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乡土情怀的作文600字(乡土情怀亲情作文600字)

乡土情怀的作文600字(乡土情怀亲情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3-10-06 06:05:29
乡土情怀的作文600字(乡土情怀亲情作文600字)

乡土情怀的作文600字【一】

盼望已久的中秋节终于到了,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地来到了奶奶家。

“叮咚”,我按了门铃,弟弟像一阵风一样飞快地跑过来为我们打开了门。我和爸爸、妈妈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并向他们问好。爷爷奶奶看着我们,脸上笑开了花。“哥哥,快过来和我玩。”弟弟迫不及待地拉着我和他下跳棋。爸爸妈妈则帮奶奶忙起了午饭。

突然,一股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把我们引到了餐厅。啊!午饭真丰盛呀!龙虾、红烧肉、鸡汤、肉圆……摆了满满一桌子。我问奶奶:“怎么这么多菜呀?”“你们回来了,一大家子团团圆圆,奶奶怎能不盛情款待呢?”奶奶笑逐颜开。“大家来吃饭!”爷爷高兴地喊道。早就垂涎三尺的我和弟弟异口同声地叫道:“开饭罗!”大家品尝着奶奶的拿手好菜,吃得津津有味,享受着团聚的快乐。

吃完午饭,我和弟弟又焦急地等待夜晚的到来,等待明月的到来。

很快,夜幕降临了。尽管天上有浮云,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云层里,但这些都没有影响我们的兴致。吃完晚饭,摆上早已准备好的月饼、糖果、糕点、水果,燃放鞭炮,开始敬月亮。我和弟弟则忙着放烟花,五彩缤纷的焰火把月亮姐姐也引出来了。仰望着天上若隐若现的月亮,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一首刚学的词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乡土情怀的作文600字【二】

最近读完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是一本解读农耕文化下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书,处处充盈真知灼见,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源。特别是有过一段社会经历后读这本书,能帮助理解很多社会现象,产生共鸣。

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城市人不愿承认(他们认为乡下人土气),可他们不知,城市人也是从土气的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城里人嘲笑乡里人愚笨,事实上,城里人分不清韭菜和麦子跟乡里人不知道给车子让路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缺少见识,并不是智力不及,因为在乡下不需要让车子这种智力。

很多事情都类似,比如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使用情况,需要的自然用得顺畅,没有需求的自然一窍不通。

而说到“私”这种性格特征,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别人瓦上霜”,特别是一遇到公家的财产和设备,就觉得是免费的,都可以凑上一脚。这也是外国人一直以来对我们的诟病。

关于管理制度,法治在乡土社会中并不见得有优势。我们国家在战国时期就提出了法制治国,可两千年来依然是人治。因为乡土中国生活在稳定的圈子里,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法治是对陌生人的管理制度,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

乡土社会的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这些权力结构只能慢慢改变,法律也是没有办法的。

在书中,也说到了中国式的婚姻,中国人的婚姻中不爱才是天经地义,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男主外女主内,各自管好自己的工作,一切相安无事。至于爱,同性之间才有,人们往往认为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非要寻找两性间的爱,也往往不在妻子身上找,而是到酒肆、勾栏之中找,而且往往成为一段佳话。

这本书尽管写得浅显明白,但是思想深刻,一个观点就能引申出一篇论文来,阅历多一些的时候会有更深的感触。

作为既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又深受中国乡土文化影响的现代青年人来说,一边要应付现代文明,一边没法彻底清除深入骨的乡土文化,内心难免会感到撕扯。我想,多一点自己的主张,少一点得失之心,总会在这撕扯中找到一条光明的道路的。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变得豁然开朗,越来越顺利了。

乡土情怀的作文600字【三】

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直到今天还在中国占据主流位置,尽管它已经成为新潮和时代的弃儿,成为追求现代化的心病。我们不喜欢它了,觉得背着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有点欠地位,脱不了国际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可是努力奋斗了半个世纪,我们还是摆不脱这样的纠缠,还在想方设法;个人想脱农皮而脱不掉,国家想脱农皮也常感为难。

因为乡村社会本来就是个稳定的不容易改变、不容易创新的社会;农业的特点是求稳,四季的轮回即可保证农业的运转,四季的轮回立刻带动人民的生活、带动人民的观念跟着轮回。乡村因为不变,所以重视传统,所以重视经验,所以有了老一辈的权威地位。长辈们继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标准,这些旧传统,是足够把当前生活应付得服服帖帖的。后生小辈自然只能唯唯诺诺,专以学传统为务,务必把老者当权威、当老师,只能尊崇不能违反。待过几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着胡须满有把握地数落乳臭未干的后生了;这样的经历,好像复制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复制,如同四季的复制。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的观念。不愿意变革、只求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特征。老人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可以成为人生的指针,因为他传递着祖辈们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历经洗练淘出的金玉之珍。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后生要树立正面形象,听话是先决条件,老人的话不对你也不可以反驳,你也不可以顶撞。传统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内容就是“无违父之道”,且根本不许怀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一怀疑就危险,一危险就可怕,后果是严重的。听话者,善守祖业者,可以得一世英名,说不定还有御赐的嘉奖。退一步讲,就算上辈人的确立错了规矩,你也没有可以顶撞可以反驳的资格,你可以阳奉阴违,但是照顾老人的面子和情绪是顶重要的事情,是严重地关乎道德的事情。此外再无可退步的地方。

费孝通称之为长老统治。

说得好像农村简直不需要进化、不需要新生事物一样,那也是不可能的,新变化总会有,只是很慢而已。老人总不希望变,对新事物要反对,要压制。下一辈在遵守祖训的同时总要冒些另类的想法,但是又要顾及自己的名声,养成“美好的德行”,就不能针锋相对来犯上作乱,必须保持恭顺的妩媚样子。这样,就诞生虚伪,就偷偷摸摸干移花接木的事情。表面赞同,实际反对,表面继承,实际修改,你定你的标准,我做我的解释。看起来祖宗之法还占着神龛享受膜拜,实际上后代的蛀虫们正阴险地一点一点侵蚀它的肌体。也正因为矛盾是靠这样一种温柔的方式来调和,所以变革的节奏缓慢。也正因为变革节奏缓慢,才产生了这样一种温柔的调和方式。

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别说一般无智识的农民大伯不动脑筋地在链条上依次运行,就连高层知识分子、尊显的皇亲贵族也在不动脑筋地跟着运行,这是整个社会的特征,整个社会的内涵。谁能逃逸于空气之外,呼吸于无空气之乡呢?

自汉朝以来,孔子的儒学被统治阶层奉为至宝,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圣经,历代不求变革,唯恐不能洞悉孔子的原意。直到清代,儒家学说老而弥坚,不经历风雨却天天都是彩虹高挂。中国的王朝不断更替,后来者尽管对自己的敌人老辈子口诛笔伐,可是待自己上位,还是诚惶诚恐地照抄原文,用前代的印版印自己的朝廷。一乱一治地复制不停,社会还是老样子,换了姓名不换制度,犹如乡村换个村长,也只会用前人的方式拿锄头。北方陌生的草原民族数度入侵以至淹有全国,本来这一股陌生的力量没有儒家的传统液流淌,可以不必用前朝的印版,但是他们自己本身也没有印版,于是面对中国广阔的农村手足无措,“英雄入彀”,立刻从征服者摇身变为奴仆,主动接受中国长者的传统教育,戴精美的中国枷锁,做稳定的中国国君。这一条,为中国史家颇感自豪,因为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超强的魅力:军事上屡屡获胜的暴发户,在政治上、思想上无一不投入中国老当家的怀抱。的确,不求改变的传统中国社会把力图改变的外来野蛮人给改变了,最成功的改变就是把他们也改变得不求改变了。在欧洲,野蛮的日耳曼民族冲跨了强大的罗马帝国,促成了新鲜的封建制度,因为罗马帝国没有像我们这样伟大的农业;在中国,最嚣张的蒙古铁骑也被驯化成温柔的绵羊,因为中国有天下最伟大的农业。

再看看知识分子都干了些什么。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中国思想界虽然也人才辈出各领风,但是纵使历史给了这些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时间,也还是没有一个出息得可以和孔子齐名。相比孔子,后世这一切的人才,都只好二流就座。因为这些著作等身的思想家们,其实只好被称作翻译家、训诂学家,他们之中绝对没有革命家;翻译家、训诂学家注重的是准确地反映本来的意思,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当孔子肚子里的蛔虫。孔子思想能够经久不衰,一本《论语》能够在几千年后为我们耳熟能详,正要托这些翻译家的福。为什么不能违背他老人家另起炉灶?为什么两千多年时间不能产生另外一种学说?为什么两千多年时间没有人怀疑孔子的牌位有没有放对位置?为什么再也没有百家争鸣?放入农业社会这个大背景,就不需要再问这么多为什么了,当全社会都用农民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切的为什么都是危险的,一切的危险都是可怕的,后果很严重。谁还居然会想到这里居然存在一个“为什么”呢?这么一个传统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自然这是一个需要维持的传统,不能反对的传统。当然,社会在发展,新思想自然也要发生,翻译家们采取的方式正是乡村的后生的做法,小心谨慎地在为孔子作注的时候不着痕迹地掺入自己的想法,明明是自己的东西,就算根本和孔子唱反调,还说最接近孔子的原意。这种一点一点的渗透,有的时候也会骗过他本人,以为自己真地洞悉了孔子的心声,可以为之代言;有这种感觉的思想家,常觉得自己是有大成就的思想家。也正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渗透,使得儒家学说在缓慢但是不间断地发展,有着越来越丰富而精深的内容;同样是因为这一点一点的渗透,使得革命不能发生,儒家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儒家。

乡村社会有多慢,政治社会就有多慢,思想社会也就有多慢。传统是一切的中心,是人民心中的圣碑,那最有资格代言传统的长老们,自然就是圣人,有不可置疑的权威。乡村的老人、宫廷的老官僚、学院的老学究因为把传统守得最老,所以最为人敬重。整个社会的任意角落,都弥漫传统的触须,稍有反叛即被它缚住,吞入口中,消化于无形。中国社会正是因为借着传统的强大力量,保持着稳定,可以长期绵延,建成一部完整的,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衰落,有结束的整个过程的封建史,建成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封建史。农业在此立下大功。可以想象,没有19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没有西方文化的大获全胜,中国要想在20世纪繁衍出资本主义运动的风潮,繁衍出社会主义的理想,要想发生对于封建时代的全盘否定,那是何等艰难!

当今中国,无可争议已经认可并诚心地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新风尚。但是几千年农业文化的滋养,诞生的眩目的光芒,很容易让人骄傲,“很有面子”。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畅谈四大文明古国的荣耀、四大发明的卓越、文明延续数千年不断的个性,以及汉唐引领世界的风,每每有依依不舍的情愫。的确这一切的宣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向心力。但是要警惕自己,别做了翻译家,别迷失在传统的光芒中,思想家一个人的迷失,常常会导致众多人的迷失。要切记:固然我们的传统中有值得骄傲的东西,但是我们的传统中有更多值得惋惜的东西。为什么连绵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仅仅只奉献了四大发明而没有更多?为什么我们那么发达的农业始终催生不出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为什么有数千年雄厚基础的大中华会被区区小国轻易超过?……有很多会让我们觉得很没面子的为什么呢!要切记:后生可畏!更要培养可畏的后生!

当今中国,正在努力摆脱农业大国的形象,要褪掉农业文明的神光,降低农业的比重,减少农民的成分,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农业文明的背后隐藏的诸多弊病。但是,也许对于农业思维的顽固存在,我们的认识还没那么明确。“听话的才是好孩子”,这样的思想,起码现在还占着统治地位;在广阔的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思维观念仍然悠悠然、施施然地捋胡须教训着后辈。更重要的是,改变这样的思想,别再让它阻碍新生事物的成长,别再让后辈们只能偷偷摸摸地搞小动作了。

乡土情怀的作文600字【四】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各对文化的热爱之情的高涨,中秋节已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而正是它的流行,不同的人对中秋也已形成了不同的观念。

在以往,在外打工的人,背景离乡的人都盼着过中秋,因为,在月圆之时,他们才会充份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关心,他们就可以带着积存已久的思念回到家乡。与家人共享花好月圆之时,当然这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样的佳话,从古至今一直被承下来,也形成了不少的佳话。我相信这样的美好时刻大家并不陌生,但在这样一个社会压力大的背景下,中秋就有些变了味道。

这个味就变在这个“礼”上。以前人们在中秋节都会向家人,向好友一份寄托思念的月饼,一份很普通的月饼,而现在市场上的天价月饼更是成为人们追求利益的阶梯,有些官场上,或职场上的人,为了达到一种目的,需要上司通过的时候,而自己又没有更好的`理由讨上司欢心时,他们就会以中秋为媒介,送上一份上好的礼物给上司,让上司了解到自己的一片好心。这时,他们那时送如此好礼的人,在中秋节,寄托的则是另一种更美好的愿望了!

再活中秋,活的是一个社会现象,一很普遍的现象,虽然我们很难去打破这个不好的规则,但最起码,我们不能把这个规则建立在古老的文化基础上。我们该做的是弘扬我们的文化。

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扬我们的文化,要让这个变了味的月饼,重新恢复它最初的香美!

乡土情怀的作文600字【五】

伴随着秋的脚步,伴随着一个花香四溢、满地金黄的季节到来,中秋节如约而至;它对我有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那种联想,有着“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的那种美妙。中秋节的一幕幕,就像雨点一般洒落在我的心田,永远挥抹不去。缅怀着千年的历史,凝聚着我缕缕的遐思。关于浪漫的中秋节,有这样一个传说: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叫吴刚,本为樵夫,一心想着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

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中秋节的晚上要准备各种瓜果熟食打开电视,深深的品味着拥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秋节晚会;到了要吃月饼赏月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月亮下面,吃着美味的月饼;那金黄色的月亮,寄托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思念和遐想。中秋节,一个浪漫的中秋节,一个拥有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那种企盼的中秋节,我感悟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秋节,品尝的是甜甜的月饼,寄托了的却是我们永恒的思念!

乡土情怀的作文600字【六】

一个学期之后,对于北师已不陌生,倒像是相识已久。和老师们的聊天会受宠若惊。

周老师幽默激情,能把凤姐的征婚概率精确到个位,也能把批改的技巧论证得严丝合缝。那天看见他穿个臃肿棉衣,背着书包往小东门走,这形象已经够搞笑咯,他还远远地伸出手,指了指小东门方向,没明白什么意思,不过看起来很逗人。

康老师马上到不惑之年,大家原来还担心他年轻气盛、学术行政不明晰,不过细细聊过之后,才发现其实不明晰的是我们。康宝不太赞同女孩子读博,女孩子承担的社会角色也不要太重,要找好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总是做加法。在优雅知性享受生活和忙于科研之间,女生还要做出符合自己发展的取舍。

李老师这学期摆脱八旗子弟的形象,被镁硒誉为"好有魅力",才发现导师这么妙语珠联,冷笑话层出不穷。三个小时的课,我们掐头去尾地上,相比郭老师的做文献综述、讲课、写论文,还是比较轻松滴。过宝宝就不厚道了,虽然三月的`课不上,但是布置了骇人听闻的作业,这学期要跟《左传》耗上咯。

顾师兄忙着赶论文提前毕业,很不错的想法。大师兄在外奔波,给盲生代课,给公务员作辅导,还出版了自己的书,才华很洋溢~~

我呢,接到老师布置的书目,借书卡上就满了。辛苦的一学期开始啦~~

乡土情怀的作文600字【七】

日光普照,柔美的月光令人陶醉,不禁遐想绵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之夜,一轮明月当空,犹如一股清泉,清澈见底,透明皎洁,天地之间充满宁静,清风拂过,柳条在月前而婀娜多姿,小河的波浪也轻轻拍打着,令人思絮万千。

那月光扑在面庞,似乎带上神秘的面纱。优美的唐诗宋词,富有色彩的深化,从脑海闪现出来……

古人对皎洁的月亮情有独钟。“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空灵淡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斜光到晓穿朱户”离愁别恨的凄惨哀伤。“一时回首月中看。”的将士们回首东望思念家乡的月光。

嫦娥奔月,给人留下奇异的幻想。身处广寒宫,远离俗世间的喧嚣,身处精美安静的意境,应该也觉得孤独寂寞把。在这漫漫长夜中,凝视着风世俗尘。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中,依稀望见南唐后主李煜登上西楼,在楼台中独自徘徊的孤独身影以及苏轼把酒问天的情怀,而这一问却已消磨了近千年的时光。这空灵的目光因饱含了中秋佳节在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凝重,因承接了千年文化蕴藏而深远,多少的离愁别恨随风消逝,但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留在人们的心底。

在这静谧的夜晚,携一颗饱含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心登上高楼,避开熙攘的人群,融入澄静清雅的深邃,在这漫漫长夜中饮茶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