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作文(白鹿原读书笔记2000字大学篇)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作文(白鹿原读书笔记2000字大学篇)

更新时间:2023-12-16 10:52:55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作文(白鹿原读书笔记2000字大学篇)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作文【一】

如果没有原著《白鹿原》,那么电影《白鹿原》将会再次生冷硬狠地搅动观众的五脏六腑,如果由220分钟删减至188分钟再删减至156分钟,《白鹿原》或更能将原著展现得完整一些。但没有那么多“如果”可以假设,影院里放映的这版《白鹿原》,就是在原著地基上起的一座高楼,它坚固与否,要靠观众暴风骤雨般的讨论来检验,但眼下一个事实是,现在我们谈的是电影《白鹿原》,而非那个在记忆中模糊的原著。

作为上世纪90年代读过《白鹿原》且之后一直没有重读的读者,我对原著的印象只剩下概念性的东西,比如强烈原始的,以及被这冲击之下的灵魂道德、宗族秩序、乡土政治等,阅读的快感同时会伴随着不适感,这源于它真正潜入了民族历史的深处,用“真实”这把刀子剖析着人们的灵与肉,试图割断至今仍在桎梏、统治着我们言行的一些“绳索”。现在,随着电影影像一幕幕地呈现,当年阅读原著时的五味杂陈又在内心复习了一遍。

如果没有了白鹿原所弥漫紧张与压力,没有了情欲带来的撕裂感,没有了围绕“男女关系”那些“见不得人”的描写,《白鹿原》的冲击力会大大削弱,这也是为什么《白鹿原》难拍的主要原因。电影《白鹿原》的前半部分,重点在描述麦客黑娃和地主家姨太太的偷情故事,以及他俩跑回白鹿原后所遭遇的阻力,这部分故事稍显平淡,但有粗犷刚烈的.气质作为背景,还是可以抱着欣赏的心态观看,到了后半部分,矛盾冲突集中爆发,沉重感骤然加强,前半部分所流露的风情尽失,取而代之的是多舛的命运和丑陋的人性。

鹿子霖的饰演者吴刚曾表示,鹿子霖对田小娥的不是“脏”,而是人的本能,“中国的农民很淳朴,没有设计好什么阴谋,但一切就是发生了。”但电影所表现的鹿子霖,完全和吴刚所说的相反,鹿子霖不仅与田小娥有违背伦理的肉体关系,更是想以田小娥为“武器”,去攻击他一直又敬又畏的白嘉轩,最后黑娃棍击腰杆一直挺得很直的白嘉轩,众族人撺弄鹿子霖当族长等,都证明鹿子霖是货真价实的阴谋家,他也成了电影里唯一一个难以让人产生同情心的人物,当然,吴刚的演技也堪称全片最佳。

《白鹿原》以田小娥为主线,让电影从庞大的时代跨度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中走了出来,把故事讲明白了,这么做有得有失,但鉴于影片的篇幅和观众的接受程度,让田小娥成为最重要的角色或是正确的选择。在原著中,田小娥的命运是必须有一个男人依靠,她才可以活下去,那个男人是谁不重要,但在电影里,左右田小娥行为虽有的成分在,但更多的却是恨——她只爱过黑娃一人,她与鹿子霖在炕头玩骑马、喝尿的游戏,恨意是最大的动力,对于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她有同情的成分在,但这同情也包括对他的懦弱的嘲笑。影片对田小娥的性格这么设置,是更符合观众的主流价值观的。自饰演田小娥这个角色后,张雨绮才算真正成为具备表演实力的演员,和她以前的角色相比,田小娥给她带来的内心冲击,会帮助她脱胎换骨、找到表演真谛。

《白鹿原》由谁来拍、谁来演不太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拍、能不能演、能不能上映。现在这个版本的《白鹿原》,是在一个尴尬的时间段内完成并勉强公映的,它当仁不让成为王全安从影以来完成得最好的作品,当然也可以说他沾了原著的光。与这部电影相关的演职人员,应忽略公映后舆论对这部电影或好或坏的评价,因为它的完成本身就是一项成绩,让我们可以谈论电影《白鹿原》,回忆原著以及它诞生的伟大时代,或许还可借机谈谈电影审查以及其他。

具有民族史诗品质的电影我们有过,比如《红高粱》、《霸王别姬》、《活着》、《黄土地》等,但这些都是过去的作品了,在等待《白鹿原》公映的这些年间,再没有什么能扎根土地、流着滚烫液的作品面世。带着缺陷公映的《白鹿原》,仍是一件值得激动的事情,它衔接起了电影创作者对于真正民族电影的热爱和追逐,显现出少数电影人前赴后继拓宽电影表达空间的勇气与信心,《白鹿原》是不是佳作有待时间考验,但它却是九月份所有电影中,最值得关注和支持的一部。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作文【二】

电影《白鹿原》从开机开拍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着,等到拍摄完毕,却先于今年年初在德国首映,好不容易终于在7月份看到通知将于9月13日公映,提前在心里计算着日期,却在即将公映的前两天看到消息说公映推迟到15号,天,让我情何以堪?

15号上午就打开电影公司网页准备订票,却悲剧的发现广州各大影院竟然尚未有安排计划,而同一家影院却在西安等地均有上映,晚上10点钟不心上网查看,发现仅在黄浦区有一家从未去过的影院安排了一期《白鹿原》,一看表,影片已经开始了,无奈只好罢了。

16号周日上午喝完早茶后,打开网页,发现家里附近有家影院终于上映了《白鹿原》了,于是赶紧订票,下午3点那场。

现在开始正题,说说我对电影版《白鹿原》的看后评价。

影片一开始,就以白鹿原百姓以拒绝缴纳公粮进入短暂高潮,以日本人侵华飞机轰炸白鹿原结束,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田小娥、白孝文、鹿三、鹿兆鹏等陆续登场,小说中其他人物如白灵、白孝武等未出场。

影片主要以白嘉轩在白鹿原的权威影响力和田小娥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来开展,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国、一直到日本侵华、抗战开始. 整个影片以陕西方言为主,在观赏过程中,你可以一览西北黄土高原的广阔,感受到关中秦腔的粗犷和豪迈, 也许是陕西土生土长的原因,听到那熟悉的方言,感觉尤为熟悉和舒服,影片中烧麦场的场景较为精彩,一群村民高吼秦腔的片段较震撼,有点遗憾的是,原本以为田小娥和黑娃的激情戏会是个看点,没想到那个片段却只是一个很保守的镜头而且是即过,不知道是否是影片审查时被切掉了?相比之下,李安导演的《色戒》尺度之大、床戏时间之长,让人叹为惊讶。

不知道是不是剪的太多了,中间较多镜头,都比较支离破碎,如果不是因为看过原著的原因,很多情节是很难看明白,比如田小娥被鹿子霖暴打那段戏,看过原著的读到这里一定会哧哧的笑出来,原因不明而喻,但不知情的观众,可能就会很糊涂。

无论是读原著还是电影,我们都能到,生活在那个年代,或者那种时代,田小娥的结局,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假如生活在现代,田小娥也许会是个女强人,或者是个贤惠的女人,但在那个年代,她需要依靠,她需要依靠一个男人,但是很不幸,她依靠的几个男人,先是武举人,虽然物质很丰富,却无法给予她性福,跟黑娃偷情后,被武举人发现打个半,要不是被人同情,她同黑娃的命运就很早结束了,同黑娃结婚后,因为名誉的尊严的原因,始终无法进入白鹿原祠堂,始终无法获得白鹿原长辈们的认可,她以为有了黑娃,就可以忘记一切,但是很不幸,从跟黑娃偷情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因为黑娃的性格,用陕西话来讲,一个字:愣,做起事来象头发怒的公牛,不顾后果,不考虑身后事,后因此被迫逃亡。田小娥在失去依靠后,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不检点,也许是不幸,又依靠上了在乡里有点小权利的鹿子霖,谁料鹿子霖跟白嘉轩面和心不合,田小娥不幸又被鹿子霖所唆使,勾引了白孝文,导致白孝文被白嘉轩暴打一顿,取消族长位置,无奈最终田小娥跟白孝文走在一起,却不幸白孝文被拉壮丁,唯一的依靠又消失...鹿三愤怒之下田小娥,瘟疫爆发,日军飞机轰炸,白鹿原一片狼藉,白嘉轩抬起迷茫的头,影片结束。。。

个人看完《白鹿原》后以为,电影片场共2小时半,用150分钟的影片将几十万文字的小说完整的叙述,那自然是不大现实,其实可以参照电影《赤壁》做法,将白鹿原分为上、下两场,这样就可以保持剧情的完整性,站在商业的角度,还可以卖两次门票...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作文【三】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终于通过电影的形式面世了!早在1993年,这部小说刚刚在《当代》杂志登载后,已经引起了很多电影制作公司的浓厚兴趣,可是将整整二十载过后,这个期望才从理想照进现实。

《白鹿原》为什么被称为“最难被改编为电影的小说”?我想这个“最难改编”体现在多种维度上。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来看,《白鹿原》聚焦了关中平原两个家族跨越几代、多种社会政治环境中的恩怨纠葛,人物繁多,线索复杂,如何取舍改编是一个根本的难点。即便文学本创作出来,如何发挥电影特性的优势,把事件的枝枝节节在有限的电影叙事时间中有意味地再现出来,对导演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

小说诞生的同时,另一位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废都》亦横空出世。这两部作品被视为“陕军东进”的代表,尤其因为“填色加框”(指两部小说都有大量情色描写,《废都》中更有很多性欲场面用方框代替,表示“此处略去xx字”之含义、“天价稿酬”等现象曾引发文化界众多争议。

不仅如此,两部小说也并不符合当时官方的主导意识形态,政治上显得“不太正确”。拿《白鹿原》来说,书中涉及有大量早期中共在农村基层搞农会、闹革命的内容,但与过去《暴风骤雨》、《红旗谱》这类作品相比,陈忠实却没有因循老路,他毅然地选择淡化意识形态,而在更宏观的立场思考民族国家的苦痛以及人性与宗法的二元背反,由此大大扩展了作品的深刻内涵。

也许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白鹿原》被影像化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虽然没有像《废都》遭到被禁的厄运,还在1997年拿到茅盾文学奖,但据说当年的广电部早就有言在先:小说出版可以,但拍成电影那是万万不可以。因此很长时间里,人们可以看到小说甚至后来的戏剧版本(归文化部管理,电影却一再难产。因此,今天王全安的电影版实在可以让人体察到中国电影审查有限度的进步——即便这个版本也经过了多次的审查与修改。

电影版《白鹿原》至少有三个版本,220分钟的完整版、188分钟的柏林/香港参赛版和如今154分钟的国内公映版。仅就公映的版本看,影片最大限度地、相对忠实地保留了原著小说的叙事骨架,尤其选择了以田小娥为核心人物,串联起白鹿两家形形色色的人物:白嘉轩、鹿子霖、鹿三、白孝文、黑娃、鹿兆鹏。这些人物中携带了丰富海量的文化信息:自由、、背叛、宗法、官僚、革命、保守……这绝不是一场凡夫俗子眼中仅仅有关情欲的大戏,而是百年中国社会风云史的浓缩。

从这个角度考量,我认为电影《白鹿原》是一部格局比《霸王别姬》与《活着》更广阔的作品,后两部作品基本属于“向前看”、回溯历史的反思性作品,而《白鹿原》更多地则是指向未来,通过嘶吼出一曲民族国家绝望哀恸的苦难秦腔,来让观众体会中国民族性孕育、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的生的痛苦、活的痛苦和的痛苦。

也正是通过淡化意识形态的方式,王全安的《白鹿原》很好地领略到原著小说的精髓所在:即绝不简单地提供是非与善恶,一切内容都是开放式、可供多元阐释的。电影里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没有。都是可悲的灵魂。黑娃率领人捣毁了祖先的祠堂(让人立即联想到建国后多次社会运动中相似的破坏行为,既打破了囚禁心灵的宗法枷锁,同时也在无形中迷失了自己的伦理根源。这是善是恶,是福是祸,每个人想必都有自己的答案。

客观来看,与220分钟完整版相比,公映版损失了很多细节、呼应和留白,因而观众能觉察出明显的跳跃与语焉不详,更少了些余味。不过这显然与王全安无关,这里我要为他鼓个掌,电影《白鹿原》能够诞生本身就是一次了不起的胜利。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