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我家乡的文化传承作文(关于家乡的文化作文)

我家乡的文化传承作文(关于家乡的文化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13 18:56:58
我家乡的文化传承作文(关于家乡的文化作文)

我家乡的文化传承作文【一】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空气格外清新。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和伙伴们一起去海边。故乡的大海,它虽然没有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没有东岳泰山的雄伟,没有西岳华山的险峻,但是,它却有着迷人而宽广的胸怀,这里有我童年的回忆和浓浓的故乡情。

我们大概8点出发。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海边,还没等我们下车,大海那隆隆的声音仿佛就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迫不及待地奔向前去,突然眼前一亮,只见远远的地方,那碧蓝碧蓝的海水与早晨蔚蓝的天空浑然一色,就像是一匹在微风中抖动的锦缎,蓝得晶莹、蓝得活泼;近处,欢笑着的大海喷吐着白沫,有时敲打着松软的沙滩,有时轻吻着海滩,就像调皮的孩子在大海母亲的怀抱中撒娇。海水在阳光下显得更加迷人,仿佛是在人们面前显露它绚丽多彩的身姿,那一闪一闪的银光不正向你倾诉它不平凡的故事吗?太美,我情不自禁地喊着,奔跑着……

我来到水边,急忙蹲下去用双手拨起水来。这水可真凉啊!脚踩在沙滩上,浪花拍打沙滩,沙子就从脚底下流动,感觉痒痒的很舒服。这时,猛一抬头,我看见礁石旁边有许多船儿,船身涂着五颜六色的油漆。看着这些船儿,我真想坐上船到海上荡漾。这时,我的小伙伴燕君急忙嚷嚷:“快来看呀,这里有一条小船。”我暗自高兴,老天真是知道我的心思,一切事情都能让我如愿以偿。我们都兴奋地上船,船儿荡漾起浪花,一层又一层的浪花向船儿打来,船儿就一上一下的,摇得我头重脚轻、腰酸背痛,我才知道原来出海捕鱼的人们是那样的辛苦。

家乡的大海很平凡,但每一道风景都是那样美丽多姿,令我向往。

我家乡的文化传承作文【二】

我的家乡在永定县下洋镇,今年寒假,我就和妈妈一起回到那儿。

一天,舅舅开车带我们去看初溪土楼群,经过一阵艰难的颠簸之后,远远望见一座村庄,一座又一座的土楼,好像一只只飘浮的飞碟,接连映入眼帘。这时,一车的人都兴奋地叫了起来,我知道“初溪”到了。一下车,就见到一排别致的十二生肖石像,生肖动物身着明代服饰,都象人的模样,有的看书、有的作揖,妙趣横生。据说,这些石雕历史已有500年。

隔着流淌的小溪,有一个气势磅礴的土楼村庄。5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高低错落、条理井然地散布在山谷中,一条河卵石小道联接着每座土楼,背后是青山密林,山坡上层层叠起的梯田,那碧绿的禾苗与茶树好像为土楼群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风,一字排开的三座圆楼在两端的两座方楼的簇拥下,一起欢迎人们的到来。

我感觉到我的一双眼睛不够用了,好象来到了世外桃源,又象在童话世界中。

我们先来到“集庆楼”,我发现楼里有许多楼梯,数了数,一共有72个楼梯,每个楼梯的样子也都不一样。导游说:“这楼建于明朝年间,是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最久远,结构最特殊的圆楼。土墙厚达近2米,楼内有水井,浴室、厕所、磨房、猪舍等设施。该楼的房间,楼梯、隔墙全部用杉木材料构建,相邻处均不用一枚铁钉,全靠榫头衔接。一般圆楼最多只设置4处公共楼梯,唯独集庆楼按底层每户人家各自安装楼梯,72道楼梯把整座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人气最旺的时候楼里曾居住了六七百人。初溪土楼群有5个最:最集中、最美丽、最古老、最完整、最知名。初溪土楼群也是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出“集庆楼”,我们又去了几个圆楼和方楼,我发现这些楼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庆”字,如:如集庆楼、绳庆楼、余庆楼、善庆楼等等。

“圆圆的土楼,圆圆的家,圆圆的山村,圆圆的画……”如果你来到这里,一定会听到这首歌,看见这幅画。

我家乡的文化传承作文【三】

家乡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小镇,这儿最为出色的风景就是大海。大海不但风景优美,还是各种美味海鲜的产地。小镇上勤劳的人们都靠大海生活,大海成小镇之腹。

早晨,太阳挂在山顶,当曙光洒向大地时,海面上风平浪静。此时的大海如同一位温柔的母亲,身穿一件深蓝的长裙,一阵阵浪花就是美丽的蕾丝裙边。几个小孩提着竹篮,嘻嘻哈哈来到沙滩拾贝壳。金色的沙滩上,各种各样的贝壳在阳光的映照下更加灿烂夺目,孩子们拾也拾不完!淘气的浪花送来活蹦乱跳的小虾,还在孩子们的脚丫挠痒痒,逗得他们笑哈哈。

就在傍晚,几簇红光从云缝隙里迸出来,太阳已跑到半山腰,只留下天空中一片片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云层映照在平静的海面,波光粼粼,那快乐的金色在海面上尽情地舞蹈。海面上一闪一闪的,好像无数颗钻石映现的光辉。此时,大海的宁静让人无法拒绝。赤着脚丫走在软软的细沙上,阵阵清爽的海风拂过,使人心旷神怡,无比惬意。海面上又轻轻漾起一层层浪花,几只捉迷藏的海鸥飞得忽高忽低,在半空中任意的滑翔,这儿简直就是它们的乐园。一阵阵欢快的吆喝声和笑声萦绕耳畔,一支轻快的歌儿打破大海独有的恬静。只见远处,一艘艘渔船从远方驶来,船上载满丰富的水产品。渔夫们虽然满头大汗,但脸上那丰收的笑容却怎么也抹不去。渔船满载着丰收的欢乐向家的方向驶去。

太阳已经落山,黑夜和静寂笼罩着整个小镇,大海又沉沉的入睡。

我家乡的文化传承作文【四】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具有世界影响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被视为东方文化的象征。朱熹寓居建阳、武夷山之史事,尽人皆知,殊不知朱熹之所以与闽北结下不解之缘,盖源于其父朱松来尉政和,群山迤逦千年不老的闽北古城政和,是朱氏家族入闽的第一站。现在大家都这样说,朱熹孕于政和,经过历史考证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说政和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更为准确,更能说明政和于朱子文化的关系。目前我们政和遗存的了两座对于研究朱子文化来说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那就是朱熹祖父朱森墓和朱熹祖母程氏夫人墓,朱森墓在铁山护国寺边,程氏夫人墓在星溪富美村。

朱熹一生70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闽北度过,我把朱熹与闽北的关系概括为五句话20个字:朱子孕于政和、生于尤溪、长于建殴、学于武夷、老于建阳。

孕于政和:宣和五年(1123年,在政和任县尉五年届满的朱松调任尤溪县尉,监泉州石井镇税。建炎三年(1129年12月,刚要调建州(今建瓯工作的朱松听到金兵自江西突入福建邵武的消息,放弃所摄之职,携带在尤溪的家眷回到政和,寓居铁山护国寺。此时兵荒马乱,烽烟四起,政和也不安全,建炎四年(1130年8月,朱松仓皇买舟携眷避到自己任职的尤溪,时刻都作着避入深山的准备。 离开政和月余后的.9月15日,朱松的第三子沋郎——未来的理学宗师朱熹降生。

朱熹生于尤溪郑氏草堂,7岁以前随父母在政和尤溪一带生活,朱熹7岁下半年,随父亲从尤溪迁往建州(现建瓯暂居,绍兴十年也就是1140年朱熹11岁时,时任朝廷四品承议郎的父亲朱松,因反对卖国求和,遭秦桧党羽的排挤,被贬,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未赴任,朱松忿然辞官南归,举家正式来到建瓯,居住在建瓯城南的环溪精舍,从此在家专心教育子女。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的春天,正当朱熹勤学苦读之时,年仅四46岁的朱松郁闷成疾去世。

朱松病逝后,朱熹遵从父亲遗命,14岁的朱熹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依附朱松生前挚友刘子羽,子羽视朱熹如已子。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翬均授朱熹以学,五年后,年仅十九岁的朱熹即登进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朝廷授朱熹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后历事南宋高宗、孝宗、宁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军、知漳州、潭州。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在朝当官时间很短。

朱熹在武夷山呆的时间最长,14岁到武夷山至64岁迁居建阳,除去外地为官的七年,其他时间都在武夷山,前后达五十年。64岁迁居建阳考亭,1200年4月23日(南宋庆元六年三月初九日,朱熹在家里忧愤而,享年七十一岁。

我家乡的文化传承作文【五】

走进院门,就看到一个大腹便便的唐老鸭,看上去就像守门神把守在那里儿。仔细一瞧,哈!哦,原来是一个大气球!

一走进果园就能看到果实,在果实是几月撒种,几月结果呢?如果是你一定会问和我一样的问题,走让我们去问问所长。在所长那我知道了。在灿烂的3、4月的时候,有红艳艳桃花,有白银银梨花。到芬芳的5、6月的时候,本是红艳艳的桃花,现在也是又大又红的'桃子,本是白银银的梨花,现在变成又黄又大的梨子,哦!还有黄灿灿的杏子。在满人心窝的3、4月的时候播下小小的西瓜种,到炎热7、8月的时候就能吃到红、黑相间的“绿胖子”。在美好的3、4月本是白花花的人参花,到金黄的9、10月就能吃到脆脆的人参果。在美好的3、4月种下一棵棵桔子树,到那寒气逼人的11、12月就能吃到让人当做“取暖炉”的 桔子 ,在人们的嘴中“ 颠簸 ”着。

我喜欢冬天,是因为我喜欢后山。落光了叶子的苹果树和梨子树上挂满了毛 茸的银条,葡萄架上和桔子树上缀满了蓬松的银球。一丛十分矮的树就像戴上厚重的白帽子,远望去,就像笨重的北极熊。

好一派迷人的风光呀!我爱家乡,也爱果园。

我家乡的文化传承作文【六】

五千年以来,中国人最为骄傲就是在这悠远的历史河中涌现出许多具有中华美德的人,所以中华美德就是每个中国人精神的支柱。

“朱子理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山历来高度重视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南平市副市长朱仁秀表示,此次开展朱子祭祀典礼,不仅是对先贤的景仰和纪念,更是对朱子理学思想的继承与弘扬。2015年8月,朱子祭祀典礼被列为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6年6月,南平朱子故里被列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今年以来,来自韩国、日本以及“朱子之路”沿线城市的近千人来到武夷山开展游学活动,朱子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

我觉得不论是多么平凡的一个人,只要心中存着信念,都会有一个“活雷锋”。电视中的公益广告不过一个画面,有辆车子行驶了一会儿,来了一个老奶奶,其它人都是坐着的,只有老奶奶一个人站着,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让位。总于有人提出让座了,可他也不愿意,只是推推搡搡地让别人让座,大家都不愿意,这样维持了很久,始终没有一个人让座。不就是让个坐吗?有多难,说明这些人的心理十分肮脏,十分灰暗。老奶奶快坚持不住车子的颠簸了,这时突然有一个人站起来扶着老奶奶坐下了。这真让人眼睛一亮,其实让座并不难,主要在于你有不有一颗中华美德的心。

传承中华美德时我们每个人中国公民该做的,争取人人都做“活雷锋”,不要让生命里有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家乡的文化传承作文【七】

我的家乡在西湾,我从小就爱看家乡的大海。

记得小时候每次来到海边,总会看到大海上冷冷清清的,只有几条破破烂烂的小木舟静静地停泊着,耳边传来海浪拍击岩石发出的声音,好像在说:“我真寂寞!”这时我会好奇地问爸爸:“将来大海还会像现在这样孤零零的吗?”爸爸不假思索地回答:“会变的,一定会变的!”

因为爸爸工作调动的原因,我跟着去城镇,已经好几年没有回过家乡。有一次,我和同村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回到家乡。一下车,我便惊喜地发现一条宽阔的公路横贯东西。路旁,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居民区一片连一片,商店一间接一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码头旁的停车场上,一辆辆汽车整装待发,随时运送乘客去远方。码头上,一艘艘货轮正忙碌着,搬运工人川流不息。岸边的渔船上,那筐里的鱼儿堆得高高的,在阳光照耀下,泛着银光。渔民们正哼唱着丰收之歌。看到他们那喜不自胜的神情,我便知道这次出海收获肯定很大。远处,一条条捕鱼船在辽阔的海面上来回穿梭。无数只海鸟在浪尖上翱翔,鸣叫着,似乎在招呼同伴一起欣赏这眼前的美景……

看到这一切,伙伴们情不自禁地连声赞叹:“啊,真美!真美!”我也自豪地说:“这只是开始,更美的还在后头呢!”“你们知道吗?”我指着远方兴致勃勃地说,“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深水码头,几万吨重的轮船将会在这里展现风采,一条条‘巨龙’将横卧江面,过江的隧道将在地下穿行,把四面八方连成一体。到那时,这里一定会成为一个万商云集的繁华都市,各地游客一定会蜂拥而至……”我们都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我坚信,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正确指引下,经过家乡人民的不懈努力,我的美梦一定成真。在不久的将来,我那繁华美丽的家乡——西湾一定会成为祖国南端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