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信阳家乡的习俗作文(家乡的习俗河南固始作文500字)

信阳家乡的习俗作文(家乡的习俗河南固始作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3-04-11 18:29:03
信阳家乡的习俗作文(家乡的习俗河南固始作文500字)

信阳家乡的习俗作文【一】

到信阳的时候已经下午四点了,我们只能先去南湾湖了,妈妈说南湾湖是信阳最有名的风景区了,我和爸爸妈妈上了船。哇,南湾湖很大,湖上有很多小岛,有猴岛、鸟岛、花莲岛、茶岛等等。我们先去了猴岛,猴岛上有许多小猴子,有的趴在树上睡大觉,有的正在吃游客给的`东西,还有的在追逐着玩。有一只猴子蹲在我的前面,吓得我不敢过去,等他走了之后我才走过去。

接下来我们去了鸟岛,鸟岛上有鹦鹉、孔雀、鸽子……我们去了鸟类演习场,许多鸟在这表演节目,首先是小鹦鹉做算术,演习场的工作人员让小朋友出乘法,有个小朋友说:“3*3=几?”小鹦鹉想了想,叼了一个9。好聪明的小鹦鹉呀。然后是让小鸽子来叼钱,财迷的小鸽子专挑大钱叼,我一手拿着十元钱,一手拿着一元钱,小鸽子看了一下,把我的十元钱叼走了,真是一个财迷的小鸽子。还有其他的鸟表演了好多好看的节目。

本来,我还想去茶岛和花莲岛,可是已经晚上七点了,我有点儿饿了,爸爸就请我吃鱼,鱼很鲜嫩,听说这儿的鱼是从南湾湖打来的,我吃了好多好多的鱼,好开心呀!吃完饭,爸爸带我溜达了一圈,晚上我们住在了地税宾馆,我睡在爸爸妈妈中间很幸福。

第二天,我们起早去了鸡公山,我们沿着盘山公路开车到了鸡公山顶,一圈一圈的绕上去,我的头都快绕晕了。鸡公山分两条线,我们先去了报晓峰,山顶是看起来象公鸡的石头,妈妈说是雄鸡报晓,在石头上刻着“天下第一鸡”,我在这儿照了很多相。

从报晓峰下来,我们又去了长生谷,长生谷是一条山谷,一路上有很多水,我玩了很长时间的水,下山的时候,我又玩了水球,水球不听我的话,我在里边摔了很多跟头,爸爸看了,肚子都笑疼了。下山之后,我们就开车回家了,信阳是一个产茶的地方,爸爸在路上买了很多信阳毛尖,我一路睡到了家,到家都晚上十点了,我很累但很开心。

信阳家乡的习俗作文【二】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一个历史或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真实的,也有的是虚假的。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逛庙会、赏花灯,每家每户都必须要贴春联,小孩、大人穿着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可热闹了。

春节这些特点是从一个传说中演绎而来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某一座山上住着一只怪兽,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怪兽下山来觅食,它找了很久,最终喜欢上了吃小孩。然而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一,人们便把这只怪兽叫做年。连续几年,都在这同一天,许多小孩被年吃掉,村民们开始害怕起来。到了晚上,大家做了一个同样的、奇怪的梦:一位老者说:“年怕红色、怕鞭炮声,大家只要有这些就不用再怕年了。”

正月初一到了,年下山来了,来到山脚还是没有进村庄,因为它看到村庄里到处都是红彤彤一片,心里害怕起来,还看见几个小孩在放鞭炮,它吓得慌,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村民们知道了这个喜讯,开心得不得了,于是就把赶走年的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

年,因为吓坏了,再也没有下过山,有人说它在山上饿了;有人说由于那一次的原因,它吓坏了,回到山中就吓到了……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他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我要了解咱家乡的习俗。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信阳家乡的习俗作文【三】

远处飘来阵阵清香,似草又似花,无声无息。雨中散着清新,恍若那片深绿,荡涤在我的心中。——题记

初春的时节已过去了,天空不再阳光明媚,慵懒的春光好似倦怠了许多,悄无声息地躲到灰蒙蒙的云层后,遮住了那绯红的面庞。

天灰沉沉的,雨如珠帘般撒向大地,细如牛毛,脆如银丝,滋润着万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点也不错。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艾草团子的清香弥漫在微润的空气中,凉凉的,甜甜的。

一年之中,最期待的节日,除了春节,就是清明了。这节虽说不免有些凄清,但总是“万物皆洁齐而清明”。只是凄凉而不乏期望。家乡过清明时,家中总少不了艾草团,除了扫墓,最独特的就属它了。

我的外婆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每逢清明,必做此团。我则乐在其中。因为艾草团也做起来也简单,只须将艾草洗净与糯米粉充分混合再揉成团,上锅蒸好即可。每到此时,家里便漫着淡淡的艾草清香,好不舒服!

揉好后的艾草团对我来说,即是橡皮泥,只是全都是绿色的罢了。我拿着它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外婆不说什么,只是笑着望我,偶尔给我讲过去的故事。黄昏的残阳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坐在一齐,女孩揉着艾团,傻傻地冲着老人笑,老人则一边不动地坐着,安静地看着女孩,身边散着淡淡的艾草香多么完美祥和的画面,女孩是我,老人是外婆,淡淡的艾草香弥漫在金黄的大地上,是多和谐的一幅意境画呀!

伴着蒙蒙的细雨,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放眼望去,只见艾草在雨中摇曳,随着微风,在朦胧间显出那一片深绿,透出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像艾草团,软软的,甜甜的,伴着我进入梦乡

清明总是有阴阴沉沉的湿雨,从清晨至黄昏,在弥漫的烟雨中,总有几个孤影,蹒跚独行,渲染出一片无尽的哀思。有谁想过在如此寂的时节,会有绿得发亮,青得刺眼的艾草,会有这样一丝期望。在静想灵魂世界时,有谁停下匆忙的脚步,驻足凝望那片深绿,轻轻地嗅一嗅着清香,感受艾草团的轻柔?

因为它,改变了这个时节。

或许这是最坏的时节,是抑郁的时节,是寂的时节,是黑暗的时节。但这也是最好的时节,是开朗的时节,是充满生机的时节,是光明的时节。家乡的艾草团,一向镂刻在我心。

远处飘来的幽香,是艾团的清香,是外婆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雨依旧不停地下着,艾香依旧弥漫着在微润的空气中,艾草依旧携着那片深绿驻足在世界中,就像家乡依旧在我心里一样。

外婆的艾草团,家乡的风俗。

信阳家乡的习俗作文【四】

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年清明,与以往不同,不再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而是天公做美,阳光灿烂;不再是点香、烧纸、燃鞭炮,而是文明的祭祀,绿色的祭祀。

今年的清明节,我跟爸爸、妈妈并没有像去年一样,带上纸钱、蜡烛、鞭炮等东西,只买了几束白色的鲜花和几棵小柏树。今天的天气格外好。到处春意盎然,小草绿油油的,许多不知名儿的小野花开得正旺。我们找到太公、太婆的墓,磕了三个头,我们怀着哀伤的心情把鲜花放在太公和太婆的墓前。看着去世的太公、太婆的墓碑,我和妈妈就有点伤感。我妈妈对太公、太婆说:“要保佑我们一家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保佑我家淇淇考个好成绩。”爸爸告诉我,太公是个慈祥的人,太婆是个心地特别善良的人。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太公和太婆:我已经长大了,念五年级了,太公、太婆,你们现在要是还活着,那有多好啊!

接着,我和爸爸动起手来,准备给太公、太婆墓前种上两棵小柏树。种完树,我环视四周,看见周围的人都在忙,有的在虔诚的跪拜,有的在插花,还有的在种树。

看着这个,我就想起了去年的清明节,爸爸说我已长大了,该参加家族的扫墓活动了,那可是我第一次参加扫墓活动,我有些兴奋,也有点紧张。整个过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坟墓前烧纸。记得那时侯,纸烧起来,黑色的烟不停地向上窜,风一吹,迷得我的眼睛都睁不开来,有的时候还把烧出来的灰吹的满天飞。烧完之后,在地上留下了那一滩所谓“冥币”的黑灰。其实烧纸很不文明,对环境是一大污染。烧纸的黑烟把蓝蓝的天都遮起来,天就变得阴沉沉的,我们人的心情也变得郁郁寡欢。再者说,难道烧纸那逝去的人就可以真的收到“钱币”吗?回家后,我把我的想法和爸爸一说,没想到他也赞同我的看法。回家后,爸妈和家族的叔叔伯伯们一合议,就做出了新的决定:以后清明采用文明祭祀,不烧纸,不燃鞭炮,改为锄草、插鲜花和种树。

现在,许多人都用黄色的花或白色的花代替烧纸,这是明智之选!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束鲜花祭故人嘛!扫完墓,我们准备回家。临走时,我掉转头,看见那束白花,在灰色的坟墓前是那样的明显,低着头好像在默哀呢。

在走出公墓的路上,我在众多坟墓前没有看见一点烧纸流下的痕迹,但明显,他们是来扫过墓的——因为墓前有一束鲜花。既表达了感恩之情,又体现了“低碳清明、绿色环保”的新风尚,这样的清明节,真好!

信阳家乡的习俗作文【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是王安石之作。每当读到它,我就会不由地想到春节。它可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各地的习俗也都不一样。今年我来到了我的家乡——浙江丽水港口村过年。

在瓯江边,座落着一个美丽宁静的小村庄。那里的水清澈见底,那里的山绿得发青,像一块块碧玉。对了,还有一座大桥耸立在大江之上。没错,这就是我的家乡——港口村!

腊月二十七,我和妹妹随着爸爸妈妈一起兴高采烈地回老家过年。一推门,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面而来。一看,啊,原来是爷爷奶奶,正在做我最爱的美食——冻米糖呢!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帮忙了!首先我们把糖浆倒入大锅中,等到糖浆变得粘稠时,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炸大米、炸花生、炸面条、熟芝麻等食材放进糖浆里,继续翻炒,等到一锅的东西都融为一体时,就把火关了,把翻炒好的食材一股脑儿倒进撒满了黑芝麻的模具里,然后用滚轮把糖浆滚平,再静等一些时间,等到糖浆变硬,你就可以去掉模具,最后,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切成你想要的形状。冻米糖制作起来很方便,而且非常美味。我和妹妹两只小馋猫一口气吃了四、五块,停都停不下来。“别吃了,要不,年夜饭该吃不下了!”爷爷笑着说。

吃完了冻米糖,已经快六点了。只见奶奶已经准备好了一大桌年夜饭,我们一大家子围在一起,个个喜笑颜开,一边干杯,一边互相祝贺新年快乐。

年夜饭过后,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年一度的春晚。春晚的节目依旧那么的丰富多彩,有搞笑的小品,有激动人心的歌曲,有优美的舞蹈,还有见证奇迹的魔术……各个节目都非常精彩,我们的眼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生怕漏掉了最精彩的地方。

“三、二、一,到!”随着春晚主持人一声呐喊,一声声鞭炮声也响了起来。我和妹妹跟着爸爸也该去放鞭炮了。这里不比杭州,放烟花是允许的。我们兴奋地放着各式各样的鞭炮,有会飞的火箭鞭炮,有会转的转盘鞭炮,还有惊天动地的“红地毯鞭炮”……但是最震撼我的还是“黄金万两”鞭炮了。一开始,它喷的火花又小又低,像一座“没力气”的火山,但是最后,它又“大发雷霆”,每一点火花突然爆发成了好几点,“劈劈啪啪”的声音好像再说:“哈哈,竟敢小看我!”五彩的烟花直冲夜空,带走了我们的烦恼,寄托着我们对20xx年无比的企盼,愿所有的人都健康、快乐、幸福……

朋友们,这就是我老家的春节习俗。那你们老家的春节习俗是什么呢?赶快告诉我吧!

信阳家乡的习俗作文【六】

我的家乡坐落在连州的一个小山村,一出门就会看见一座座郁郁葱葱的小山丘再配上那一把把风力发电的大风扇,有时候风扇还会发出嗡嗡的叫声,就犹如勤劳的小蜜蜂。我们家乡的人非常热情而且直爽,老妈常自嘲说那是“开门见山”的缘故。

在我的家乡有个非常非常热闹的习俗,那就是中秋节的舞“火龙”,要说这火龙它却不是真龙。它的龙珠是由柚子与龙香组成的,龙头与龙身是由稻草和龙香组成的。而所谓的龙香用料则是平时人们祭拜的那种香的原料,它只是做得比别的香更大些长些,因为这样舞龙的时候才会更耐烧,不用时常的换龙香。

中秋舞龙时间为三天,八月十五吃了中午饭,村里有经验的中年人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搬来割稻谷时准备好的稻草在村里门楼的大树底下就开始编龙了,先把龙头弄好。接着编龙身,这龙身的编法其实就跟女孩子编辫子是一样的,可别着简单要编出二三十厘米宽,十几米长的“大辫子”还是挺费手劲的,如果舞龙的时候不小心拉断了可是要倒霉的。

吃过晚饭大概七点钟的时候,咚咚咚咚锵,罗鼓声喧天而起。这时只见十几个早以准备好的赤膊青壮年,大声喊道:“舞龙咯”,他们把准备好的龙珠、龙头、龙身等,先在一头插上一根直径五厘米左右的小木棍,以便舞龙时操作。龙身一般是九至十三人,取其吉祥之意,舞龙的青壮年们迅速的把香点着再快速的把香均匀的布满在龙珠、龙头、龙身上。

一切准备这时指导员一声令下,十几个赤膊青壮年齐刷刷的把龙举起,那龙珠上下翻动,那龙头摇来晃去,那龙身则是S形的,那龙香发出的光芒是火红火红的,表示生活定会红红火火。仪式开始要先祭拜村里的祠堂、水井,这时的鞭炮声是小量的。

祭拜完了也就即将进入高潮了,只见那龙珠像个圆圆的大火上下翻飞,逼真的龙头也跟着摆动,龙的身躯也跟着一摇三摆的出现了。“嘿哈”舞龙者双臂用力龙舞动着,活灵活现生动极了,更像一条真正的火龙在半空腾跃。

咚咚咚咚、锵锵锵,锣鼓喧天,人们的情绪顿时高涨,只见天上有紫色、红色……各色的烟花,光彩夺目。还有的观众把鞭炮往舞龙者的身上扔,别看他们打着赤膊,可他们并不害怕把鞭炮烧伤,据说挨的鞭炮越多来年的生活也将越红火。

这就是我们家乡带有传奇色彩的中秋节,据说舞火龙能避邪、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信阳家乡的习俗作文【七】

按照洛阳的老规矩,春节一般都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准备的。一般这个时候,大人们就会买很多芝麻糖,说是要让灶王爷的嘴像抹了蜜一样,光说我们的好话。在小年这一天,我们就要把整个屋子打扫一遍,直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还要买好多好多吃的放在家里,因为商店和店铺都要过年了,也都不开店。家人一般都会买些葡萄干、瓜子花生什么的在除夕晚上吃。

我们孩子到了过年,都可高兴了。因为一到春节,都可以穿新衣新鞋,最主要的是我们都可以放鞭炮了。我们男孩都喜欢往别人脚下扔鞭炮,我都被炸过好几次呢!在我们快乐的时候,大人们也忙乱着,他们要给我们买鞭炮,给家里买糖买衣服买吃的,要在年里显出万象更新的样子来。每天一黑,天空就像一个魔术师,变出无数烟花,地上虽然没有天空那么炫丽,但是也很快活:一挂挂的鞭炮在地上响起,火光好像也想爬上天,声音大得震动了整个天空。

到了除夕,除了最小的孩子,我们都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到十二点新年钟声敲响,再到楼下放上一通鞭炮,这才算能睡觉。除夕一过,就真正要开始过年了,除夕过后的第一天,大人和孩子都会早早地起来,到楼下再放一挂炮,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摆在地下放。一回家就到了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候了,我们可以拿压岁钱了。每次拿了压岁钱虽然都会交给妈妈,但是心中依然会有说不出的喜悦。

领完压岁钱就要跟父母一起去串门了,其实我并不喜欢串门的,但既然这是洛阳的老规矩,也是中国的老规矩,那我就勉强跟吧。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还因为串到姥姥家也能有一笔压岁钱呢!到了亲戚家,一进门,我们都会拱着手说一句:“新年好!”、“新春快乐!”当然,“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句话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的老家洛阳,每一到春节,我们这的办公楼和街道都会挂起灯,把自己的公司打扮得红红火火,好像代表着祝福今年一定发大财一样。

过年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每到这个时候,哥哥姐姐不管再忙都会来家里住上一到三天,这段时间我最高兴了,因为有哥哥回来,我就可以一直跟在哥哥后面跑,追着让他陪我玩。

一眨眼,春节就过去了,所有的一切都变成平常的模样。春节每次一过完,我都会像期待这个春节一样,期待着下一个春节。

信阳家乡的习俗作文【八】

每年的春节我们都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拜庄邻”是我们老家的传统习俗。从我记事起,每年我都会参加这一隆重的活动,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噼噼,啪啪”大年初一的早上,我还在睡梦中,就被一阵阵的鞭炮声给惊醒了,这声音向我预示着:过年啦!我从被窝里钻出脑袋,眯着眼睛望向窗外,呦,天还没亮呢。但是我已经睡意全无,也许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吵醒的,又或者是我内心对过年的期待兴奋的,反正是睡不着了。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终于熬到了七点钟,爷爷来喊我起床,说“一会要拜庄邻了”。我二话不说,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一跃而起,在衣柜里取出年前新买的衣服迅速穿好。来到堂屋一看,堂姐早就在这里候着了,原来她比我还心急呀!我用超出平时几倍的速度快速洗漱好并吃完早餐。

这时,外面还飘着毛毛细雨,我和堂姐眼巴巴地站在大门口,眺望着路口,心里头都充满了疑问:今天大家还会出来拜庄邻吗?不一会,只见村民们从四面八方都向路口集中而来,我和堂姐一阵欢呼:“拜年喽!”

活动开始了,我们首先来到全村最年长的一位老爷爷家中,给他老人家拜年,然后按照居住的顺序,挨家挨户依次拜年。我们的队伍如同一条巨龙,从水泥路的东头一直延伸到了西头,好不壮观!每到一家,我们除了互相说着祝福的话以外,村里的青年男士还会为这家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爆竹,既是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更是对这家人的祝福和尊重。当然了,被“拜年”的这户人家的主人也不会“亏待”了我们:男人们会每人发一支香烟(吸烟有害于健康哦!)女人和孩子们会每人发一把糖果。

就这样走啊走啊……拜年的队伍终于来到了我家,我和堂姐迅速跑到了队伍的前头,拿出了家中早已准备好的糖果,好好地招待前来拜年的客人们。可是经历了这么多次拜年的我,却越来越腼腆了,除了我熟悉的人,其他人我反而有点不好意思发糖了。但是另一边,堂姐可就很“卖力”了,我们家的糖果很快就被“洗劫一空”,不过我和堂姐的热情还是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点赞。一上午,我们挨家挨户到全村几十户人家拜了年,我也收获了满满一大袋子的糖果。

“拜庄邻”在我小时候的乐趣无非就是和堂姐比谁收获的糖果多。而现在它在我眼里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更是传统习俗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