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五公祠介绍作文(五公祠导游词简短)

五公祠介绍作文(五公祠导游词简短)

更新时间:2023-05-31 04:20:31
五公祠介绍作文(五公祠导游词简短)

五公祠介绍作文【一】

这次春假大队部让我们去参观白苏二公祠并完成作业。我心想:“反正早就想去看看了,不如借此机会了解下这两个历史人物。”五一节这天,我和爸爸一同去了西湖边上的`白苏二公祠。

到了大门口一副对联出现在我的眼前:“山水功臣”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公祠的房间,里面画着现在的白堤,旁边写着一段文字,认真阅读后我又看到有几幅古老的字画挂在墙上,外面用玻璃保护着。我想一定是白居易画的,也一定是很珍贵的。在往里走是一个大堂,中间有一个隔段两边是白居易和苏东坡的事迹和图画。

穿过大堂我又看到一个大鼎,绕过大鼎又走入一个大堂,在这个大堂里可以清楚地看见一副很大的画像,上面画着的是白居易,旁边还有一些关于他的介绍。

我们漫步在长廊上又看到许多关于白居易和苏东坡的故事和一些他们的字画。

我和爸爸绕过了白苏二公祠一圈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两位历史人物是为人民办好事的好官,我也要向他们学习。

五公祠介绍作文【二】

走进回澜轩,瞬间感到空气变的清新灵动,四周古树参天,花草鲜艳。由于刚刚下过雨,树叶和花瓣上滚动着颗颗雨珠,像带着一窜珍珠项链,变的更娇嫩了。

四周石笋破土而出,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回澜轩里还挂着许多字画,字刚劲有力,画惟妙惟肖,我最喜欢的是一幅长画,那长画约有十米,画上的包公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离开回澜轩走进了廉泉井,导游介绍说:“廉泉井这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从前有一个贪,官,来这里视察,突然口渴了,就叫当地的老百姓打了一桶水上来喝。可是,他还没喝几口就头痛不止,这件事后来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派人一查,发现他家里面金山银山,是一个贪,官,老百姓都讨厌贪,官喜欢清官就把这口井取名为廉泉井,认为这口井可以辨别贪,官和清官。我们听的如痴如醉,原来廉泉井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啊。

参观了包公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封建时代的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却远远留在我们心中。

五公祠介绍作文【三】

我今年9岁,读小学三年级了。我长得可不一般,圆头圆脑圆眼睛,鼻梁上还架着一副小眼镜,我姥爷说我像个小博士。

我的爱好可多了,女孩喜欢的唱歌,弹琴,画画我样样都落不下,偶尔还在班里露一小手呢。可有一件事我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我每次唱歌唱到尽兴的时候我老妈都会抱头鼠窜扫我的兴。我唱的有那么难听吗?平常我老妈总是唠叨我粗心大意,玩心太重,每次都是因为马虎得不到满分,不过我有信心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做一名好学生。

这就是我,一个活泼开朗,大大咧咧,乐于助人的小女生,快来和我交朋友吧!

五公祠介绍作文【四】

孩提时,我的母亲总喜欢在夏天乘凉时,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述包公的故事。长大了,我才知道,原来包公是母亲包氏的祖先,怪不得她们乐此不疲地提起这个话题。实际上,包公的故事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包公究竟是人还是神了!

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吧,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竟然鬼使神差般选择了研究包拯的法律思想这一课题。静心读完《包拯集》,再仔细梳理一下包拯的生平事迹,我这才明白,母亲给我讲的那些故事,确实给包公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包公在她们眼里,只不过是一个民间向往“公平正义”的化身。

这次去开封,我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拜谒包公祠。无论是传说的包公还是真实的包拯,他都是我为之敬仰的历史人物。

包公祠坐落在开封市美丽的包公湖畔。远远望去,绿树掩映中的包公祠建筑典雅,庄严肃穆。大门前,一幅书写遒劲的楹联格外醒目。

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

正气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此联虽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对包公这一生的公正评价。走进大门,是一幢宋代营造法式的古典建筑,据说是仿照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开封府模样建造的。祠内设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青砖绿瓦,浓墨彩绘,让人顿时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往古的感觉。大殿之上,一尊包公铜像,蟒袍冠带,正气凛然。我情不自禁地跪下双腿,向包公顶礼膜拜。此时,我想说一声,我敬拜的不仅仅您是我母亲的祖先,更重要的是,我在敬拜您说留下的刚正不阿、公平正义的精神。

包拯坐在大厅上静静地看着我。而我望着他深邃的目光,脑海中也唤起包拯这一生中一幕又一幕的动人故事。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据《包氏宗谱》记载,包拯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申包胥。包拯据传是申包胥的三十五代孙。包拯的祖父包士通,父亲包令仪都没有做过高官。他们隐居乡下,却培养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清官。包拯七岁时,其父母便把他送到了合肥东郊公城乡一个叫香花墩的地方读书。史载包拯小时候“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勖历操守。”少年包拯向往做一个魏征式的谏臣,因此很小便立下了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23岁时,受当时庐州太守刘筠的赞赏,包拯开始名声远播。然而,经过数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包拯直到宋仁宗天圣五年才一举高中进士。这一年,他已28岁。

本来,意气风发的包拯此时正是大展宏图施展抱负的好时光。然而,就在包拯准备携父母赴任时,包令仪夫妇竟留恋故土,不愿随包拯前往。孝心至重的包拯见父母执意不去,便毅然辞官,在家侍养双亲长达十年之久。一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包拯为父母守丧完毕,才踏上赴京的路程。这一年他已三十九岁。

包拯第一次担任的是天长县令。在这里,他因著名的“牛舌案”而一举成名。据史书记载,有一个农民到县衙告状,诉说他家的牛舌头被人盗割,请求捉拿凶手。这个无头案只有苦主,没有凶手,怎么办呢?包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想出了一个“金钩钓鱼”的计策。他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牛必无疑。你先回去掉将牛肉卖了吧。”告状的农民一听,连忙说,宰耕牛是犯法的,我不敢。包公说你照我说的办吧,我免你无罪。后来告状的农民照办了,没想到割牛舌头的罪犯原本就是为了报复,听说告状的农民自己犯了法,立即到县衙告状。包拯立即升堂,大喝一声:“大胆歹徒,为何先割掉牛舌头,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来。”凶犯一听,吓得魂不附体,立即如实招供。这个小案子很快就传开了,以致后来的民间戏曲里把包拯奉若神明,成为一个断案如神的形象。

其实,包拯一生最宝贵的不是民间传说的断案如神,而是他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优良品质。包拯四十二岁那年提拔为大理寺丞,端州知府。他在这里廉洁奉公,改革弊政,深受人民爱戴。庆历三年,包拯在端州任满,就在他离任赴京时,成千上万的端州百姓为他送行。端州最著名的是“端砚”,而作为端州知府的包拯任职三年,也没有一方端砚。端州百姓感念他的清正廉洁,临行时为他精心制作了一方上好的砚台。百姓知他不会收下,便暗地交给书童塞到船上。据说,船行至开采砚石的羚羊峡时忽然狂风骤起,浊浪涛天。有人说:“是不是有人做了亏心事引来天公发怒。”包公一听这话,立即命令逐项检查行装,结果发现了端砚。当他得知这是端州百姓送的,他立即向端州方向深深鞠躬,大声说:“包某绝不带走端州的一石一物。”然后,随手将端砚抛入江中。霎那间,风平浪静,雨过天晴。这个“包公掷砚”的故事虽然有些神话,但却是实有其事。《宋史·包拯传》就有“岁满不持一砚归”的记载。对于爱好书法的包拯来说,不取走一方端砚该是需要一种多么自律的勇气啊!

包拯最可敬之处在于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45岁那年,包拯赴京任监察御史。这期间,范仲淹正在极力推行“庆历新政”。在守旧派夏竦和王拱辰的围攻下,以失败告终。就在王拱辰对改革派斩尽绝之际,包拯挺身而出,上疏仁宗皇帝说:“近岁以来,多有指名臣下为包拯担任监察御史不到三年,但他激切忠直、疾恶如仇的品性连宋仁宗都为之敬佩。经他弹劾的高官就有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宋仁宗的亲信太监阎士良,著名的酷吏王逵。特别是“七弹王逵”使朝野为之震动。包拯在做了几年转运使后,于53岁又回到朝廷担任谏官。上任伊始,他便气势不凡,弹劾当朝宰相宋痒是“窃位素餐,在位无所建树”。宋痒罢相后,他又上书为“庆历新政”官员辩诬。此事被仁宗见疑,包拯遂上书请求外任。此后先后赴任瀛洲、徙知扬州、改知庐州、贬知池州。一直到59岁那年,转任开封府。

包拯在开封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也不用一一叙述。但他在开封府推行公开审判的司法制度改革,则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宋史》称赞包拯在开封府是“威名震动都下,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一直到64岁,包拯逝于枢密副使任上。他后,宋仁宗亲授包拯女婿文效为保信军节度推官,负责护送包拯灵枢归葬合肥。

包拯作为北宋著名的清官,是一个颇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所追求的法律公平思想,则为后世敬仰。正因为如此,他在此后数百年间,一直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

站在包公祠前,我看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拜谒的游客,突然想到:当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去传扬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品质可能就是这个时代最缺失的东西。

是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数百年前的普通封建官吏为什么会这样受人爱戴呢?

五公祠介绍作文【五】

我是个活泼开朗、爱笑的男孩。我有很多爱好和特长,比如跑步、游泳、玩游戏等等,不过我的最爱是篮球和国际象棋。

我学国际象棋已经有二年多了,去过上海、杭州等地比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每次做完作业,我都要练一下国际象棋,有时在电脑上下一下。

我对篮球更是喜爱,每当一有空,我都要运运球、投投篮呢。如果一到放假,那就更不用说了,每次我都用最快的时间做好作业,做完后就总是磨爸爸陪我去打篮球。这样我的球技慢慢地提高了许多。

虽然我优点很多,但我也有很多缺点,比如脾气比较暴躁,性子有点急,但我会努力改正,争取做个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