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南宁春节的习俗作文(广西的春节家乡习俗征文)

南宁春节的习俗作文(广西的春节家乡习俗征文)

更新时间:2023-11-18 10:15:26
南宁春节的习俗作文(广西的春节家乡习俗征文)

南宁春节的习俗作文【一】

按照余姚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开始。有一句俗话说的好腊七腊八,冻寒鸦。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只要寒冬一过,接着到来的就是春天。在腊八那天家家户户都要熬腊八粥。差不多从二十五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放寒假了,超市里也加紧进上了汤圆和水饺这样的年货。

过年了,孩子们最喜欢,大人们太忙乱,得去购买过年的食物和新衣服,好在新年的时候显示出万象更新的新气象。

小年好像是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家家都要祭灶王,买来麦芽糖粘住灶王的嘴,寓意是不让灶王向玉皇告状。但是现在这个时代,虽然有卖糖的,但也只是让大家享用,再也不去粘灶王的嘴了。过了二十三,大家都忙起来了,新年也眨眼就到了,必须要大扫除一遍,还有几户人家会保留以前的老传统,贴上春联,现在城里很少看到了,在农村里还可以看到。

除夕夜,每家每户都会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年糕是必不可少的,寓意着年年高。饭后老人们会给小孩子们压岁钱,小孩们会拿压岁钱去买鞭炮玩,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彻云霄,接连不断,连对面讲话都要大声才能听见。

新的一年就在鞭炮声中开始了,初一余姚这边的习俗是祭奠亲人,我们也叫拜坟岁。初二开始陆陆续续地走亲访友。初五是迎财神,每家每户都会放鞭炮迎接财神,希望来年赚更多的钱。整个正月吃吃喝喝,你来我家吃饭,我来你家吃饭,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差不多结束了。

过完春节,我们也大了一岁,我更懂事了。

南宁春节的习俗作文【二】

说到我家乡的春节习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南宁春节的习俗作文【三】

一提到春节,眼前便浮现出一幅幅喜气洋洋红红火火的画面。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举国同庆的日子,也是韩国人民的传统佳节。那儿过年的官方用语不叫春节,叫旧正。

大年初一,天还蒙蒙亮,家里就已经开始忙活起来。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兴奋地随着大人忙活,女孩子梳着发髻,穿着新的民族服装在镜子面前磨蹭着,男孩们也在镜子前理发整衣臭美,好一会装扮得堪称完美才离开。随后,大家偷偷摸摸去尝料理,大人看得严,可没有一次让他们“奸计得逞”。

大人们忙得热火朝天做料理、摆祭台、打扫,终于迎来了今天最郑重而庄严的仪式——“岁拜和祭礼”。第一个拜祖宗,客厅上方挂着祖宗端正的画像,供桌上并排长长的放着一碟碟祭品,摆放规则及其严格,“鱼东肉西”、“头东尾西”、“左饭右羹”……

祭礼跪拜的顺序也有规矩。奶奶已是耄耋之年,皱纹爬满眼角,银丝早已取代乌发,双腿弯曲的时候多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但依然由爸爸扶着标准地跪下,弯下驼背第一个给祖宗磕头。爸爸那一辈人的动作明显利索,六个人迅速排成一横列,端正姿势给祖宗磕头。而我们小孩子却是一拥而上,倒地就拜。

拜完祖宗小辈就给长辈行礼,奶奶穿着新的韩服,脸上挂满了祥和的笑容给小辈发压岁钱。仪式结束,男孩子便迫不及待地坐到餐桌边,等着新年的第一顿饭——“米糕片汤”,寓意是迎接太阳光的光明和万物更生的纯洁。甜糯香溢的味道加上非凡的寓意,不顾平日的形象,什么都往嘴里塞,到最后就差伸脖子捶胸了。

吃完一家人围在一起把音响和电视打开,把声音开得超大,仿佛是在和邻居比谁家的音量大,一家人开始唱民族歌,说唱得越好,今年越旺。瞧叔叔唱得脸都红了,哥哥唱到最后多快成叫的了。为了增添一点艺术氛围,家里会书法的要献一手,在纸上刷刷就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会画画的也要秀一秀,松,竹,梅什么的都画了。小孩会玩一些传统游戏“抛木四”,几个一起玩输的人气得叫还要玩,赢的人乐得叫还要“抓神”……玩得额头上沁出了汗珠,心细的老人便知道大家是玩累了,便拿出准备好的蜜糯油果、枣皮汤、八宝饭和肉片等食物来吃,大人孩子们一边吃一边唱,还不忘说说笑笑。

当地政府为了让举国同庆的气氛更浓,便免费开放一些公园,大街上抛绣球,假面舞剧表演不断。这让一些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人也同样能感受过年的喜庆和温暖。

整个国家洋溢着喜庆,家家热闹欢腾着,直到深夜,渐渐平息,迎接又一个新的开始。

南宁春节的习俗作文【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 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多姿多彩的春节,我们这儿春节的习俗也不少: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贴春联,贴“倒福”。今天,我要讲的是吃饺子时的趣事。

吃饺子,可不是一般的饺子,有些饺子里裹进了糖、红枣和铜钱。吃到糖的饺子就会在新的一年里甜甜蜜蜜;吃到红枣的饺子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好运早来;吃到铜钱的饺子就会在新的一年里财运滚滚。外婆把带有三种“祝福馅”的饺子各裹了六个,“六”是个吉利的数字。

随着外婆的一声令下,我和爸爸妈妈三位参赛选手的“惊喜饺子”大赛拉开帷幕。我迅速找准目标,拿起筷子向盘子里伸去。谁知半路出一个程咬金——爸爸。唉,遇到强劲对手,只能退让三分。当我从另一个碗里夹起一个饺子,刚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时,只听见“吱嚓”一声,爸爸把一枚铜钱吐了出来。糟糕,我已经比对手落后了,我得赶紧追上比分呀!

可恶的妈妈也比我领先一分,因为她咬到了一个红枣。正当我愤愤不平,想要扭转乾坤时,好运悄然无声地来到我的身边——我也咬到了铜钱!我欣喜若狂地团团转,但没有想到,危险也来得如此突然——

“什么?就剩下十个饺子了!”我瞟了瞟敌方情况——爸爸,两个铜钱,一个红枣;妈妈,两个铜钱,两个红枣。我细细一算,哈哈,十个里面还有三个红枣和一个铜钱!我狼吞虎咽地吃着,直到吃完,满意地打了个饱嗝。可是……一种不祥的预感似藤蔓般在我心中蔓延着。我一个也没吃到!

“小傻瓜,还有一碗呢!”只见外婆指着她身边的大碗,哈哈大笑着……

这就是我们慈溪的过年习俗——包饺子。我在睡梦中喃喃道:“新年,真好……”

南宁春节的习俗作文【五】

猪年的春节来了,我属猪,我的本命年,新年的第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决定一起去了秦淮河旁的夫子庙迎接春的到来,感受春的气息。

迎着新年的第一轮朝阳我们来到了夫子庙,牌匾下显赫的“春”字跃然在目,“春”字两旁的祥云图中羊儿欢腾跳跃,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十年了,田田都12岁了,我们一家还在这儿拍张合影吧!”妈妈牵着我挽着爸爸,“咔嚓”,一张全家福,见证了我成长,定格了2019猪年的春……

还是十年前的夫子庙,还是我们一家人,那桥、那灯、那亭台楼阁看似没变,但沐浴着春的阳光,它们沧桑变化,分明更生机勃发,熠熠生辉。这是春的活力,这是时代的发展!

时近正午,夫子庙已经是人山人海,老的、小的、中国人、外国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春风般的笑脸,我猜他们的心里都装着满满的喜事吧!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们边走边看。有时停下来买点特色小吃尝尝,如状元豆;有时停下来欣赏路边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最后妈妈为了新年讨个好彩头,给我买了一顶状元帽。

夜幕初垂,夫子庙的花灯就全点亮了,花灯掩映着古色古香的建筑,好看极了!正是坐船的大好时机。我们买了画舫船的票,画舫船是一种装饰精致的小船,用它来夜游秦淮河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船在航行中要经过很多桥,每座桥都有它的一段历史和传说。

其中最神奇的要数文德桥,因为它处在正日子午线上,所以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的午夜前后,在文德桥东西两侧的秦淮河上各有半边月亮,又称“文德分月”,这种其妙的景观令人惊叹,也让我对古时的能工巧匠们充满了敬佩!文德桥对应的是武定桥,夫子庙是为纪念孔子而修建的,明太祖朱元璋为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命令文官在过文德桥的时候必须下轿,武官经过武定桥时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孔子的尊敬。

之后我们又看到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家的后花园—白鹭洲公园,还有明末“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故居。还有江南一带举行乡试、会试的考场—江南贡院,这座考场有30万平方米那么大,有2万多间的考间,每个考间不足15平方米,真小啊!

坐着画舫船,看着秦淮河两边美丽的夜景,耳边听着娓娓道来的历史传说,已经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画舫船已经靠岸了,但我的脑海还一直在秦淮河的历史中畅游!

河两岸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映红了人们的脸庞,画壁上两条金碧辉煌的巨龙述说着家乡的巨变,半空中绽放的礼花奏起了春的序曲……

南宁春节的习俗作文【六】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南宁春节的习俗作文【七】

今年,我们一家回老家过春节。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想应该是欢乐占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使我们最值得庆幸的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家里的`所有人都会回来与家人团聚,不管有多远,在除夕当晚,享受着一大桌的年夜饭,大伙在一起说说自己的事业,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奶奶做的美味佳肴。听说除夕前一两天,爷爷可忙了:打扫大庭院,还要炸丸子,炸出一大锅来,这丸子可是我们那儿的特产!爷爷还要炸“苏菜”,真听不懂!吃完饭,我们就去村头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倾听者四周每一处喜庆的声音,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最值得说说的是守岁,一家大小,(除了很小的小孩子)都不睡觉,就是来迎接新年敲响钟声的那一刻,尽管很冷,但是也阻挡不了大家的那一份激情!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都很早起床——包饺子。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这是我们家乡大年初一都要做的事情,然后把一元硬币包在任何一个饺子里,谁吃到今年就会有福气。结果又被姑姑吃走了,上次也是,姑姑就在那年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把我奶奶乐了。看来吃到福真会有好事情!从初二到初五这段期间,我们都要出去拜年,走亲访友,我们那儿一般不派红包,就是让家里的男人向长辈磕个头,我觉得这样才实际化,发红包太见外了,还要“礼尚往来”!有些是发红包的,每当我和弟弟拿到压岁钱后,心里是美滋滋的!

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最快乐的当然要属我们小朋友了。除了过年能有压岁钱外,最开心的是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耍。尤其是春节里,男孩子们可尽情地点放鞭炮,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大人们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玩,但看着我们那高兴的样子,他们自己也都心花怒放!

春节是快乐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庆贺吧!

南宁春节的习俗作文【八】

转眼又到了中国最重大的节日,春节,通常在这个时候,小孩子兴,因为有红包拿,当然,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这里的春节习俗吧。

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都会煮好热腾腾的汤圆,然后,我们就会和爸爸忙上忙下的搬张桌子出来,在桌子上面摆好8个碗,8双筷子,整齐的摆放好,接下来,就该把热乎乎的汤圆盛在碗中啦,最后爸爸就会跪着烧纸钱。祭拜完了以后,我们都争先恐后的抢吃汤圆,因为吃老祖宗吃的东西不会生病。

其实这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春节习俗,可是它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祭拜,是对长辈的尊重,我们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长辈的思念,体现了一个孝字。

不管是什么样的春节习俗,都应该很好的传承下去,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