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作文(传承红色基因作文700字左右)

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作文(传承红色基因作文7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3-05-21 20:26:30
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作文(传承红色基因作文700字左右)

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作文【一】

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嘲笑与质疑

——陈欧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行者,总那么一个规律——忍得住寂寞,才享受得了繁华;或许当你历尽所有的困苦,遭受所有的白眼,吃掉所有的委屈,吞下所有的无奈;才会发现,你所做的一切,都那么的值得

是远方,是梦想,是年轻的召唤,是青春的歌谣在传唱

是虔诚,是未来,是不羁的奔跑,是灵魂的生命在燃烧未来不是梦,是一场年轻的战役,以青春,以梦想,以信仰去拼搏

我有梦想,远到远方。曾经自豪地说出那些藏在心底的话语,渴望换来一些鼓励,可现实给我的只有不屑的眼神。“就他,行么?”“这是我听过最好听的笑话了”小草的崛起必然会受到泥土的压迫,梦想的'远行自然会受到嘲笑。但能成长的草一定经历了压迫,实现梦想的人一定忍过了那段最难受的日子拿破仑受过嘲笑,矮小的个子,以及当他说想带领法国的雄兵,席卷整个欧洲,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帝国时得到的不屑,以及被认为是空想而已。可后来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五破反法联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没有谁可以否认,他是成功的。回到当初,在别人的质疑与嘲笑声中,他没有愤怒,而是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和那个大大的,散发着太阳般光辉的梦想

所以没有谁可以否认我们的未来,它不是梦,而是梦想,是赞歌。是向往。

还记得看过的那部文艺电影《转山》,主角为了实现哥哥的梦想,从昆明出发,骑着自行车,要翻过八座海拔均超过4000米的雪山,路上还有不知道的危险等着,靠着一张地图和一个背包,就这么上路。在骑一段连续29公里的下坡时,亲眼看见半路遇见的骑友摔下悬崖。我想,他一定想过退缩,回头,崩溃;然而人生是一场回不了头的旅行,最终他骑着快散架的自行车冲下米拉雪山,在阳光里的拉萨享受着,那时,他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实现梦想本来就是快乐并痛苦的过程,但成功那一刻一定是快乐,寂寞过后,繁华上演。

我有梦想,远到远方。“也许我没有天份,但我有梦的天真”“也许我手比脚笨,但我愿不断探寻”你可以不屑,但我不会妥协。在生命的河流里,逆流而上,直到,繁华笼罩,所有的嘈杂,安静……

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作文【二】

是父亲,鼓励我茁壮成长;是父亲,帮助我度过难关;是父亲,引领我不断进步;是父亲,让我爱的温暖。在我心中,父爱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自然显露出来的。

那是一个寒冬腊月的傍晚。父亲跟往常一样骑车接我回家。大风狂哮着迎面吹来,路边的行人都缩紧了脖子,空旷的马路上只有父亲弯着腰,带着我,艰难地踩着自行车。尽管爸爸像一堵墙似地挡在前面,我在后座上还是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

不一会儿,雪从阴云密布的天幕中疾驰而下。“太冷了,咱先找个地方暖和一下吧!”我用发颤的声音说。父亲急忙停下车,摸了摸我的手,又看了看天。“这雪一时半会儿恐怕停不下来,咱们再坚持一下好不好?很快就到家了。”说着,父亲脱下外套披在我的身上,又骑上了车。在父亲温暖的大外套下,我终于觉得身上有了暖和气儿。但我忽然想到,爸爸帮我挡风,还穿这么少……。于是我在风中大声问:“爸,您也冷吧,外套还是给您吧?”“儿子,老爸骑车热着呢!”父亲在风中大声地回答我。

雪越下越大,风越来越猛。车轮开始打滑,我们在风雪中显得寸步难行。我站起来,搂住父亲的脖子,手碰上了他的耳朵,啊,可真凉呀!可是,当我顺着父亲的脖子往下摸,竟然湿漉漉的。原来,父亲已累得满身大汗。路灯下,父亲额头上那晶莹的露珠,不知是雪水还是汗水。

时间好像凝固了,感觉过了几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家门口。

打开门,回到温暖明亮的家。这时,我突然被父亲的脸吓了一跳。那是一张跟平常很不一样的面孔:嘴唇乌青,耳朵通红,鼻尖发亮,脸上多了好些皱纹。我第一次发现,父亲已苍老了许多;我第一次注意到,父亲的头顶已被一圈白发包围了起来;我也第一次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根本顾不上自己。我的心在微微颤动,鼻子一阵发酸,眼泪只想往眼睛里涌。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也是父亲教我的。我默默走过去,紧紧地扑在父亲的怀里,父亲则亲热地拍了拍我的背。

父爱就是这么微小而无言,却温暖而伟大的。从此以后,只要回想起那个风雪交加的傍晚,我的心中总是涌起一股春天的暖流。

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作文【三】

眼间离开工作岗位一月有余,原来工作的时候,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思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使自己脱颖而出,没有闲工夫阅读和思考与财务无关的书籍和知识。真的很难想像我是如何在三天的时间里阅读完这本54万字的《基因传》,也许正是因为过往的专注与偏执,反而是禁锢了思维,没有看到世界的五彩斑斓和神秘莫测。

《基因传》买回来数月一直尘封在小书柜里,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有人推荐,因此附庸风雅罢了。买回来后被厚厚的大块头吓到,于是迅速插到小书柜里视而不见,直到12月回家休养身体后,因无聊至极而随手抽出来准备胡乱翻阅一下。读完封面内侧的作者简介,顿时被惊到,原来一直秉持术业专攻的理念,被作者的经历颠覆,真没想到,人生的跨度竟然还可以这么的宽泛。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印度裔的美国医生、肿瘤专家,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并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同时他还是一位知名科普作家,他于2010年出版的《众病之王:癌症传》竟然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我很难想像这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领域是如何在一个人身上被触及的,于是我带着好奇心开始阅读本书,想看看科学工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语言来给普罗大众科普基因知识的。

本书从回忆作者的家族史开始,以家族病史为引言,以遗传学的研究与发展为主线,向我们揭示了神秘的基因是如何主宰人的一生,科学家们又是如何与基因缺陷抗争从而期望使人类不断优化,实现完全控制人类自身发展目标的。读后感·作者分别介绍了家族中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堂哥,患有躁郁症的三叔,以及精神失常的四叔,因为这些家族病史的出现,作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这种遗传病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对自身以及家庭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我们的身体和性格真的是受基因控制的吗?基因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身体,控制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的生老病的呢?这些肉眼看不到摸不着的小玩意多么的神奇,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去探个究竟,去了解我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我,是什么在控制着我,主导我人身的发展?我将研究基因的发展进程拟成了一张图表,探索基因研究的历史线索。

这本书带我领略了科学的神奇之处,也让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我是怎么来的,我怎么会变成现在我这个样子的。由此开启认知自我的奇妙旅程,同时憧憬人类将不断进化的美好未来。

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作文【四】

今天,我们全体人员观看了一部振奋人心,令人动容历史题材电影《八佰》。

我们生活在如此繁华昌盛今天,是多少革命人士不惧危险,不怕牺牲为我们后辈打下江山。在观看电影中,给我带来震撼感想不是一点点,在电影中虽然刻画每个人性格不同,但是都是有有肉,铁骨铮铮硬汉形象,为了保卫祖国最后一道防线,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电影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有许多情节让人泪目。

在观影中,让我印象最深是河对岸爱国民众不畏惧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游过河对岸将国旗带到四行仓库,交到壮士们手中,在危险面前,在正义面前,团长选择升旗,他希望这样选择能够燃气中华人民斗志激情,也让中国人民燃气希望,不要隔江犹唱后庭花。为了鲜红旗帜能在四行仓库平台上升旗,战士们奋力抵抗,以肉之躯,前仆后继。守住了战士们用生命献凝固而成国旗,让它屹立不倒。战士们用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会倒下,中国不会亡。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之际,我们会前仆后继去战斗,维护国家民族尊严屹立不倒。

河对岸有爱国人士,也有麻木不仁一群人,随着镜头在浴奋战坐以待毙间来回切换,让我感觉到民族悲剧,八佰壮士是个孤独存在,即使绝望亡感,无力感,却丝毫为动摇战士们爱国之心,他们愿意舍生取义,唤醒对岸掩耳盗铃式自欺欺人。

当然,整部电影下来,那些用生命用肉来守护国家战士们,是真正英雄,是名族之魂。明知仓库是坟墓,甘愿舍命守护,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拼命也要遵守军令。

致敬那些舍生取义民族英雄,八佰壮士誓不退性中国人宁不屈民族气节,这些都应该被平年代我们铭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们应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作文【五】

读《基因传》前我对基因的认知少之又少,虽然会常常惊叹于生活中某些家庭成员外貌、性格、行为的高度一致性,但是从来没有深究其原因,也没有意识到科幻片出现的基因变异怪物离我们并不遥远。悉达多·穆克吉在这本书里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也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基因理论发展背后科学家们的斗争、合作与艰辛。

基因理论的起源

在基因理论萌芽前,欧洲一直信奉神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就连当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达尔文也不敢公开质疑物种的起源。但是达尔文在非洲考察收集动植物样本后,发现物种的多样性,同一品种的鸟类为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逐渐进化成外表差异显著的物种。进化论的提出反应了当时人类已经开始思考“who am I ?”。

与达尔文同时期的孟德尔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与名望,每次参加高校教师职级考试都以失败结束,可以说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典范了。然而,就是这个职业生涯被命运捉弄的神教工作者揭示了伟大的遗传定律。孟德尔通过培育各种特征的豌豆,几十年如一日,记录不同性状的豌豆杂交后的特征,有些性状是显性遗传,有些则是隐性遗传,孟德尔归纳总结得出:存在某种不可分割的最小因子决定着生物所有遗传特性,这个最小因子就是基因。

基因理论的发展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像打开了生物学大门的钥匙,一大批科学家开始涌入生物学领域,生物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格里菲斯通过肺炎细菌转化实验证明里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中心法则,桑格发明了DNA的测序方法,一些科学家通过遗传疾病定位到突变基因。

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一定也会存在坏的一面。基因理论曾被一些极端分子扭曲利用,对一些无辜者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美国在20世纪曾大肆鼓吹“优生学”,无知的政府、学者认为优秀的父母必定能够生出优秀的孩子,而那些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精神状况不好的父母所生的小孩智商一定不高,并且以后小孩的精神状态也会跟他的父母一样,他们信奉遗传学中的“马太效应”。美国有些洲竟然将“优生学”编入法律法规,对某些妇女及其子女进行了绝育手术,残忍的剥夺了他们的生育权。德国的纳粹分子也是极端基因论的产物,他们试图通过种族灭绝的'方式避免自己的“高贵”统被“污染”。基因的发现带来了生物学的革命,而革命总是伴随着雨腥风。

基因理论的未来

人类认识到基因在遗传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很多家族遗传疾病是由于染色体中的基因发生突变引发的,部分遗传领域学家已经可以定位到某些遗传疾病的致病基因,理想的情况下只需将致病基因切除掉,替换成健康正常的基因就能治愈困扰了几代人的家族遗传疾病。然后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将违背伦理,如果人类可以自由修改自己的遗传基因,几十万年的进化可能只需在一天内完成,美好远景的外衣下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基因技术将带来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虽然基因技术现在仍然面临着很多争议,但是我相信先进的技术总是在不断摸索、犯错、修正中螺旋式前进的,科学家们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基因的奥秘,我们人类也将能够更好的掌握自己的命运!

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作文【六】

每当听到“孝心”这个词的时候,我就觉得很温暖。因为她,一个很不平凡的人,她身上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她真诚的孝心,深深地打动了我。

她,就是我以前老家的邻居——刘红姐姐。她家是村里的特困户,吃饭都成问题。于是,她不得不辍学到外地打工。有一次,她爸爸得了一场大病,经医院医生检查,确定是脑瘤,还好是良性的,医生建议他尽快做手术。可是那昂贵的手术费仅靠刘红姐姐的那份微薄的工资,怎么够呢?于是她一天做8 份工,是普通人工作量的2 倍!她坚定地说:“为了我爸爸,叫我去我都愿意!”她从早忙到晚,拼拼活地干,一心只为了要凑齐她爸爸的手术费!终于,老天不负苦心人,做完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爸爸的病终于好了。我看见她的时候就问她:“ 刘红姐姐,你为什么要这么拼拼活地为你爸爸攒手术费呢?”她平静而又坚定地说:“父母让我们来到这世上,就已经给予了我们最好的礼物了。现在,应该轮到我们去孝敬他们了。他们老了,我们就要像他们以前对待我们一样爱护他们,这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职责,这就是我们给予父母最好的礼物。”听了她这番话,我感到心里酸酸的,惭愧不已。

是啊!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奔波操劳,任劳任怨,我们知道吗?我们做儿女的又该怎样回报他们呢?

夜深了,我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刘红姐姐那瘦黄的脸庞、那操劳的身影、那份永不泯灭的孝心,就像一片落叶,落在我的心里。因为她,我才知道了孝心的伟大,因为她,我才懂得了怎样孝敬父母。我要向刘红姐姐那样,做个有孝心的人。

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作文【七】

三毛有言:“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近日,张桂梅校长因为在采访中痛斥这种依附他人,丧失自我的行为的言论,竟惨遭唾骂,着实令人心寒。

诚然,这些人所说的,教育是让人能够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不应对他人努力而得来的选择评头论足,但,这样的'选择真的是自由的吗?这样的自由真的能给女学生以其所期待的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她终将成为另一个刘阿斗,自由地选择了享受当下的生活,却看不见远方接踵而至的可怖后果。失去了孤立的自由,我更愿意称它为获得了自由的奴性。是对自我的抛弃。

在这样一所宣扬“我生来就是豪杰藐视一切卑微的草芥”的自信而独立的学校中学习的女孩子,竟在见识了更广大的天地后,选择了偏安一隅,在柴米油盐中蹉跎一生,不怪张桂梅会恨,她恨其辜负了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也忧其未来的归处。而恨得是背后究其原因是社会偏见的根深蒂固,一位全职太太在社会上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的,“牺牲和奉献固然让人感动,而惟有体面才会真正被尊重而长久。”阶级固化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选择了做一个全职太太的她,是选择了做一个家庭的船锚,你看不见她时,她就正在为这个家的稳固默默奉献,这固然令人动容。但我却觉得,为何不能做一个舵,为家指明前行的方向,而不仅仅是滞留不前,被家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给困在水底樊笼中暗无天日,负了自己,亦负了校长的期待,学校的教育。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人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试问,当某一天她终于被生活的琐碎给拖离了社会的快车道,而她所依靠的人又不在身边时,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的权利的她,又将如何自处?这真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吗?生活范围的变窄,将导致眼界的变窄,而终将造成人生可能性的缩水,最终成为一个呆板守成的妇女,失去家庭话语权,唯唯诺诺,浑浑噩噩过一生。

但若你在己看遍世界繁华后仍选择做一位全职太太也不是坚决不行,但请不要停止前进的步伐,不轻践自己,不被他人裹挟,永远独立,不论是财富,抑或是精神,不过仰人鼻息看人脸色的生活。

宁做一棵乔木,骄傲且独立,不做一株菟丝子,怯懦而软弱。

传承红色基因不负韶华作文【八】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稍微改善了一下笔记方法,就是阅读四十到五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回翻kindle书签并做关键事件与词语的摘录。(其实是因为边读边记磕磕巴巴不太爽

上一次阅读到孟德尔,而短短数十年间“基因已从植物学实验中的抽象概念演变为操纵社会发展的强大工具。”美国有些州甚至立法进行绝育手术,将无辜的女性统一收容,“只要行为、意愿选择或者外表超过人们接受的准则,那么他们就会被划入这个可怕的怪圈。”美洲的种族净化甚嚣尘上,1936年欧洲的遗传清洗活动也不甘示弱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这中间的一些文学作品,比如《时间机器》,描述了近亲繁殖并且选育后留下的孱弱未来人类种群,《人猿泰山》则坚信虽然生长环境与教育缺失,高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基因仍然会带来聪慧与美好品质。忍不住想起苏联时期著名反乌托邦作品《我们》中的“母亲标准”和“父亲标准”,虽然原著意在讽刺过度标准化的社会,但是在基因选育方面异曲同工。(不知道现在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和这些历史有多少关系?)

在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带来基因连锁、基因互换、显性遗传图谱等概念后,遗传学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多基因遗传的研究也补足了孟德尔理论在人类遗传性状呈平滑的钟形分布方面无法解释的不足。

作为一个阅读量很少并且不怎么读历史的人,万万没想到看一本基因历史书还能看得心潮澎湃,基因发展的抽丝剥茧真如同一本推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