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中能出现公众人物的名字吗(作文中能出现真实名字吗)

作文中能出现公众人物的名字吗(作文中能出现真实名字吗)

更新时间:2023-07-08 02:30:41
作文中能出现公众人物的名字吗(作文中能出现真实名字吗)

作文中能出现公众人物的名字吗【一】

20xx年寒假,爸爸公司组织去海螺沟游玩,于是,他把我和妈妈也带上了。

到了的第二天,我们就要去看冰川了,但是必须得经过一座小山,那山虽然不高,但是山路狭窄、陡峭,又没有太多的保护设施,再加上那是冬天,路上结了层薄冰,路面非常滑,一不小心就要掉下去的危险。所以大家都非常小心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没多久,大伙都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那个地方是一个斜坡,坡的幅度还比较大,而且上面还结了很厚的一层冰,这边就是高高的悬崖,不注意的话就容易滑倒掉下去。大家都愣住了,不知所措地看着前面的路。

这时,一个叔叔来了,他拄着一根竿,看看前面的山路,竟然奋不顾身地向前走去,大家都为他捏着一把汗。终于,他一步步艰难地走了上去,并抱住了一棵大树,大家悬着的心才总算落了地。叔叔上去后,一手抱着大树,一手把竹竿递给我,说:“你抓住竹竿,我拉你上来。”我开始还有点儿害怕,但在他的鼓励下,我拉住竹竿,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叔叔使足了劲终于把我拉了上去。接着,叔叔又把我的爸爸妈妈以及很多游客都拉了上来。过了一会儿,我们终于爬上了山,看到了冰川奇景,我心里暗暗地想:如果没有那位叔叔的帮忙,也许我们还看不到仙境般的海螺沟呢!

叔叔,我虽然不记得您叫什么,也不记得您那亲切的面庞,但您对我们的帮助,我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谢谢您!

作文中能出现公众人物的名字吗【二】

有人喜欢那不辞辛劳的邮递员,有人喜欢那公正严明的交通警察,有人喜欢那为国效力的解放军,有人喜欢那不畏艰苦的农民伯伯……而我喜欢那位不辞辛劳的清洁工。

记得一次,我刚吃完饭就在公园里散步,一切多么美好呀!看!小鸟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狗在小巷里奔跑,追赶着蝴蝶;蜜蜂也不甘落后,依然默默无闻地辛勤劳动着;微风抚摸着大地,芬芳的花儿,悠悠的云朵,蔚蓝的天空,又迎来一片春天!“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我边走边赞美着。突然,一阵恶臭打破了我的梦境,像病毒一样钻进我的鼻孔,让我窒息,路人也纷纷捂住口鼻,不由地加快步伐。我皱了皱眉头,叉了叉腰,眼睛蹬得像灯笼似的:“究竟是哪里发出的气味呢?”我走近一看!只见垃圾堆积如山,乌烟瘴气,塑料罐、一次性筷子、饭盒、旧手提包、剩饭剩菜……它们在享受“太阳浴”的同时,也散发出垃圾的异味,令人防不胜防。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身穿一件破旧不堪的上衣,黑色的长裤。戴着被灰尘熏黑的口罩,显然是一名不辞辛劳清洁工。于是,我好奇地躲在一旁,悄悄的看着,观察着……她不假思索的把双手伸进恶臭的垃圾里,熟练地把垃圾分好类,放在一旁,接着,她从草丛中取出一把生锈的铁铲,用它揪出腥黑的泥土,虽然泥土溅到了她的身上,玷污了她的衣裳,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她心里,也许是一种责任,也许是一种信念,也许是一种劲头,也许是一份希望……站在一旁的我情不自禁地说:“阿姨,为什么你要做这样肮脏的工作呢?看你也不是一个十分贫穷的人呀!”那个中年妇女一边捡起塑料罐头一边回答:“现在的人变得浪费了,用完的东西就随手一扔。如果我做这点小事能让人们醒悟过来,齐心协力保护环境,这点儿脏活儿跟本不算什么——我只想在我有生之年为环保作一份贡献罢了。”我静静地站在那儿,细细地咀嚼着中年妇女的话,似乎明白了什么……

如果说宽阔的马路是用成千上万的石子铺成的,那么她就是那最结实的一颗;如果说动人的音乐是用那优美的旋律谱写的,那么她就是那最美妙的音符;如果说荷花是荷塘的仙子,那么她就是陷身于污泥中默默奉献的莲藕。她不因享受而享受,只因付出而付出。每当我再次遇到那个清洁工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你真是我的榜样!”

作文中能出现公众人物的名字吗【三】

流行语的出现在通俗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过程都是如此。一个社会并存着正式与通俗两种语言。英语从最古老的日耳曼萨克逊式古英文退化到现代英文。可现代英文在英国人古板的腔调下不耐烦了,又冒出了变化无穷的美式英语,这就是正式语言吸纳各种词汇而逐渐向通俗化过渡的一个典型的案例。但正式语依旧保持着它应有的地位,就职演说或者会议公报,字里行间透露着古英文的严谨规整。牧师祷告起来thou、thee满口,压的韵极其美妙;而喜欢莎士比亚的人们去翻看十四行诗时,也都跑去翻看原汁原味的古英文版。

同样,我们的中文,在新文化运动时提倡白话文也是为了打破官方意识形态对语言的压抑。相比起文言文,暂不说到文学,当时市井的半洋话到今天还有不少仍被沿用。这些语言从本质上讲就是当年的流行语。当年的蔡元培先生也说过,真正白话用得好的.人,文言文功底绝对不差。这观点到现在依然成立。因为毕竟中文是前后相继的。文言文严谨规整被继承到了正式语言中,最明显的就是学术论文。两个学者因为观点对立而笔墨交锋时,写论文必定要说:我们二人在争论观点。而下了台面泡杯茶,当然也大可以说我们俩在比赛。易中天上百家讲坛都这么说了,他说到孙权和刘备比赛,这反倒显得生动。这并不矛盾。

所以对于流行语泛滥大可不必一惊一乍,语言本是一种自由的东西。他们会成为点缀我们日常生活的点心。而正式用语中谁倘若这么用了,他自己也会觉得滑稽。中文所要面对的不是新旧词汇的冲击,而是自身现行美学形态构建的失败,也就是象形语言的丢失,以及迷失在对字母语言粗浅的模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