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早春二月的作文500字左右(春满人间作文500字)

早春二月的作文500字左右(春满人间作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3-03-26 19:09:44
早春二月的作文500字左右(春满人间作文500字)

早春二月的作文500字左右【一】

天津,这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要说天津啊,这里有好多东西都让人非常感兴趣,比如说一些工艺品、小吃……但,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天津的民俗了,尤其是“二月二”。

我家过“二月二”的时候,早上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了理发店剪头发。我有些不解,为什么我前两天刚刚剪完头发,今天还要剪?于是,我便问了问妈妈这其中的缘由,妈妈告诉我,今天是“二月二”,人们都说“龙抬头”,剪头发呢又叫剪龙须,为自己的来年图一个吉利。我恍然大悟。

到了晚上的时候,我发现了饭桌上多了一道菜:煎焖子。经过我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了年年的“二月二”,饭桌上都会有这么一道菜,我问了问姥爷,为什么“二月二”这天要吃焖子呀?姥爷告诉我,这个煎焖子呀,又叫做煎龙鳞。这个焖子是用团粉熬成的,里面还可以加绿豆粉。这种焖子熬好后非常漂亮,颜色洁白;之后,要把这个焖子捞上来,晾晒,晾干了之后,这个焖子是灰色的。等到这个焖子晒好之后,再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到油锅里面煎,见到两面金黄时,就可以出锅了。我点了点头,夹起一块尝了尝,味道不错!

在饭桌上,还会出现这一样食品,炸糕。这个炸糕味道也很好,同样,也不是今年第一年上桌了。姥姥告诉我,这个炸糕,人们管它叫做炸龙胆,吃这些东西,都为图个吉利!我点了点头,收获了好多知识!

看!这就是天津的习俗,我家的“二月二”,是不是很让人感兴趣呢?

早春二月的作文500字左右【二】

农历的“二月二”,城里人不当一回事,在乡村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龙抬头”。庄稼人希冀风调雨顺,五谷满仓,自古就有崇龙祈雨的习俗,这天,他们的喜兴劲不次于元宵节。如今回味儿时的“二月二”,往事历历在目,趣事多多。

二月二的前几天,母亲就忙碌起来。她先把挂在厢房木橛上的猪头、猪蹄取下来,拎到外屋化冻,然后就学邻居穿龙尾。撅来一把秫秸梢,一节骨一节骨地剪成半寸长,再找出许多彩色、花色的碎布块剪成铜钱大的圆片,用红线把圆布片穿起来,再穿一节秫秸棒,隔一个秫秸棒穿两片不同颜色的园布片,穿了一尺多长后,下边再缝上几条彩色的尾巴。穿完,捡根最长的龙尾挂在窗户钩上。

猪头化了冻,母亲把烙铁放在炉火里烧,烧红了,一点一点地烙猪头上的毛。随着“嗞啦,嗞啦”声音,一股股烧猪毛气味弥漫全屋。烙猪头是个麻烦活,有些猪毛总是烙不净,母亲就烫了半壶白酒,倒在碗里用火柴点燃,把猪头、猪蹄没烙净的猪毛,放在蓝蓝的酒火上燎。猪头燎净后,把猪嘴岔子两边的肉割断,才费劲巴力地把猪头上、下颌分开,母亲再用碱水一遍遍地清洗猪头、猪蹄上的污垢,洗干净了,泡在一个大瓦盆里。

二月二那天,农户有起早去井边挑水的习俗,叫“引龙田”。母亲挑水,我跟去帮着摇辘轳。挑水的人多,就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打水。我看到从魏大爷家门口到井边,有一条用灶火灰划的连线,再看他家院里,扫得挺干净,还用灶灰划了个大圆圈。丁队长笑着说,老魏头的“粮囤”划得不小,今年少得不了粮食!这时,我才知道,农家院里用灶灰划的圈圈原来是“粮仓”。

吃完早饭,伙伴们来找我玩耍。母亲说,你们先去河边玩,顺便收回些沙子,等会咱们炒棒花。我们拿上簸箕,到河边去收沙子。心里惦记着吃玉米花,很快就把沙子抬回家。母亲用筛子把大沙子和杂物筛出去,把细沙放在大锅里炒热,再把玉米粒放进热沙子里炒,不一会,随着“叭叭”的响声,雪白的玉米花从锅里蹦了出来,玉米粒都炒熟了,母亲用铁皮笊篱把玉米花捞在簸箕里。我往兜里装了一把玉米花刚要走,父亲领来了剃头师傅,我小时候就讨厌剃头,母亲说,今天剃头是剃龙头,一年都有好运气。我只得坐下,听任摆布。剃完头,兜里装满玉米花就往外面跑,母亲一把拽住我说,戴上龙尾再去玩,戴龙尾能辟邪消灾保平安。那时二月二禁忌动针线,母亲就用别针把龙尾别在我后背。我觉得小子家戴这个花里胡哨的玩意不好看,没走多远,就叫伙伴们给我摘下来装进兜里。

我们几个跑到小东梁去看放风筝。放风筝的有两、三个,丁五哥做的风筝最好。风筝有龙形的,还有鹰形的,尾巴上都拴着五颜六色龙尾,在空中荡来荡去,很好玩!偶尔风筝落到地上,孩子们都争前恐后地往那跑,先跑到的孩子拿起风筝,顶着风双手举过头顶,五哥喊声“撒手”,他牵着线绳跑一会,那风筝又渐渐升起来。乡村吃两顿饭,到了下午两、三点钟,五哥说“该回家啃猪蹄啦”,便收起风筝,我们才各自回家。到家迈进门槛,那猪头肉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又有一种过年的感觉。母亲把猪头肉切成一片片,码在盘子里,还有一盘切成块的猪蹄,蒜泥也已捣好。父亲下班了,一家人围着炕桌,吃着煎豆包,就着猪头肉,大快朵颐,唇齿留香,其乐融融。

夜幕降临后,此起彼伏响起了鞭炮声,许多人家又挂上灯笼。灯笼照耀着院子里鲜红的对联,浓浓的年味依然在村中荡漾。

早春二月的作文500字左右【三】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在我们的家乡,二月二的早晨,要吃面条,那是龙须面。庆祝龙起蛰。到了冬天,我们的祖先认为龙下蛰了,也就是冬眠。这与二十四节气的惊蛰相似。二月二前后,也是惊蛰。天气回暖,雨水多了起来。

为了龙抬头,二月二的早晨,是不能动刀的,头一天的晚上,把面条擀好,切好。把吃面条的卤子用的肉,菜,葱姜调料切好,到了二月二的早晨,就不用动刀了,以免用刀伤了龙头。

在我们的家乡,二月二的早晨,还有打囤子的习惯。囤子就是过去盛粮食的粮囤。在过去是用树枝的枝条变成,直径1.5米左右,不到一米高,里面用泥巴糊好,用它装粮食。

二月二的早晨,天刚蒙蒙亮,人们在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从自己家里的锅灶里扒出做饭时烧庄稼秸秆的灰,在院子里做成粮囤的图案,就是打囤子。一般人家打好几个囤子,在院子的大门口,胡同里也有打囤子的。打完了囤子,在囤子的中央放上几把粮食,预祝今年的好收成。

现在的农家,早已看不到盛粮食的囤子了,那些用树枝枝头变成的囤子,在上世纪70年代烧火做饭用了,因为占地方太多,不防鼠又不防潮,人们用水泥做成缸,水泥做成的缸虽然防鼠,不能防潮,在后来,人们用上了博山缸,是淄博烧制的,防鼠防潮。今天,用的也很少了,农户基本不储存粮食了,收了粮食以后,留足一年的口粮,剩下的卖给了粮食贩子,然后进入了国家粮食储备库。

粮囤虽然退出来历史舞台,但是,每逢二月二打囤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早晨,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庆祝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到了,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打起了囤子,今年,一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