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介绍习俗包饺子的作文(家乡的风俗包饺子作文)

介绍习俗包饺子的作文(家乡的风俗包饺子作文)

更新时间:2023-04-05 07:48:46
介绍习俗包饺子的作文(家乡的风俗包饺子作文)

介绍习俗包饺子的作文【一】

在这个暑假里,我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包饺子。

我从小就喜欢吃饺子,在香滑的饺子皮里包裹着美味的肉馅,一口咬下去浓浓的汤汁在嘴里回荡,那柔柔的饺子皮滑滑的,参和在一起,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因此爸爸和妈妈决定在家里做一回饺子家宴,并且让我和他们一起参与做饺子。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做馅料的食材和饺子皮,回到家里我们立刻行动,洗干净食材,然后对食材进行加工,不到半小时馅料就做好了。我们把所需的材料放在桌子上,准备包饺子,此时我兴奋不已。忽然,看见妈妈从厨房里拿出一碗干净的水,放在桌子上。

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要用水呀?”

妈妈和蔼地看着我,笑着说:“孩子,这是包饺子时的秘密武器,可好使了,待会儿妈妈教你。”说完便又走进厨房。

我对坐在客厅里的爸爸说:“爸,准备好了快上来吧!”

爸爸飞速来到了我身边,这时妈妈也到位,重要的时刻到来了,开始进入包饺子的欢乐时光。我们把一片薄薄的圆圆的饺子皮放在手心,这是妈妈对我说:“孩子,现在要用上“武器”咯!先用手沾点水,然后均匀地抹在饺子皮的边源上。”我问:“为什么要抹水呢?”妈妈接着说:“因为这样才有粘性,能更好地把边粘牢固。”接着妈妈示范了一次,我像念咒语般念着,模仿着妈妈的动作。爸爸见了说:“用勺子捞一些肉馅,然后放进饺子皮中间的位置,馅料不能放太多,不然料子多了饺子皮薄容易裂开,最后把它们包起,就完成了。”爸爸边说边做。接着我也学着包起来。

先放好肉馅,用上“秘密武器”,然后把饺子皮对折,用手把皮口粘紧,双手握住皮边轻轻地往下按,一个饺子就完成了。再经过爸爸妈妈细心的教导,我好快就掌握了技巧,速度也加快了很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从两个到四个再到八个然后十几个……我们一共包了五十几个,从开始有点丑到包得越来越好看。看着自己的成果,大家都乐在一堂。最后把这一大盆形状不一却味道十足的饺子放进蒸锅里烹煮,十五分钟后,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

“饺子宴开始了”!我兴奋地叫起来。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融合着爸爸妈妈对我的爱,霎时我觉得饺子特别美味,那味道特别的不一样,我心里美滋滋的。

介绍习俗包饺子的作文【二】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人们的盛大节日。

穆斯林人们以喜悦的情绪盼望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古尔邦节的到来。节日来临前,穆斯林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粉刷各自的庭院等,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节日的到来。各家的妇女们都忙着做馓子和各种糕点,而男人们忙着料理外面的各种准备工作,同时,全家人还要上街买新衣服,所有的人们都在为节日做充分的准备。节日的头一天,我们民族还有个讲究,就是拜访长辈、父母和兄弟姐妹,提前向他们送上节日的祝福。

古尔邦节的第一天早晨,大人们要做节日乃麻孜,做完礼拜后大家互相握手问候,回家后还要做一些古尔邦节的.善事,各家各户屠宰牛羊,但是这并不是为了吃肉或是过富足的日子,而是邀请来自7个贫困家庭的人们,请他们来品尝,这也是一种感恩,回报他人的表现。

穆斯林人们还是尊重长辈父母的民族,节日这天,晚辈们首先要到长辈家去拜年,祝愿长辈们健康平安。

古尔邦节期间,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欢欢喜喜的挨家挨户的拜年,还能品尝好喝的肉汤等,人们的情绪是多么高兴,所以,古尔邦节也是人们互相谅解的最佳时间,人们在这一天,都会放下恩怨,互相问候,构成了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

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所以,各民族之间就应互相尊重,互相团结,共建完美的家园。

介绍习俗包饺子的作文【三】

俗话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今天,妈妈为了改善生活,决定包我最喜欢吃的青菜猪肉馅饺子。说干就干,妈妈立马开始忙活起来。我也洗了洗手,和妈妈学着包饺子。

妈妈教我,先让我把饺子皮拿起来放在手心里,然后去用筷子夹了些饺子馅,放在饺子皮里,然后妈妈叫我捏紧饺子。但我一捏饺子的左边,右边的馅一下子就出来,我又捏住饺子的右边,左边的馅又出来了,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两边同时捏,我试了试,两边都不露馅了,可是我用力太大,饺子的小肚子破了,妈妈帮我又拿了一张皮包住了破的饺子。

一个饺子勉勉强强地包好了,虽然卖相不好看,但也是我的第一个劳动成果。我并没有打退堂鼓,又和妈妈包了起来。妈妈包的饺子非常饱满,像打了胜仗的大将军,样子很好看,可我包的饺子似乎没上战场就趴下了。这次,我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不干了,妈妈说:“我来教你。”在妈妈的指导下,我越包越好,妈妈直夸我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不一会儿我就包了好几个饺子。这下,我包的饺子就像一个个大元宝。

吃着自己包的饺子真甜,真香啊。

介绍习俗包饺子的作文【四】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