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科普知识作文范文(科普知识作文1500字)

科普知识作文范文(科普知识作文1500字)

更新时间:2023-06-12 22:33:25
科普知识作文范文(科普知识作文1500字)

科普知识作文范文【一】

比如说:1.一个中等身材的人,一生大约会吃掉23000千克的食物,差不多是三头成年非洲雄象的'重量。2.所有美国人一天用的厕纸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9圈。3.一个体重约67千克的男子,身上的脂肪能制成7块肥皂。4.科学家研究发现,香蕉有人类的一半基因,所以也就是说,香蕉和人类有百分之五十的相似度呢!你觉得神奇么?

你也许会觉得几个小小的知识没什么惊奇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科学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拼命地挖掘这些知识,一切都是为了祖国能繁荣富强,我长大以后也要为祖国做出贡献!你觉得呢?

科普知识作文范文【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仅仅几秒钟的时间,也就在这一瞬间,汶川周边地区变成了废墟。有多少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有多少人离开了人世,又有多少人变成了残疾人……这场大地震震撼了全国人民,给四川人民心中留下难于挥去的阴影。

根据有关人员统计,在地震发生时,真正由于灾难本身造成的伤害并不大,那又是什么使这么多人遇难呢?原来,真正的“手”是惊慌。惊慌使得许多人只会随别人行动,而不能冷静地思考。由于逃身的本能驱使,使得人们不是仓皇跳楼,就是相互拥挤踩踏而,或是在楼房垮塌前没有及时躲避到相对安全的地方……

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如果人类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和地区,如果我们学会了自救,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消失。我们不甘心,虽然我们不可以预测地震的到来,但我们却可以用防震知识武装自己,来准确地防止和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那么,当地震灾难降临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灾难是人们预测不到的,只能靠我们自己来防止和地震造成的伤害,与其惊慌或者呆呆地等待救援,还不如全力自救。

科普知识作文范文【三】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中国人民难以忘却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导致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看着这串庞大的数字,很是让人揪心。

有些人坚持地震离我们很远,我们这里不会发生地震的观念。其实,地震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无处不在的,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次数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的破坏力也是是非常大的。包括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玉树地震等等,以前的、近几年的大小地震都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我们国家虽然不是地震频发地带,但是,如果面对可怕的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地震是自然灾害,当然,地震也不只有天然地震,人工地震也是地震的主要的原因。人工地震就是由于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过度开发资源等等原因,增加了地壳的压力,地震也会发生。

作为我们小学生,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要低碳生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浪费,减少开采,不给地壳带来压力一旦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以镇定的心态面对地震,发生地震了不要慌,如果来得及先跑到空旷的地方。如果来不及,就用枕头护住头部,躲到桌子或床下,尽量减少地震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科普知识作文范文【四】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仅仅几秒钟的时间,也就在这一瞬间,汶川周边地区变成了废墟。有多少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有多少人离开了人世,又有多少人变成了残疾人……这场大地震震撼了全国人民,给四川人民心中留下难于挥去的阴影。

根据有关人员统计,在地震发生时,真正由于灾难本身造成的伤害并不大,那又是什么使这么多人遇难呢?原来,真正的“手”是惊慌。惊慌使得许多人只会随别人行动,而不能冷静地思考。由于逃身的本能驱使,使得人们不是仓皇跳楼,就是相互拥挤踩踏而,或是在楼房垮塌前没有及时躲避到相对安全的地方……

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如果人类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和地区,如果我们学会了自救,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消失。我们不甘心,虽然我们不可以预测地震的到来,但我们却可以用防震知识武装自己,来准确地防止和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那么,当地震灾难降临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灾难是人们预测不到的,只能靠我们自己来防止和地震造成的伤害,与其惊慌或者呆呆地等待救援,还不如全力自救。

科普知识作文范文【五】

月12日快到了,然而在去年的这一天,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面对难以抗拒的巨大天灾,人类又一次表现出渺小和虚弱。我们除了震惊、悲哀、坚强之外,也需要反省,比如面对地震、海啸、水灾,如何自救?世界三大自然灾害中,地震高居第一。

据《减灾必读》一书的统计,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曾毁灭了世界各地52个城市,其中因地震而灭的城市就占了27个,超过一半;其余25个城市受毁于地震以外的如水灾、火灾、火山喷发、风灾等。因此,地震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群灾之首”是名副其实地震的威力十分的大,为了不让美丽的城市变成废墟,为了不让拥有幸福家庭的孩子变成孤儿……我们从小就要知道如何在地震中逃生,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在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场景随处可见,有教师、有消防员、有母亲……其中让我最感动的就是一位50岁的男教师―谭千秋。他用自己的生命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展开双臂用自己的肉之躯来保护4名学生。最终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精神千秋!”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是我们的责任。

所谓“防震减灾,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小学习地震知识,学会如何预防地震。让这知识伴随着我们一辈子,让我们把这些知识传给每一个人,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防震意识,心中有“防震减灾,人人有责”的想法,共创美好明天!

科普知识作文范文【六】

当牛顿关于光谱的研究已经得到科学界和社会广泛承认的时候,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却仍然固守“光是纯净的”这一错误观念,视科学发现为歪理邪说,并在多种场合加以抨击。以歌德之睿智,犯下这样的错误我想绝不是因为傲慢和嫉妒,而是因为他对牛顿这一发现的不了解。

是的,有多少误会和错误来自隔膜与不了解呀!文学家不了解科学似乎是可以原谅的,没有谁埋怨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为中国争光,没有谁苛求曹雪芹非要去发现宇宙第一定律。但是,鲁迅先生其实是非常了解科学的——别忘了,先生最初的专业是医学。我们无法证明先生学医的这段经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但可以肯定这种影响是一定存在的。曹雪芹也不是科学家,可是如果我们把《红楼梦》中的科学知识与相关的科学思维剥离出来会出现什么后果?《红楼梦》还是《红楼梦》吗?曹雪芹还是曹雪芹吗?

文学家如此,各行各业的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如此。

我总觉得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成就,只固守一隅是不行的,还需放开眼界,对其他学科进行涉猎,以便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助益。科学就是一种极好的涉猎对象,对所有人都非常适合,尤其是以人文学科为主的人。

我们了解科学,不是要做科学家,而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是为了锻炼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最起码也是为了方便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至于提升民族科学素养之类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就更不用多说了。

可是现在别说学生,就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又有几个愿意了解科学、走近科学呢?在很多人眼里,科普作品虽然也讲究文采,可在吸引人和帮助人提高写作水平上终究无法与优雅、动人的纯文学相比。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科普作品一定是文质兼美、令人回味,甚至是让人爱不释手的。

其实说大家不愿学科学也不恰当,君不见中央科教频道发展势头如日中天?君不见《自然密码》、《科技之光》、《走进科学》已经成为很多人打开电视的首选节目?

人们不是不爱科学,而是没有条件爱科学、学科学。好的科普作品很难出现在孩子们的书包里,他们的书包早已被花花绿绿的流行画报和手掌书塞得满满的。偶尔有幸遇到一两位重视阅读的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也多是纯文学的经典,科普与科学短期内很难真正进入孩子视野。

我曾就学生的科普类阅读问题与不少老师有过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别说大家不重视科普阅读,即便重视又怎样?走进书店,很难找到科普专柜,好容易找到了也会被花花绿绿的奇幻文学、玄幻文学所充斥,真正的科普作品少而又少。跑遍全市,你很难发现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城市尚且如此,更别提农村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为书源匮乏就放弃对学生的引领,在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的情况下,我们不妨鼓励孩子拿起曾经哺育了两代人的《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经典作品进行阅读。

少年科普不好找,那就先把成人的阅读补起来,以大带小,以偏促全。近年来出版界还是为社会奉献出不少科普类好书的,比如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科苑撷英系列就收录了不少优秀作品,有杨福家的《博学笃志》、顾迈男的《非凡的智慧人生》、赵鑫珊《大自然神庙》等等。其他如《自私的基因》、《临界》、《生命的未来》、《植物的》等优秀外国优秀科技美文也能在某些大书店找到踪迹,就看你有没有耐心了。

在国外,科普作品不是少年儿童的专利,学科学用科学是全社会的事,是每个人的事。我是提倡成年人,尤其是我们做家长和老师的多读一些好的科普作品,从科学家优美的笔触中重新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自己。对经典科普作品的品读会使您思维变得富有逻辑,使您的头脑激情与理性共存,会让您常常从冗杂的事物中摆脱出来,慨叹造物的神奇与生命的瑰丽,会使您在教育孩子时更富有理性,同时底气也会比以前更充足。

对《临界》的阅读使陷入学生纪律问题纠缠中的我豁然开朗,李奥纳多。曼罗迪诺的《费曼的彩虹》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我的人生道路选择问题,史怀哲的一篇《敬畏生命》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伦理、什么是真正的善。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没有生硬的道德说教、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艰深理论,只有亲切的絮语、生动的描述和一颗严谨而火热的心。

正如我无法预知这些经典的科普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改变了我一样,我无法向大家明确地承诺我们的孩子能从对这些书籍的阅读中得到多少成长的精神养料。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任何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对经典科普作品的阅读都将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神奇之旅,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