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生活万花筒作文的提纲怎么写(生活万花筒400字优秀作文附提纲)

生活万花筒作文的提纲怎么写(生活万花筒400字优秀作文附提纲)

更新时间:2024-03-01 22:02:18
生活万花筒作文的提纲怎么写(生活万花筒400字优秀作文附提纲)

生活万花筒作文的提纲怎么写【一】

星期日的早上,我正睡得香时,爸爸把我叫醒,说:“走。”我问去哪?爸爸没回答。

我穿上衣服,出去了。看见爸爸车开出来,我上了车,爸爸把车开到门口时停下来了,我看见爷爷在系鱼竿的线。爸爸和爷爷在说话,可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我下车看了看之后,我就又上车了。爸爸开车很快,不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

爸爸叫我下车站在这,我就站在这,看爸爸撒鱼食。他上岸之后到岸边的家里,我也到那,我进了厨房。爸爸正在说话,我心里想:他们认识我,可我不认识他们啊。

爸爸在手机买鱼竿,有些还是很长的呢,看完之后,爸爸到河边看了看,我就问:“还有多久才钓鱼啊?”爸爸依然没有回答我。

等了好久,爸爸才开始钓鱼,爸爸把蚯蚓穿在钩子上,抛向远方。

过了一上午,只钓上来几条鱼,妈妈来了,她问我:“作业写好没?”我回答:“没,还剩一项。”妈妈跟爸爸交谈了一下,妈妈把我带回家。

中午过去了,爸爸回来准备在家门口的河边钓鱼。我在家里打了几下篮球出去了。

我到河边发现爷爷也在,爷爷钓的鱼太多了,桶里已经有好多鱼了,但是爷爷要去挂水,所以我就在这钓鱼。

过了好久,我想把线过来点,结果,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一下子钓上来两条鱼。我又把鱼钩抛入河里,不到一会儿又钓上来一条。

下午时,我就没钓上鱼来。爸爸叫我把东西搬回家,我搬回家之后又回来,爸爸又叫我把其他东西搬回去。搬回东西后,我觉得太累了,就上床睡觉了。

生活万花筒作文的提纲怎么写【二】

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在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飞鞋事件。事情是这样的……

那是一个星期四的下午,放学后我和几个同学在教室门口踢起了圆滚滚的橡皮球玩。只听周肖家馨大声喊:“比赛开始!”我和对方球员开始互相追赶、抢球、射门……玩得不亦乐乎。

忽然,只见同伴传来的球落到了我的脚下,我带球躲开了对方的防守,把球挑高,大力抽射。我突然感到脚上一凉,定睛一看,鞋居然不见了!此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道:“啊!谁的鞋飞下去了,赶紧下去捡啊!”同学们一马当先,飞快地冲到了楼下,仔细寻找着我的鞋。我颓然地坐在地上,担心飞下去地鞋恰巧砸着一位老师,那可就糟了。

“鞋在树上呢!”有一位同学上来对我说,“要不我们请老师帮忙够吧。”我仿佛看到妈妈接到老师的电话后挥舞着双臂朝我打来,我仿佛听到老师的怒吼声响彻耳边。我立即想拉住同学阻止他去告诉老师,可惜为时已晚,他已经跑得不见踪影。

我远远地望见老师提着一只鞋走了过来,严厉地对我说:“你知不知道高空抛物是很危险的!”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想,老师一定会打电话告诉妈妈的。可是老师并没有这么做。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不是故意的,所以这次原谅你,下次要注意。”我如释重负地点了点头。

有时,欢声笑语的同时,也会发生一些危险和意外。也许,这就是生活。

生活万花筒作文的提纲怎么写【三】

我的成长道路是丰富多彩的,有喜怒哀乐的,有酸甜苦辣的,就像一个万花筒,奇妙无比。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我童年生活的事。

记得我6岁的时候,有一天,我的爸妈出去了。我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觉。睡到了凌晨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自己在学校的操场上踢足球。这时,我闭着眼站在床上,把一瓶可乐拿了起来,放在脚边,用力一踢,踢向球门。“哈,球进了!球进了!”我开心得一蹦三尺高。顿时,足球没气了。于是,我重新拿来了一瓶可乐,把它放在脚边,竭尽全力踢了出去。正好把“足球”踢出了场外。这时“砰”的一声,接着就是一声惨叫:“谁这么没有公德心,乱扔垃圾。”原来妈妈被吵醒了,来到了我的房间,正看着我在疯狂地踢“足球”,莫名其妙地说:“儿子,你在干什么?”我被妈妈的叫声给吵醒了。我扫视了一下四周,发现自己的房间一片狼藉。我好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疑惑不解地问妈妈:“我的房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妈妈笑着说:“我也不知道你刚才做了什么好事?”

成长就是如此,成长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的生活万花筒。

生活万花筒作文的提纲怎么写【四】

童年是纯真的,如缤纷的花朵,飞舞的蝴蝶。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自由自在的,像鲜花一样美丽,像阳光一样灿烂,回想童年,感到童年发生的一切记忆犹新。

想起童年,就好像坐起了时光隧道。转眼之间就来到了我六岁时发生在家里的情景。那时的我正在兴头上,看见妈妈对着镜子在修理自己的眉毛。只见妈妈修理好自己的眉毛,化了个淡妆就急忙忙出门上班。等妈妈走完之后,我出于好奇想:为什么妈妈的眉毛弯弯长长的,我却没有呢?哦!我知道了,肯定是妈妈用剃须刀把眉毛给修理啦!才变得这么好看!现在机会来了爸妈都不在家,我也可以把自己的眉毛变得更好看吧?要不要也顺便修理修理我的小胡须?

想到这些我的心里忍不住暗暗高兴起来,于是说干就干!我偷偷跑到爸爸的盒子里面,拿出了剃须刀,找了一个小板凳,站上去对着镜子看了看自己的眉毛,果然还是没有妈妈的好看。学着爸爸的样子把剃须刀调到最小,把它放到我的下巴上,虽然我没胡子,但真的有模有样的在假装剃胡须。剃须刀还在嗡嗡作响,接着就把它放到我眉头边。心想我慢慢地学妈妈的样子把眉毛理一遍,肯定很好看。说就这样,我拿着爸爸的剃须刀把自己的右眼睛的眉毛给剃啦!正准备剃左眉毛时,家里的门打开了,原来是妈妈忘记拿东西又回来了。

这一开门,吓得我把剃须刀赶快藏起来了。妈妈一进来就问:“宝贝,你在干什么?”我说:“没有干什么啊!在玩呢!”妈妈走到我跟前,看到我的杰作,一把我给抱住了,惊讶地问:“宝贝,你在干什么呀?怎么把眉毛弄成这样,你用什么搞成这样的?眉毛要保护好,你看你,现在变成这样好难看。”我委屈地说:“没有哇!好看的!那您也不是这样对着镜子刮眉毛吗?我在学您呢!”妈妈哭笑不得,拉着我的小手说:“你现在还是小孩,不懂得审美,你把眉毛全部给刮了,要好长好长的时间才能长回来呢!而且你自己用这些刀具是很危险的,下次不可以再这样,这阵子上学都要戴帽子了,不然同学都要笑你呐!”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小脑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的戴了很久帽子去上学。

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童年我干的这个傻事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所以说童年是天真无邪的,可能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但也会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有趣,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美好回忆。

生活万花筒作文的提纲怎么写【五】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