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描写黄土高原小学作文(黄土高原上的小学生作文)

描写黄土高原小学作文(黄土高原上的小学生作文)

更新时间:2023-04-27 14:49:26
描写黄土高原小学作文(黄土高原上的小学生作文)

描写黄土高原小学作文【一】

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湖面非常辽阔。远山近水,洲岛错落,好一幅色彩怡人、幽深绮丽的山水画卷。看,一抹低山,载着微风,像是用抒情的语调,平静地述说着关于湖的传说。相传天上有石、肖二仙,因慕“澄江海”清澈明净,驾云来到湖边,陶醉在这瑰丽的湖光山色中,以至流连忘返。久之,二仙搭手抚肩化为山石。抚仙湖也因此得名。

寻仙女石像望去,白色的浪花敲打在点缀着小碎石的`沙滩上。阳光下,金色的沙化作沙锤,湖水随之伴唱,让我不禁想与之舞蹈。我脱下鞋,光着脚丫,奔走在沙滩上,沙滩像锦缎般柔软,那不肯安静下来的湖波,正轻柔地翻滚着,又顽皮地涌上沙滩,涌上我的脚背,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

在沙滩上玩耍嬉戏,我觉得有些累了,就到沙滩上的遮阳伞下的躺椅上休憩,欣赏这湖光山色,蓝天白云。湖面水平如镜,如一颗蓝宝石,闪烁着它耀眼的光芒。放眼望去,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天水一色,天空与湖水相映,天空的云映入湖水,湖的蓝衬托在天空中。湖畔卧着的远山,如海中的仙山,绿茵苍翠,鲜花簇拥,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湖风吹来,那阵阵馨香使人感到微醺,湖波已变成变化万端的涟漪,泛着梦的光辉,倾诉着爱的呢喃,我的心灵与浮动的光影同节奏的颤动,像飘带一样,进入一个美妙的意境,很远很远。

这里是俗尘世界,并非天神的仙苑。如此美的俗世山光,如此美的俗世水影,人间还能有几处?抚仙湖,你美丽、恬静,我愿时时刻刻陪着你。

描写黄土高原小学作文【二】

今年教师节过得很特别,幼儿园组织我们去电影院度过了自己的节日,看了一部党史篇《黄土情》,感触颇深。

一、 讲真话,拒绝诺言

女主人公武兰花敢说敢做,有想法,不人云亦云,不颠倒是非。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少了,遇到不公平的事、不正义的事,不作为,不敢吐真言,不说真话,讲假话的人有,附和的人也多。说白了,这是社会风气,大家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但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却明白了一个真理,讲真话的人有,讲真话不一定会受到冷落、迫害,讲真话会有人听在心理,讲真话才能让领导或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二、 为民想,领导风范

电影中的一个小小的举动,给我留下来一个深刻的印象,他只领一条裤子,裤子脏了拿去洗了,却缩进被子里,不吩咐卫生员去领一条,别人怎么劝也没有动摇他的心。只是简单一个意思,把裤子留给更需要的人去穿,我一条就足够了。作为领导,却没有将自己高高在上,处处想到自己,为所欲为,没有尽可能地在物质上满足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节省一条裤子做起,却处处为民想。还从困难处入手切实深入调查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谋出好思路,造福人民,视人民的艰苦为自己的艰苦,视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这就是我们讴歌的领导风范。

描写黄土高原小学作文【三】

头顶一片天,脚踩一方地,雄伟的黄河之水孕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英魂。在这片沉默着的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在此诞生,在此成长,带领着人们走向着光明的未来,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导演黄建新联合张艺谋让这片富于变化的土地以最热烈的方式展现出来,定格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其中光的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镜头语言的使用更是让影片增加了不少亮点。

光的运用是影片最独具特色之处。影片中的光以温暖沉稳的土黄色为主基调,既有一定的统一性也传递着无数的感情元素。传统的黄,一般代表着金钱,权利,富贵,大气等等寓意,而《黄土地》当中的黄,代表着黄土地和黄土地上养育着的人们,而这种土黄色,不仅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隐藏着让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去过黄土高原的人或许都知道当太阳光照在黄土地上时,镜头中所显现的光是一种类似于美国西部片的浅黄色,而在镜头中这种光往往给人以烦躁而且粗犷的感觉,但是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更是党的摇篮,它既是贫瘠的,也透着如母亲般温暖,给人以力量和希望。张艺谋更是抓住了这一点,将《黄土地》中的光线拍出了一种温暖沉重感,即使是影片刚开始时顾青刚到窑洞的那场戏,也给人一种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暂时不熟悉而已。在《黄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将窑洞内显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压抑,而且在布光上也多采用了非标准不光技巧,把窑洞内的阴暗与窑洞外的强光形成对比,翠巧坐在门前做鞋子等顾青回来时的画面就用了剪影布光。

色彩是影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运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达出来。《黄土地》中除了以土黄色暖光之外,也着重运用了白,黑,红这三种色彩。黑色,既是陕北的农民的服饰,也是陕北农民的性子。陕北的老汉正如这黑色的棉袄一样稳重,不爱说话,不爱动,像一个树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烟,喝水,不讲说话也不吭声。同时黑色也表现着痛苦恐惧与绝望,黑暗的窑洞内父亲高大的黑色身影,将翠巧那娇小的身体压抑在身下,这是一种无助,更是一种翻不了身的绝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满着无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陕北人民纯洁的心灵,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纯洁的心灵一样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是憨憨陪着顾青放羊时那纯洁清脆的笑声,是翠巧送别顾青时那最后一首嘹亮的歌声。红色,即表现着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气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在《黄土地》中红色反复出现:红轿帘,红盖头,红门帘,迎亲婆娘的红绣鞋,百褶红裙,马头上的红花,唢呐上的红绸等等。这里给观众的婚礼场面的热闹。但是当看到翠巧看红门帘和穷汉唱小曲时的神情,不觉能感受到这红色的喜悦中夹杂着一丝丝说不出的辛酸和惆怅,这里的红色既是一种热烈,更是一种痛苦。

大多数的电影都应该是表现运动的,但是《黄土地》中的镜头主要是以静为主,这是对于传统的打破。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黄建新在《黄土地》中的静似乎也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陕北黄土地的韵味和风貌,将那历史的时代感表现的淋漓尽致。镜头的不动是对那个时代环境氛围最真实,最有利的表现。而且摄像机不动也表现了陕北的实际风土地貌。陕北的黄土高原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土地,像一块巨大的土,稳稳的坐落在此。镜头一直未动,这是一种解释一种土地的深厚博大以及土地和人的关系,顾青远远的走来,又渐渐地隐入土地当中,这是人与土地一种肉相连的关系,人被这块土地孕育出来,又投入它的怀抱中去。这不动的镜头正如陕北人的生活一样,日复一日缓慢而又平稳。中华民族就这样走过了漫长的路。当然影片中静中有动。在《黄土地》中求雨和打腰鼓的场面运动幅度很大,这既是一种灵魂与感官的冲击,也是对于黄土地上人们那爆发的力量,就像这鼓声一样,一旦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会迸发出移山填海的力量。

天之广阔,地之沉厚,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是民族的自强不息,也是人生命运的强悍和脆弱。导演黄建新和摄影张艺谋仅仅用了土地,人,黄河,窑洞,天空就将黄土高原上那无尽的力量和无限的深沉表现了出来,传达到全世界。不仅是对黄土高原的赞美,对黄河的赞美,其中更强的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