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第1单元家乡的习俗作文(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

第1单元家乡的习俗作文(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

更新时间:2023-04-25 03:32:13
第1单元家乡的习俗作文(六年级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

第1单元家乡的习俗作文【一】

中秋节的晚上,我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观赏着又大又圆的明月。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挂在幕布一样的天空,像一个大玉盘。月亮倒映在水面上,让人以为月亮真的掉进了水里。看着天空中皎洁的月亮,我小小的思维中情不自经的冒出几个小问号。为什么在中秋节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为什么要吃月饼?中秋节还有其他的习俗吗?

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我们早早便在庭院前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我们才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我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就有些讲究的,长辈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妈妈告诉我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这时已经是午夜了,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我们在庭院中吃柚子,妈妈一边剥着柚子一边说:“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在这个中秋节的晚上,我不仅仅会吃月饼、赏月亮,还懂得了一些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就例如,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第1单元家乡的习俗作文【二】

我的家乡坐落在连州的一个小山村,一出门就会看见一座座郁郁葱葱的小山丘再配上那一把把风力发电的大风扇,有时候风扇还会发出嗡嗡的叫声,就犹如勤劳的小蜜蜂。我们家乡的人非常热情而且直爽,老妈常自嘲说那是“开门见山”的缘故。

在我的家乡有个非常非常热闹的习俗,那就是中秋节的舞“火龙”,要说这火龙它却不是真龙。它的龙珠是由柚子与龙香组成的,龙头与龙身是由稻草和龙香组成的。而所谓的龙香用料则是平时人们祭拜的那种香的原料,它只是做得比别的香更大些长些,因为这样舞龙的时候才会更耐烧,不用时常的换龙香。

中秋舞龙时间为三天,八月十五吃了中午饭,村里有经验的中年人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搬来割稻谷时准备好的稻草在村里门楼的大树底下就开始编龙了,先把龙头弄好。接着编龙身,这龙身的编法其实就跟女孩子编辫子是一样的,可别着简单要编出二三十厘米宽,十几米长的“大辫子”还是挺费手劲的,如果舞龙的时候不小心拉断了可是要倒霉的。

吃过晚饭大概七点钟的时候,咚咚咚咚锵,罗鼓声喧天而起。这时只见十几个早以准备好的赤膊青壮年,大声喊道:“舞龙咯”,他们把准备好的龙珠、龙头、龙身等,先在一头插上一根直径五厘米左右的小木棍,以便舞龙时操作。龙身一般是九至十三人,取其吉祥之意,舞龙的青壮年们迅速的把香点着再快速的把香均匀的布满在龙珠、龙头、龙身上。

一切准备这时指导员一声令下,十几个赤膊青壮年齐刷刷的把龙举起,那龙珠上下翻动,那龙头摇来晃去,那龙身则是S形的,那龙香发出的光芒是火红火红的,表示生活定会红红火火。仪式开始要先祭拜村里的祠堂、水井,这时的鞭炮声是小量的。

祭拜完了也就即将进入高潮了,只见那龙珠像个圆圆的大火上下翻飞,逼真的龙头也跟着摆动,龙的身躯也跟着一摇三摆的出现了。“嘿哈”舞龙者双臂用力龙舞动着,活灵活现生动极了,更像一条真正的火龙在半空腾跃。

咚咚咚咚、锵锵锵,锣鼓喧天,人们的情绪顿时高涨,只见天上有紫色、红色……各色的烟花,光彩夺目。还有的观众把鞭炮往舞龙者的身上扔,别看他们打着赤膊,可他们并不害怕把鞭炮烧伤,据说挨的鞭炮越多来年的生活也将越红火。

这就是我们家乡带有传奇色彩的中秋节,据说舞火龙能避邪、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第1单元家乡的习俗作文【三】

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人口最多的大城市。许多人认为,在大城市过的节日,习俗没有在农村过得那么“有声有味”。中秋节,农村的月光总是比城市的皎洁;重阳节,在农村轻松就可以找到的山岭和茱萸;但在城市中已变得奢侈;在元宵节,农村独有的鸟叫,元宵节才过得更有情趣等等。但是,在我心中,重庆过春节时也有着一种独特的风味。

春节,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接春节的到来。远远望去,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灯光,这灯光不是一般的色彩,而是五彩斑斓的,将春节的到来和团圆的喜悦如春雨般——“绵绵情义”洒向了大地。

在春节这场“戏剧”中,主角的位置非鞭炮莫属了啦!在小区里,总会不时发出震人心扉的爆竹声,让人心潮澎湃。放下手中的作业,带上老爸老妈,一起到楼下小区指定放鞭炮的地儿玩上几回合。瞧去!一发接一发的烟花如飞天银龙般直冲云霄,一个个爆竹如昙花一现,照亮我们的心灵。相信在这么强大的力量下,被天神锁进深山的“年”肯定不会再来祸害人间了吧!

春节,不论是什么地方,做着怎样伟大事业的人们,总是会回到家中,与家人,亲戚朋友聚一聚。每到饭点,走廊上的酒肉味沁人心脾,让人防不胜防,垂涎三尺,真想对那些美味“大开戒”。吃完了晚饭,五湖四海的朋友,亲人们开始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家常,其乐融融。夜深了,我们连睡觉的影都还没有。

说起春节,怎么可以少了“压岁钱”这出压轴戏呢?每当孩子们收到长辈们用红包装满祝福的沉甸甸的“压岁钱”的时候,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同时,为了表示对长辈们的敬意,我们做儿女的也不望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婆这些至亲献上一杯热茶。

春节就如浮云朝露般悄然而去了。但是在正月十七的夜晚,孩子们面带微笑地睡了,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因为在那“压岁钱”的保卫下,在新的一年中会平平安安;父母也面带微笑地睡了,你也别问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在晚辈那饱含温情的茶水的祝福下,新的一年必定会一帆风顺。

中国古代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的习俗,而是一种精神文化。小时候爱春节,为的是那些让人爱不释手的压岁钱;现在爱春节,为的是与家人们多聚一聚,多聊一聊,发扬一种孝、礼、敬的优良品质。

第1单元家乡的习俗作文【四】

每年的春节我们都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拜庄邻”是我们老家的传统习俗。从我记事起,每年我都会参加这一隆重的活动,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噼噼,啪啪”大年初一的早上,我还在睡梦中,就被一阵阵的鞭炮声给惊醒了,这声音向我预示着:过年啦!我从被窝里钻出脑袋,眯着眼睛望向窗外,呦,天还没亮呢。但是我已经睡意全无,也许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吵醒的,又或者是我内心对过年的期待兴奋的,反正是睡不着了。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终于熬到了七点钟,爷爷来喊我起床,说“一会要拜庄邻了”。我二话不说,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一跃而起,在衣柜里取出年前新买的衣服迅速穿好。来到堂屋一看,堂姐早就在这里候着了,原来她比我还心急呀!我用超出平时几倍的速度快速洗漱好并吃完早餐。

这时,外面还飘着毛毛细雨,我和堂姐眼巴巴地站在大门口,眺望着路口,心里头都充满了疑问:今天大家还会出来拜庄邻吗?不一会,只见村民们从四面八方都向路口集中而来,我和堂姐一阵欢呼:“拜年喽!”

活动开始了,我们首先来到全村最年长的一位老爷爷家中,给他老人家拜年,然后按照居住的顺序,挨家挨户依次拜年。我们的队伍如同一条巨龙,从水泥路的东头一直延伸到了西头,好不壮观!每到一家,我们除了互相说着祝福的话以外,村里的青年男士还会为这家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爆竹,既是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更是对这家人的祝福和尊重。当然了,被“拜年”的这户人家的主人也不会“亏待”了我们:男人们会每人发一支香烟(吸烟有害于健康哦!)女人和孩子们会每人发一把糖果。

就这样走啊走啊……拜年的队伍终于来到了我家,我和堂姐迅速跑到了队伍的前头,拿出了家中早已准备好的糖果,好好地招待前来拜年的客人们。可是经历了这么多次拜年的我,却越来越腼腆了,除了我熟悉的人,其他人我反而有点不好意思发糖了。但是另一边,堂姐可就很“卖力”了,我们家的糖果很快就被“洗劫一空”,不过我和堂姐的热情还是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点赞。一上午,我们挨家挨户到全村几十户人家拜了年,我也收获了满满一大袋子的糖果。

“拜庄邻”在我小时候的乐趣无非就是和堂姐比谁收获的糖果多。而现在它在我眼里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更是传统习俗的传承。

第1单元家乡的习俗作文【五】

远处飘来阵阵清香,似草又似花,无声无息。雨中散着清新,恍若那片深绿,荡涤在我的心中。——题记

初春的时节已过去了,天空不再阳光明媚,慵懒的春光好似倦怠了许多,悄无声息地躲到灰蒙蒙的云层后,遮住了那绯红的面庞。

天灰沉沉的,雨如珠帘般撒向大地,细如牛毛,脆如银丝,滋润着万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点也不错。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艾草团子的清香弥漫在微润的空气中,凉凉的,甜甜的。

一年之中,最期待的节日,除了春节,就是清明了。这节虽说不免有些凄清,但总是“万物皆洁齐而清明”。只是凄凉而不乏期望。家乡过清明时,家中总少不了艾草团,除了扫墓,最独特的就属它了。

我的外婆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每逢清明,必做此团。我则乐在其中。因为艾草团也做起来也简单,只须将艾草洗净与糯米粉充分混合再揉成团,上锅蒸好即可。每到此时,家里便漫着淡淡的艾草清香,好不舒服!

揉好后的艾草团对我来说,即是橡皮泥,只是全都是绿色的罢了。我拿着它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外婆不说什么,只是笑着望我,偶尔给我讲过去的故事。黄昏的残阳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坐在一齐,女孩揉着艾团,傻傻地冲着老人笑,老人则一边不动地坐着,安静地看着女孩,身边散着淡淡的艾草香多么完美祥和的画面,女孩是我,老人是外婆,淡淡的艾草香弥漫在金黄的大地上,是多和谐的一幅意境画呀!

伴着蒙蒙的细雨,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放眼望去,只见艾草在雨中摇曳,随着微风,在朦胧间显出那一片深绿,透出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像艾草团,软软的,甜甜的,伴着我进入梦乡

清明总是有阴阴沉沉的湿雨,从清晨至黄昏,在弥漫的烟雨中,总有几个孤影,蹒跚独行,渲染出一片无尽的哀思。有谁想过在如此寂的时节,会有绿得发亮,青得刺眼的艾草,会有这样一丝期望。在静想灵魂世界时,有谁停下匆忙的脚步,驻足凝望那片深绿,轻轻地嗅一嗅着清香,感受艾草团的轻柔?

因为它,改变了这个时节。

或许这是最坏的时节,是抑郁的时节,是寂的时节,是黑暗的时节。但这也是最好的时节,是开朗的时节,是充满生机的时节,是光明的时节。家乡的艾草团,一向镂刻在我心。

远处飘来的幽香,是艾团的清香,是外婆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雨依旧不停地下着,艾香依旧弥漫着在微润的空气中,艾草依旧携着那片深绿驻足在世界中,就像家乡依旧在我心里一样。

外婆的艾草团,家乡的风俗。

第1单元家乡的习俗作文【六】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对华宣战。闻声的上海人民火速来到火车站,准备到乡下去逃难。这天是1937年8月28日。在上海火车站,人们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脸上满是不安。他们有些强壮的背着老人,有些男人抱着孩子,还有些一起谈着国事,但他们无一不希望火车快点到站,好马上逃离这个危险的地方。就在这时,灾难悄悄地来临。

无数架轰炸机像老鹰一样扑来,这又有谁会想到。瞬间,敌机投下炸药,一颗、两颗、三颗……整个火车站变成一片废墟,流满地。在这场巨大的人类灾难中,又有几个人能够平安无事?轰炸机还在上空盘旋,建筑物还在倒塌,人们的哭喊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一声声撕心裂肺。

这时,一位父亲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拼命跑着,母亲跟在后面。他们一直跑,不停跑,他们为什么要跑呢?啊,我知道!他们要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他们要用最后一丝力气保护孩子,要向着最后一丝希望去奔跑。“轰”的一声,母亲倒下,父亲抹着泪,停下。母亲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保护好孩子!”说完便断气。父亲含泪奔跑着,他希望能够马上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孩子的`藏身之处,然后马上回去救他的妻子。终于找到,这位父亲小心翼翼地把正在熟睡的孩子放在那里,便冲向妻子的方向,这时,天桥塌,一块铁板掉下来,砸中父亲,父亲合上眼睛。

不知过多久,孩子醒,他看见到处是废墟,爸爸妈妈不见,到处尸横遍地。流成河。孩子被吓坏,他拼命地哭喊着,大喊着,稚嫩的声音中带着痛苦。他在喊什么?啊,我听见,是“爸爸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啊?你们在哪里?”这个小孩衣衫褴褛,衣不蔽体,身上流满鲜,脸上黑乎乎的,满是石灰。他看着眼前的废墟,是那样绝望。

小孩抹一把眼泪,开始寻找他的父母。他在肉模糊的尸堆里找着,翻着。铁板在他身上划出一道道口子,他在坚持。终于,他找到他的爸爸,他用手擦去爸爸脸上的鲜和灰尘,孩子的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样往下掉,父亲努力挤出一个微笑,艰难地说:“孩…子,要…坚强。”说完便断气。

这些使我想起如今利比亚的人民,他们也在哭泣。

人们,赶走战争吧,还孩子一个和平的家园!

第1单元家乡的习俗作文【七】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一个历史或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真实的,也有的是虚假的。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逛庙会、赏花灯,每家每户都必须要贴春联,小孩、大人穿着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可热闹了。

春节这些特点是从一个传说中演绎而来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某一座山上住着一只怪兽,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怪兽下山来觅食,它找了很久,最终喜欢上了吃小孩。然而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一,人们便把这只怪兽叫做年。连续几年,都在这同一天,许多小孩被年吃掉,村民们开始害怕起来。到了晚上,大家做了一个同样的、奇怪的梦:一位老者说:“年怕红色、怕鞭炮声,大家只要有这些就不用再怕年了。”

正月初一到了,年下山来了,来到山脚还是没有进村庄,因为它看到村庄里到处都是红彤彤一片,心里害怕起来,还看见几个小孩在放鞭炮,它吓得慌,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村民们知道了这个喜讯,开心得不得了,于是就把赶走年的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

年,因为吓坏了,再也没有下过山,有人说它在山上饿了;有人说由于那一次的原因,它吓坏了,回到山中就吓到了……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他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我要了解咱家乡的习俗。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第1单元家乡的习俗作文【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是王安石之作。每当读到它,我就会不由地想到春节。它可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各地的习俗也都不一样。今年我来到了我的家乡——浙江丽水港口村过年。

在瓯江边,座落着一个美丽宁静的小村庄。那里的水清澈见底,那里的山绿得发青,像一块块碧玉。对了,还有一座大桥耸立在大江之上。没错,这就是我的家乡——港口村!

腊月二十七,我和妹妹随着爸爸妈妈一起兴高采烈地回老家过年。一推门,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面而来。一看,啊,原来是爷爷奶奶,正在做我最爱的美食——冻米糖呢!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帮忙了!首先我们把糖浆倒入大锅中,等到糖浆变得粘稠时,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炸大米、炸花生、炸面条、熟芝麻等食材放进糖浆里,继续翻炒,等到一锅的东西都融为一体时,就把火关了,把翻炒好的食材一股脑儿倒进撒满了黑芝麻的模具里,然后用滚轮把糖浆滚平,再静等一些时间,等到糖浆变硬,你就可以去掉模具,最后,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切成你想要的形状。冻米糖制作起来很方便,而且非常美味。我和妹妹两只小馋猫一口气吃了四、五块,停都停不下来。“别吃了,要不,年夜饭该吃不下了!”爷爷笑着说。

吃完了冻米糖,已经快六点了。只见奶奶已经准备好了一大桌年夜饭,我们一大家子围在一起,个个喜笑颜开,一边干杯,一边互相祝贺新年快乐。

年夜饭过后,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年一度的春晚。春晚的节目依旧那么的丰富多彩,有搞笑的小品,有激动人心的歌曲,有优美的舞蹈,还有见证奇迹的魔术……各个节目都非常精彩,我们的眼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生怕漏掉了最精彩的地方。

“三、二、一,到!”随着春晚主持人一声呐喊,一声声鞭炮声也响了起来。我和妹妹跟着爸爸也该去放鞭炮了。这里不比杭州,放烟花是允许的。我们兴奋地放着各式各样的鞭炮,有会飞的火箭鞭炮,有会转的转盘鞭炮,还有惊天动地的“红地毯鞭炮”……但是最震撼我的还是“黄金万两”鞭炮了。一开始,它喷的火花又小又低,像一座“没力气”的火山,但是最后,它又“大发雷霆”,每一点火花突然爆发成了好几点,“劈劈啪啪”的声音好像再说:“哈哈,竟敢小看我!”五彩的烟花直冲夜空,带走了我们的烦恼,寄托着我们对20xx年无比的企盼,愿所有的人都健康、快乐、幸福……

朋友们,这就是我老家的春节习俗。那你们老家的春节习俗是什么呢?赶快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