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关于彝族民族特色的作文(彝族风俗的作文六年级优秀)

关于彝族民族特色的作文(彝族风俗的作文六年级优秀)

更新时间:2023-02-22 14:22:00
关于彝族民族特色的作文(彝族风俗的作文六年级优秀)

关于彝族民族特色的作文【一】

今年十一月份,我和爸爸妈妈去云南玩了大约十天。虽然云南处处是美景,嘻嘻,不好意思,云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是它的美景,而是美食。

美食一:来到昆明的第一天,姑姑就带我们吃了具有云南特色的野山菌火锅。我们刚坐下,服务员立刻给我们上了茶,仔细一看,茶壶的茶嘴竟有一米多长,只见服务员叔叔抱着茶壶,微微倾斜,茶嘴对准茶杯,就倒满了一杯茶。啊!

火锅上来了!

一股香气迎面扑来,本来就贪吃的我见了这美食更加垂延欲滴。但是不能着急哦,吃野山菌必须要掌握好火候,要等完全煮熟才能吃,不然会中毒的!

我咽着口水等呀等,最后能够吃了!

服务员阿姨给我盛了一大碗菌子,我夹起一片一尝,哇!

香,辣,鲜味味俱全。好吃!

再看别的,哇塞,一点也不逊色!

香甜的饵块(其实就是粑粑),软软的飞碟饼……各有特色,真是令人百吃不厌!

美食二:菠萝饭。那天我们去民族村,导游推荐我们吃菠萝饭,我想菠萝饭可能就是饭里面有点菠萝罢了。谁知,饭竟是装在菠萝里面的!

一尝,哇,好甜!

我以为吃了这样甜的东西会发恶心,没想到,反而觉得很清凉。看一看,里面有什么?呀!

有黄瓜丁、萝卜丁、土豆丁……看来,菠萝饭不光好吃,营养也很丰富哦!

美食三:云南最著名的小吃就要数过桥米线了。从民族村回来,我们去“吉滇原味城”吃了过桥米线。它的吃法很有讲究,要先放肉,再放菌类,然后放香菜,最后放炸肉,搅一搅,均匀了再放米线。

关于彝族民族特色的作文【二】

我的家乡清江坐落于温州乐清,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沿海小镇,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像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但是,要说最有名的,还是三鲜面。

据说,三鲜面原先只有三种配料:白虾,蛤蜊,牡蛎。之后根据客人对口味的要求,商家又在原先的三鲜面里加上其他一些辅料或一些特色海鲜,但是,三鲜面这个名字还是一向保留了下来。噢,对了,悄悄告诉你,只有我们清江三鲜面才是正宗的!

我记得有一家三鲜面馆坐落在公园对面的小店附近。有些人,本是专程来买东西的,可经过面馆,每每闻到面馆里飘出的三鲜面特有的香气,总忍不住进去大吃一顿。还有些远方的客人,也专门赶过来吃咱们清江三鲜面。去的多了,无论是谁都会发现,面馆不小的店面每次都是“人满为患”,两名店主忙的不亦乐乎,三鲜面不仅仅受人喜爱,做法也比较奇特。

首先准备:姜1小块,鸡蛋1个,小黄鱼1条,蛏子,白虾,鳗干,蛤蜊,牡蛎,葱,小青菜以及其他必要的配料。第一步要做姜蛋。把姜洗净,去皮,切片,一半切末,一半留着备用;鸡蛋搅匀加入姜末,再搅匀,搁在一旁。锅里放少许油,小火,煎姜蛋,煎好了拿出来备用。第二步,在锅里放油,加姜片,烧6成热,放小黄鱼,之后是鳗干,煎的颜色有点黄了就放蛏子,姜蛋,老酒,糖。直接加水,再放入白虾和适量盐,水开了放面食,水再次开时加适量味精,放牡蛎,葱叶,小青菜就能够出锅了。一口下去,第一个感觉是烫,然后就尝到了鲜,一口面进肚,就立刻想再来一口,哪管什么“烫”!

呵呵,动心了吧?我们小镇永远欢迎你的到来!

关于彝族民族特色的作文【三】

“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得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胜会喜空前”。小时侯读过柳亚子先生脍炙人口的诗句,经过彝族火把节,感应时代,对诗的意境和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在华夏大家庭中,在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中,有众多具有浓郁特色的节日,但恐怕没有一个像火把节这样充满火焰与激情,它是一个用酒与火交织而成的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我带着妻儿驾车到靖安乡罗德古参加昭通市彝学会在那里举行的火把节,车在岖崎的山路上盘旋,经过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目的地。

罗德古掩映在茂密的绿树丛中,整个寨子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还未到目的地就传来了若断若续悠扬婉转的彝歌,这歌声是从重重迭迭的大山深处,从遮天蔽日的茂林丛中,从苍苍茫茫的浓雾中过滤而来的,所以是那样的脆亮,那样的清新,那样的摄人心魄,犹如天籁之音,放耳听去,给人一种飘飘渺渺,亦真亦幻的感觉,就是这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节日的狂欢中。

门,通常是拒人于外的设置。然而火把节的门,却是热情好客的彝家人为欢迎客人而搭建的。未进山门我们便被彝胞们簇拥在山门外,看着妻儿一身艳丽的彝族装扮,由几十个人组成的洋溢着阳刚之气的彝族青年,热情地吹起了过山号,他们吹得是那样的卖力啊,只见他们涨红着脸,鼓圆着腮,一会儿昂首,将过山号直指云天,那声音震荡山谷。一会儿又低头把山号贴近大地,高亢激昂,声回巨响。他门用心在吹,用情在吹,吹出了雄浑与豪迈,吹出了节日的欢乐与喜庆,吹出了彝家人的火热与激情,我们进了第一道山门。

第二道山门则弥满着阴柔之美,由二十多个如花似玉的苗族,白族少女组成。她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像洒渔河水一样清靓,在游客中萦绕、穿梭、唱歌、欢笑、迎宾。

第三道门则是阳刚与阴柔的巧妙结合。她们唱道“捧起乌蒙酒哟、款款敬嘉宾哟,酒温、酒暖、彝家的心;酒浓、酒醇、彝家的情。酒中闪亮,彝家的魂哎!彝家的魂、酒味缠绵彝家的根!捧起乌蒙酒哟、款款敬嘉宾哎,酒温酒暖彝家的心,酒温酒醇彝家的情,酒中闪了亮彝家的魂哎!彝家的魂、酒味缠绵、彝家的根,客人嘉宾敬请开怀品、仔细饮,举杯交盏识知音”。作为彝家人来说,不喝酒,不唱歌,就不算来到彝家;也就不算是在彝家过节,更不用说是过火把节了!这话虽说有几分夸张,但一点不假,反映了酒和歌舞在热情爽朗的彝族人民生活、生产中的地位。一群漂亮的彝家姑娘身着民族盛装,如大山盛开的山花,将你围在鲜花丛中,端着盛满美酒的牛角杯,唱着“敬酒歌”欢迎客人的到来。“远方的贵宾四方的朋友,我们不常聚,难有相见时,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彝乡多美酒,美酒敬宾朋,请喝一杯酒哟请喝一杯酒哟!”那美柔柔的,那歌甜甜的,而那情却是不可抗拒的大山,作为远方的.客人,远方的阿哥,让你不喝也得喝,不醉也得醉。喝吧!喝下彝家的款款深情,喝下这节日的喜庆与欢乐。即使醉了也心甘情愿。霍出去了,每进山门的人都连喝数杯。

山门内张灯结彩,阵阵热烈欢快的唢呐声,狂放粗犷的锣鼓声、荡气回肠和悠扬婉转的歌声以及激昂奔放的舞蹈吸引着我们。放眼一看,虽然火把节的整个场面极大,但每个环节井然有秩,热闹非凡,满山遍野的人头攒动,足有一两万人,热情好客的彝家人搭起了一个山一样雄大的舞台,组织了二十多个文艺节目。汉、彝、回、苗等民族同台演出,共庆彝族火把节。表演节目或诙谐幽默,或打趣逗笑;舞蹈风格,古朴深沉,气浑力厚,刚柔相济;歌声清甜脆亮、感人肺腑,让人感到情真意浓。总之,无论歌与舞都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热爱与憧憬。

黄昏时分,火把场中竖起了干柴堆起来的塔型似的火把,一群美丽的彝族姑娘身穿艳丽的百褶裙,团团围定了“塔型”,载歌载舞,跳起了彝家的“撒麻”“阿诗且”“铜铃舞”唱起了彝歌,将节日的欢乐渐渐推向高潮。

难怪有人说,火把节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狂欢节,这话一点不错。你看!火场外,那些性急的年轻人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们实在是等不及了,手举火把嬉笑着相互追打。柴禾旁一个小伙子正悄悄的逼近一个姑娘,而姑娘佯装不知,忽然小伙子一扬手大把的松香撒到了火把上“卟”的一声,落在姑娘身上,顿时一团绚丽的火焰升腾而起,映着姑娘羞红的面庞,姑娘假装惊叫,转过身去嬉笑着追打小伙子,小伙子故意被姑娘抓到,姑娘撒娇似的在小伙子肩膀上不停的捶打,还一个劲的“扭”“掐”小伙子,于是周围人群发出一片悦耳的“尖叫”人们笑得前仰后翻,大家融入无尽的快乐之中。

夜幕渐渐降临,火把节晚会开始了,尽管那里的立体性气候,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又是晴天,但丝毫没影响大家喜悦的心情。你看成千上万的人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借着火光,随着音乐节拍,纵情地边喝、边跳、边唱,一会儿侧身甩脚,一会儿摇手相连,娴熟的舞步穿插自如,变化多端……我带着微微的醉意和无尽的喜悦,情不自禁加入其中。

火把场中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似万马奔腾直冲云天,看!一群群青年男女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楚楚动人,迷人的脸上绽放出喜悦与自豪,手牵着手在篝火旁高歌起舞,老人也不甘示弱的加入其中,用各自的方式抒发着内心的情感。

另一边一群群身着彝族服饰的强壮男子拍击擂鼓,象威风凛凛的武士,古铜色的脸上露出坚毅与自信,向跳舞的人群鸣鼓助威……

眼前的一切,像一幅激昂的画,像一首豪放的诗,像一壶芳香醉人的美酒,只有亲自加入其中才能到欢乐的滋味,享受充满激情的狂欢。这些像响彻云宵的万钧雷庭,像咆哮大海的千重巨浪,整个火把节场景全被淹没在一片疯狂激越的音韵当中。人们相逢见笑,到处敬酒,唱酒歌,喜庆欢快,声音此起彼伏,彝胞们爽朗的喝起了扁担酒,共叙家常,各抒豪情……看着这淳朴豪爽的民风,眺望远处,浩浩的江水,折射着彝家人滔滔的豪情,面对这一切,我的心涨潮了……

纵情地跳吧!把豪迈与欢乐凝集在舞步中,尽情地唱吧!把追求与夙愿倾注在歌声里,源远流长的金沙江水孕育了彝家人自强不息的灵气,巍巍的乌蒙高山铸就了彝家人铮铮铁骨。

这是歌的海洋,如涛似浪,此起彼伏;这是舞的天地,自由奔放,异彩纷呈;这是火的世界,热烈洋溢,激情燃烧;那高亢激越的音乐,那优美动听的歌声,那活泼爽朗的笑声,那粗犷激昂的舞蹈;酿成一壶浓烈的酒,浸泡着整个狂欢的夜。这里的天醉了,地醉了,群山醉了,白云醉了;人——更醉了!

感受了这番场景后,我悄悄离开火把场,来到附近的山坡上,感慨万千,思绪起伏,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汇聚在这火把的长河和夜景当中,鸟瞰整个火把节的夜景,暮色四合,群山如黛,弥雾如纱地漂浮在群山之间,翘首遥望火把场中的巨型火把已照亮夜空。时间已经很晚了,但人们还沉浸在无尽的火一样的激情当中不愿离去,汇聚在篝火边手牵着手,围着火跳着舞,撒松香,品美酒,祈福消灾,共祝年成,为盛世而歌,为美好生活而歌。想跳一个通宵,不!几天几夜,甚至让时间定格……

透过这一切我仿佛看到了远古一个动人的场景:直率而无半点心机的彝族部落首领,被人骗到一间用木料制成的房子内。他丝毫没有察觉到房子的四周早已堆好了干柴,并且已经浇上油,不懂阴谋的首领被人灌醉后,被烧。他那美丽而深情的妻子闻讯后急急忙忙赶到现场,只见一堆灰烬,他悲痛万分,奋力用双手在燃烧着的灰烬中刨找自己丈夫,火烧焦了她的十指,鲜淋淋,哭声凄凉,哀声动地,但她仍不停手,继续在火焰中刨找!刨啊,刨啊!终于,她也投身烈火……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和坚贞善良的彝家女,从此便有了“火把节”这个节日,并且一代代地沿袭下来。所以可以这样说,火把节是爱情擦出的火花,是对生命的颂赞,对者的怀念。

明代著名诗人杨慎在诗中写道“松炬荧火霄作舞,星回节令传古今”这便是对火把节最真实的赞美和写照。而现代人又将火把节注入了新的内涵,向往和追求。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情的高昂,酒的激情,火的炽热和彝家人爱酒、嗜酒的永恒所在;以酒为美,对酒当歌,情浓如酒,以及酒韵似歌的热激荡。

看看眼前,火树银花,火把如流,一串串盛大的红红绿绿的礼花在夜空中绽放。古老的民俗,穿过悠悠岁月传承下来,与现代文明交织在一起,在夜空中以各自璀璨的光焰相互撞击融合而照亮夜空。放眼望去,远处昭鲁坝子形成若干条火的长龙,如星罗棋布,明亮耀眼,气势磅礴,犹如江河奔腾,一泻千里。

再看看!人们舞动火把流动变化的巨大队型是那样的热情欢快,整座城市,整个乌蒙大地以及整个中华大地上有彝民族人居住的地方,今夜在大把、大把的松香散发下,都飞起灿烂的火花,夜空中弥漫着松脂的清香,这不正是古朴淳厚的彝文化的清香吗?正是这种文化清香的熏陶,人们才能尽情享受这原始古朴的习俗文化之乐,才能不断发展,迈上新的时代高峰,让火的文化流传久远。

那夜不知听了多少动人的歌,不知喝了多少醉人的酒,不知跳了多少激越的舞,我无法入眠。

关于彝族民族特色的作文【四】

家乡坐落在湖北省钟祥市客店镇大洪山风景旅游区。家乡不仅仅景色宜人,而且还有许多的美食,让你心里慌,口水流成江,不吃划不来,快速来品尝。

“吃在湖北”,我看就应改为“吃在客店”。这话一点不假,快跟我来吧!

首先,请与我共同尝尝农家饭里的蟠龙菜吧!

它但是我们家乡的特产喔!

每当过年的时候,各家各户都有这盘菜。听说这道菜最早是由乾隆的一位御厨烹制而出的,是专门用来孝敬皇帝的。

在爸爸妈妈小的时候可不容易吃上这道菜,只有在经济条件个性好的家庭里举行重大庆典时,才偶尔有得吃。此刻各家各户条件都好了,家家自我都会做这道菜了呢!

这道菜吃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并不简单。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主要原料有:肥肉、瘦肉、鱼肉,也可用鸡肉,再加上做菜用的生粉,还有各种各样的鲜美调料精制而成。它的味道十分可口,一种是蘸着吃,另一种这是蒸着吃。蒸着吃但是我的最爱。个性是刚蒸好的蟠龙菜,一出笼,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油光欲滴,红皮嫩肉,直流口水。入口的时候,是那么的爽,那么的滑,咬一口吞下去,真是神清气爽,令人精神振奋。可别忘了,走进农家饭庄吃蟠龙菜,千万要带上餐巾纸,边吃边擦嘴上的油,否则你会很难看的哟!

蟠龙菜也让我的家乡富得流油。

我的家乡美食多。还有春天的韭菜炒竹笋、夏天的手抓大虾、秋天的南瓜蒸菜、冬天的麻辣火锅,还有四季常有的小鸡炖香菇和油炸辣椒粑粑……

我的家乡虽然是个小山镇,但是那里却隐藏着这么丰盛的美食。我期望那些享尽了城市风味的人们,必须要开着你们的奔驰、宝马来到我的家乡,享受这人间仙境、皇宫生活,也不枉白白来这世间走一遭哇!

关于彝族民族特色的作文【五】

彝族的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传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本词条将从彝族火把节起源、传说、主要活动和意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万岁。

啊!彝族的火把节真好,我爱彝族的火把节。

关于彝族民族特色的作文【六】

我是,个彝族女孩,跟妈妈离开故乡——美姑,已经有三年了。

去年十一月的一天,我和妈妈回故乡过年。临走前,有的同学问我: “十一月怎么就过年?”我告诉他十一月过年是我们彝族的风俗习惯。

到达故乡那天,正是大年初一,天下着大雪,冷得很。大概是我多年没有回去的缘故吧,一到那里,大家都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要我和他们坐在地毯上,喝麦子酒。我刚了一口,就听见从远处传来一阵刺耳的猪叫声。姨妈告诉我说这是在年猪。她话音刚落,又从远处传来了“呜……”的铜号声和锣鼓声。姨妈说晚上乡亲们要跳舞了。这响亮的锣鼓声使宁静的村寨沸腾起来。

傍晚雪停了,寒冷的月光笼罩着这个小小的村寨和附近的山峦。等到每家的晚餐准备好了,孩子们就开始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去吃拜年饭。这样吃起来,不会胀破肚皮吗?不会的,大家只在每家尝一点,等把全村都拜完了, 肚子也饱了。

酒足饭饱后,人们都乘着酒兴来到大晒场上,燃起一大堆篝火。人们借着熊熊的火光唱歌、跳舞,还比赛斗牛。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跳起从小就喜爱的锅庄舞来。

正当我跳得起劲的时候,我冷不防被一位叔叔用绳子捆住,几个人上来托起我就往空中抛。我吓得心惊肉跳,想喊也喊不出,只吓得我闭着眼睛不敢往下看,他们一边抛,还一边喊着:“阿基亚:阿基亚……”一连抛了好几次,才把我放下来。姨妈一边扶着我,一边低声说: “这是在给你赶走身上的邪气,保你四季平安。”我揉着被捆得发痛的手臂,朝人们感激地笑了笑。

当月上中天的`时候,大家又举着象征光明的火把四处奔走,互相拜年,互相祝福,祝福在新的一年里能万事如意。等每个人都向全村人拜完了,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家里。

过完了年,我和妈妈要动身回冕宁了。外婆拉着我的手说:“好不易来一趟,又急着要返,真舍不得哟。”我听了!心里一酸,眼泪就涌出来了。

现在,我回来已经快一年了。每当想起我们彝族过年的情景时,我就想起那可爱的故乡,更想念那些可爱的亲人们!

关于彝族民族特色的作文【七】

世界上有许多不一样的菜系,不一样的菜系里又有许多不一样的菜。

在杭州,有一种叫做“松子桂鱼”的美食,它但是我的最爱啊!

每次到外面的酒店、饭店里去吃饭,这道菜但是必点哦!

没有了这一道菜,好像其他再好吃的菜,都变得没有味道了。

在很久以前,因为被鱼刺刺到了喉咙,所以那时的我但是不吃鱼的,别说一块了,一“滴”都不可能。

可就在那时,桌上出现了一道黄澄澄的菜,在灯光的照耀下,好像还闪闪发光呢!

我一下子就被这道外形靓丽的菜所吸引了。瞧,旁边还有些儿点缀的小星星――松子呢!

这但是让我大开眼界了。我稍微夹了一小块,发此刻那层黄澄澄的皮的里面,竟然是这么洁白,给人感觉又嫩嫩的肉啊!

我毫不犹豫就把它往嘴里送。含在嘴里的时候,有一股浓浓的味道糊上了我的心上。那味道,甜里带了点酸味,酸里又带了点甜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我轻轻地咬了一口。嗯,外面酥酥的,味道浓浓的,又好象是脆脆的。总之,就是美味极了。

而里面,我已开始还担心那肉会没有味道,让人难以下咽呢。可吃了下去,才明白原先那肉不仅仅又嫩又滑,该有的味道,一点儿也没有少啊,甜甜的,酸酸的,真是吃了一块还不够,还想要再来一块呢!

那点缀的小星星――松子,不仅仅又脆又小,味道十足,外面,好像也包裹了一层浓浓的松子鲑鱼的味道。

品尝完,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鱼,竟然有这么入味,这么好看,这么美味,这么完美的鱼!

我对这道菜的评价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赞!

这可真不愧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