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写景老子山的作文200字(美丽的高庙山作文200字)

写景老子山的作文200字(美丽的高庙山作文200字)

更新时间:2023-12-23 17:27:15
写景老子山的作文200字(美丽的高庙山作文200字)

写景老子山的作文200字【一】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向自然学习的治国之道。老子讲要削减人们的,减少人们的竞争,让其按照自然天性发展。甚至让民不去追求知识,但是要注重强身健体。想起一句西方哲人的话来:“让自己的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站在这个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计的减少我们的,同时减少我们的知识能力,他可能觉得知识也是人来源的一部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忧患识字起”,讲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人们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忧患和意识自然就多了起来。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像老子本人一样,在跨过了知识的这个阶段而至无为之状态,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简单无为,因为已经在人类和社会中产生且越来越强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种目标叫成功,成功后有什么……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比较倾向于“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也是异曲同工之妙。又或许社会的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多样性急剧扩张、物质和越来越‘丰富’的阶段,或许以后会朝简单、自然、无为的方向发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让自己的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

他一方面在用一元性的教育和言论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机械人”,无形中扼了我们的创造力,一方面又(或许是不得不)让社会的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了,物质更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更多了,可是,我们人性的进化,却是如此的缓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虚其心”,我觉得很像基督教说的,“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让神进来”。人作为人始终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为中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许可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世俗的快乐和与人竞争之后短暂快感,可毕竟人不可能最强,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人很容易拜倒在权力、金钱、包括自己的情绪和之下,结果很容易迷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来,只让神来主宰,或许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尘世生命带来的乐趣。

写景老子山的作文200字【二】

春天,山上的嫩芽长了出来,多像一粒粒绿色的米饭呀!野花也开了,红的、黄的、紫的。藏在了草地里,多像一条彩色的地毯啊!

夏天,那就更漂亮了,绿树成阴,人们在下面走,丝毫不会感觉到热。山上还有野鸡,躲在用树枝和树叶围城的洞窟里,伸手一抓,就能抓到好几只呢。

秋天,山上的果实成熟了,酸酸甜甜的,可好吃了!树叶也变得金黄金黄,飘到地上变成了一条金色的走廊。小草也变黄了,全世界也变“黄”了。看来,秋天是一个“黄”色的季节。

冬天,大树光秃秃的,从远处看,狮子山像一只没有毛的大狮子。下雪了,雪花给大树穿了一件白花花的衣服。

我爱我的家乡,你呢?

写景老子山的作文200字【三】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章好像是在讲道是怎么来的。感觉好像是万物之前(或之源),而又在混沌之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感觉在讲他的产生过程,或者讲他的性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觉得这里的帝是指万物或万物中最大的那个,不像是指神或混沌。道是混沌化作而来,存在于历史与世间当中。或许,科学做的事“认识和总结规律”,就是在用人的认识能力,去试图认识道。

写景老子山的作文200字【四】

最近学生课程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我对老子的思想是比较向往与崇拜的,于是读了一本书,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对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老子的智慧可以开启我们的智能,教人如何处世;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写景老子山的作文200字【五】

天长地久。天地所有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在。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章节老子似乎想通过对天地之道的描述然后应用到我们人身上,其实这种方式基本是贯穿整个《老子》的。关键是我们要把前面的理解清楚了,前一句说天地长久的秘密是“不自生”,我不确定自己理解的对不对。是不是说“不求自己的生存”,还是“不依靠自己生存”。我比较偏向于后者。天地不依靠自己,而是依靠道而存在。圣人也应该学习把自己置之身后,却可以达到身先。“外其身而身在、“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也大概是这个意思。

老子可能还是想告诉我们,不应该太关注自己,而应该把自己虚出来,托付给道。这竟然与基督说的“把心虚出来,交与上帝”如此的一致……!

写景老子山的作文200字【六】

人生也就60年,万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过,太强求。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现代人,压力太大,抑郁的很多。从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当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时,你说这种奋斗的过程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感觉吗?在瑞典,就算是最坏的打算,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所以,他们有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到底上帝要他降临人间是来干什么的。其实生命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要感叹事事的不如意,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吗?做人要乐观,要容易满足才好,这样才会幸福!

写景老子山的作文200字【七】

人生在世,终止结果皆为一,万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发展才好。名与利皆为过眼云烟,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逐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名利之外。平平淡淡才是真。淡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吧,你会从宁静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写景老子山的作文200字【八】

老子《道德经》中讲到人生在世心灵要达到一种“虚”和“寂”的状态,如此才能忘却烦恼,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尽量使心灵达到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保持心态的平衡,无论在家庭或在单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虚"、"静"都是老子认为的心灵应该保持的状态,即一种没有心机、没有成见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消除了利欲的引诱和外界的纷扰而得到的空明宁静。“宁静致远,淡泊名志。”乃是我们对人生的正确理解和感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则讲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因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世间万物皆规律,一个人只有遵循了这些规律和道德的准则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犹如理解《庄子》的“大道合乎自然”的法则一样。可以说世间万物,合乎规律为最好。什么是真正的大道呢?大道也无非是一种规则而已。大而言之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法度,小而言之一个集体也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才能,这样才能合乎道的法则。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则讲世间的芸芸众生无论如何发展,最终都要回归本源。根,根本,指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复归其根,回归本原,即返回自然的本性。犹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闲适之境,忘却人间的私心杂念,回归天然的自然本性。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归回本原叫“静”,静叫做“复命”。复归本性,这里指回到虚静的本性。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虚静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是由"道"这个根本所产生的,因此它们回归本原便是回到“虚静”的状态。老子的"复命"思想,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宋代"复性"思想,便可从老子这里找到根源。老子的复归思想,一方面说明了人性本是虚静淡泊的,因后天的种种使心灵被扰乱;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老子对世界的认识--事物是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着的。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则可解释为:复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人生在世只有认识了“常”,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但然公正。老子的这种思想正和庄子的“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如出一辙。“常”是指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也就是永恒的法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也只有合乎了“常”的准则才能达到“虚”和“静”的人生。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则是讲认识了“常”,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但然公正;但然公正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到都不会遭受危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不遵循“常”的法则,也只有有了包容的心态,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以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心中的烦恼,那么我们就会整日被生活琐事所缠,就不能成就大的气候。

其实现代人很难做到,尤其心灵达到一种“虚”“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