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阅读与作文组合训练(阅读与写作组合训练)

阅读与作文组合训练(阅读与写作组合训练)

更新时间:2023-05-07 03:02:23
阅读与作文组合训练(阅读与写作组合训练)

阅读与作文组合训练【一】

当抗原漂移出现时,病毒就能在人体获得立足点,即使那人的免疫系统已有了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显然,变化越大,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就越低。为了理解“抗原漂移”的概念,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橄榄球运动员,身着白短裤、绿衬衣、镶有绿色V字的白色头盔。免疫系统能识别这种运动服并攻击它。如果运动服稍作改变——如在白短裤上加一条绿色条纹而其他不变,免疫系统还是能够毫不费力地识别出该病毒。但若运动服由绿衬衣白短裤变成了白衬衣绿短裤,免疫系统就没那么容易识别了。

抗原漂移引发流行病。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就出现了19种不同的已鉴定的流行病——平均每两年就有一种以上。每一种仅在美国就造成了10000至40000的“过量亡”——高于该疾病通常所导致的亡数量。结果在美国,流感比任何其他传染病——包括艾滋病(AIDS)——导致了更多人亡。公共卫生专家监控了抗原漂移,并每年调整流感疫苗以期与之同步。但他们却从未能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流感病毒是作为一个突变群存在的,即使他们预测到了突变的方向,总会有一部分病毒因与众不同而躲过了疫苗和免疫系统。但是,因为医学领域其他新的发现,现在不管抗原漂移多严重,造成的流感有多致命,它也并不会再造成流感大爆发,不会造成如1889—1890年、1918—1919年、1957年和1968年时那样席卷世界的大流感。

1.关于“抗原漂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抗原漂移发生的原因是突变显著改变了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形状。

B.抗原漂移是病毒入侵人体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C.抗原漂移出现时,如果人的免疫系统拥有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病毒就难以在人体获得立足点。

D.抗原漂移引发的流行病,一次就会造成至少10000人的亡。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麻疹病毒的抗原之所以在其他部分都在突变的时候岿然不动,是因为它的结构一旦发生了变化,整个病毒就不能存活。

B.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程度与人体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是成反比的,变化越小,免疫系统的应答效力就越高。

C.人体免疫系统有时难以识别流感病毒,主要是因为病毒中的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形状上的很大变化。

D.一项研究发现, 美国在33年间共出现了19种不同的流行病,从导致亡的人数来看,流感是最致命的传染病。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患过一次流感的人,即使注射了疫苗也有可能再次感染,但是患过一次麻疹的人,却可以终身免疫。

B.如果流感病毒的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突变,那么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无法识别它们,从而无法破坏病毒。

C.公共卫生专家已监控了抗原漂移,所以他们很快就会预测流感病毒突变的方向并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

D.如果出现了过去那种席卷世界的流感大爆发,那就可以确定在抗原漂移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原因。

阅读与作文组合训练【二】

【答案】

19.读书更能强国。(或: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2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21.举例论证

22.开放性试题。能结合自身读出感受,语言简洁即可。

阅读与作文组合训练【三】

(一)赵州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咪,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去,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用横线画出本段说明的.中心句。

2、文段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话,分别说明赵州桥哪些方面的特点?

3、“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是指?

4、本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5、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这句话中的“当时可算”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在原文用//给文段分三层,并概括层意。

阅读与作文组合训练【四】

1.“人造零件”指的是人造的人身体上的肾、关节、心脏等各种器官。

2.由于时代久远且没有确凿根据,用“传说”这词,可以避免绝对化,这里运用“传说”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说明人工器官能替换已成为现实,而且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阅读与作文组合训练【五】

近年来,我们早上出门时,常常会遭遇到这样的天气:建筑、道路罩上了一层灰色的薄纱,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人们呼吸起来带着丝丝的不顺畅。这就是缠绕在我们城市身边的梦魇——灰霾。

灰霾也叫霾。根据中国气象局的定义,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雾与霾都会使水平能见度降低,但它们也存在着不同。从感官上看,如果觉得湿漉漉的,望过去颜色发白的就是雾,如果没有湿润的感觉,颜色带点灰黄的就是霾。从内核来看,雾是由水滴构成的,靠近地面的则为雾,悬浮起来就叫云。而形成霾的主要是气溶胶粒子,它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

当今的霾已经不是一种完全的自然现象,人为排放的大量气溶胶成为了雾霾的主要成分。来自工业和汽车尾气排放的多种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二次气溶胶细粒子,这种细粒子的直径小于2.5微米,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对人体伤害极大。

现在灰霾在城市中愈演愈烈,还与静风现象越来越多有关。如今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房子越盖越密,使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低层大气压中静风现象增多。这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容易在城区内积累,造成高浓度污染。

灰霾的危害不可小视。灰霾加大了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可能性。这些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气体在阳光和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其对人体刺激性极大。

灰霾天气下的细粒子不是以前所认为的灰尘粒子,而是对人体有毒、可以进入到人体内部的复杂污染物。这些细粒子污染物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上,容易引发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近10年来,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及亡率均居众癌之首,这不能说与灰霾污染无关。

要减缓灰霾现象,最根本的是要减少排放,特别是要减少机动车的排放,以减少大气中颗粒物的形成。为加强机动车的排放控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同时要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并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

其次,城市灰霾的治理不能只靠一个城市的孤立行动,必须实行区域化的联防联控。由于我国正经历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城市越来越大,卫星城越来越多,并形成城市群。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污染源,污染物在城市间自由流动、跨界输送,形成区域性的灰霾,而各个区域的灰霾还呈现渐渐融合的趋势。比如,以前香港的空气是不错的,但是现在广州、深圳、珠海城市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现在香港也受到影响。

此外动态的调控方法也是一种较为理想和有效的灰霾应对措施。比如说,如果大气扩散空间较大、污染物浓度较低的话,政府可以允许工厂按标准排放。但如果某一时段大气扩散能力差、污染物浓度高,则一定要严格减排。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如果气象预报明天扩散空间小、污染物浓度高,你就别开车。假若每个城市市民都有这个责任感,也能大大减轻环境的压力,使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

1. 根据文意,下面有关‘霾”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霾是大量均匀地浮游在空气中的极细微的干尘粒,它使得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

B. 霾的成分十分复杂,主要包括气溶胶粒子、灰尘粒子等在内的数百种大气颗粒物。

C. 霾的形成既与自然环境有关,也同生产生活中人为排放的大量气溶胶密切相关。

D. 霾加大了城市遭受光化学污染的可能性,是近几年来人们罹患肺癌的罪魁祸首。

2. 下面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灰霾天气下的细粒子是对人体有毒、可以进入到人体内部的复杂污染物.那些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粒子,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对人体伤害极大。

B. 城市里的静风现象使得大气污染物难以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容易在城区内积累,这是灰霾在城市中愈演愈烈、污染环境的根本原因。

C. 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排放,可以减少大气中颗粒物(特别是二次气溶胶细粒子)的形成,以达到减缓灰霾现象的目的。

D. 每个城市都是一个污染源,污染物能在城市间自由流动、跨界输送,形成区域性的灰霾,所以治理城市灰霾,必须实行区域化的联防联控。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雾是由水滴构成的,所以雾不含有毒物质,不会像霾那样危害人们的身体,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B. 遇到严重的雾霾天气,人们应减少外出活动,在室内多开窗换气,以减少患上支气管炎等病的可能。

C. 工业生产与灰霾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要使灰霾治理有效,政府应要求工厂随时坚持严格减排。

D. 减少排放,实行区域化的联防联控和动态的调控方法可以减缓灰霾现象,从而使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阅读与作文组合训练【六】

①雨是从云层降落的水滴.雨滴有大有小:瓢泼大雨的雨滴直径一般有3—4毫米,最大可达7毫米,而毛毛细雨的雨滴直径则在0.5毫米以下。

②为了测定雨滴的大小,人们设计出许多方法,比如雷达观测法、光学雨量计法、摄影法、面粉球法和色斑法等。

③雷达观测法和光学雨量计法可实时、大面积地观测包括雨滴粒径及其分布在内的降雨基本特性,一般只应用于天然降雨的观测。摄影法是用摄影机拍摄出正在下落的雨滴的相片,然后在显微镜下测量出该雨滴的粒径,非常适用于实验室内观测模拟降雨。面粉球法是将雨滴收集在盛有面粉的`容器中,雨滴与面粉接触后,每个雨滴就产生一个小小的湿面球,烘干后称重,测出每个雨滴的大小。色斑法是通过测量雨滴在相同材料上形成的色斑大小推知相应的雨滴粒径,是历史悠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量方法。

④也许有人会问,计量雨滴的大小有必要吗?当然有必要啦!

⑤下大雨时,雨滴击溅可能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表层空隙减少或者堵塞,形成“板结‘,雨滴过大,还会打伤幼苗。因此,观测雨滴是研究天然降雨和人工模拟降雨特征及设计人工降雨装置的一项重要工作。

⑥下大雨时,不少电视频道也会开始“下雨”,影像变得模糊不清,移动电话也会出现杂音变大的情况,这是雨滴对电磁波的散射衰减作用造成的。雨滴大小不同,散射衰减作用也不同,所以测量雨滴的大小就成了解决这个通讯传输难题的前提条件。

(选文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分

2.文章第④段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3.文章第⑥段加着重号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4.农田喷灌时,要把水滴直径控制在3毫米以下。这是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根据。(3分

参考答案:

1.计量雨滴的方法与必要性(目的、作用、意义。

2.不能。因为它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去掉后上下文联系不紧密。

3.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大雨对电磁波的散射衰减作用。

4.因为水滴直径超过3毫米,水滴击溅可能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表层空隙减少或者堵塞,形成“板结”,还会打伤幼苗。

阅读与作文组合训练【七】

1 2012年,北京市约20万新生儿享受到了免费的耳聋基因筛查,他们中的数百名孩子将避免由于用药不当致残。这次筛查所应用的,就是基因芯片。

2基因芯片是指在一块邮票大小的,由玻璃、陶瓷、塑料或者硅等物质构成的基片上,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固定细胞或细胞内相关基因或蛋白的生物信息的芯片。临床时,收集人体的液或尿液、痰液等待测样品,与芯片上的已有DNA信息发生“碱基互补”反应,产生相应信号,再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就可快捷获得待测样品的基因信息,从而用于基因检测、疾病治疗和预防等。

3以耳聋为例。制作芯片时,将一些含有已知7种耳聋基因的生物分子,放到芯片的表面上,这个过程类似于农民的“插秧”,只不过基因芯片插秧时用的是机械手。经过“插秧”,芯片上的生物分子排列成整齐的阵列状。这个过程叫做“点样”。机械手上装有一根或多根微点样针,根据需要点制出各种芯片。点样针的头部有一个样品通道,用来存放一定体积的样品。由于基因芯片体积小,它所需要的样品极其微量,往往10微升样品就可以点制上千张芯片。

4而检测的原理简单来说是这样的。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它由两个链咬合旋转组成。芯片上虽然放置着含有耳聋基因的信息,但是为了后续检测,芯片上只放置了基因双螺旋链中的一个链,也就是之前芯片上插好的“秧苗”。在检测时,根据碱基配对的原理,如果被检样品中的链和之前的“秧苗”链相互反应,像拉链一样相互“咬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双螺旋结构,就是配对的成功,预示着被检物种也存在着这个基因。

5基因芯片能实现快速检测的秘诀在于它的芯片上均匀地分布着成千上万个生物信息。这些海量的信息,可以一次性地通过检测得出结果。基因芯片的这种特点,也为像癌症等复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便利。在癌症手术后,病灶是否切除干净,用什么药治疗合适,病人不用药的生存期多长,是否容易转移等问题都会在临床提出。如果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基因的检测,就会出现海量的基因数据,这些数据光靠人手工对比是无法处理的,利用基因芯片、计算机,利用生物信息学、统计学的'方法,将便利得多。

6基因芯片可以把生命科学研究中许多不连续的分析过程,比如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和分离检测等移植到芯片中使其连续化和微型化,而原来这些各自分离的分析设备要占用很多层楼。有一些大胆的设想甚至认为,将来我们可以有一些很小的“傻瓜型”分析仪携带在身上,自己取样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因特网将这些数据传送给医生,实现远程诊断和治疗。如果解决了生物兼容性问题,将来还可以将基因芯片植入人体,通过芯片了解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变现在的治疗医学为将来的预防医学。

(取材于网络资料

1.下列对“基因芯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因芯片的基片是由玻璃、陶瓷、塑料或者硅等物质所构成的。

B.基因芯片上固定有细胞或者细胞内相关基因或蛋白的生物信息。

C.基因芯片的制作与应用包含插秧、点样、配对等几个重要环节。

D.基因芯片可用于基因检测、药物筛选、疾病治疗和预防等领域。

2.关于利用“基因芯片”进行检测的优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基因芯片进行检测,可以快捷获取待测样品海量的基因信息。

B.用基因芯片进行检测,其原理非常简单且操作起来也十分容易。

C.用基因芯片进行检测,许多原来不连续的分析过程可连续进行。

D.用基因芯片进行检测,与以前相比所需要的空间可以大大减小。

3.根据文意概括,基因芯片将带来哪些医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