的地方,这里还有许多古迹等着人们去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