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潮汕的家乡习俗作文500字(潮汕人家乡的习俗作文300字)

潮汕的家乡习俗作文500字(潮汕人家乡的习俗作文300字)

更新时间:2024-03-04 01:42:14
潮汕的家乡习俗作文500字(潮汕人家乡的习俗作文300字)

潮汕的家乡习俗作文500字【一】

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四那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歌会。

从小我就在大哥、大姐的带领下,每年都到歌场去凑热闹。耳濡目染,我对歌会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去年歌会那天,吃过早饭,我便和伙伴们结伴向给山民们带来无限欢乐的歌场走去。一路上,隐隐约约听到了从山坳那边传来的悠扬的歌声……

听爷爷、奶奶说,歌场自古以来就设在我们这个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的岩湾村。这一天,太阳公公似乎格外善解人意,一直张开着笑脸。姑娘们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打着一把把精致的花伞,迈着轻盈的步子来了;平时不注意打扮自己的壮阿哥,也穿戴一新,迫不及待地赶来了;连满脸皱纹,霜染两鬓的爷爷奶奶们也蹒跚而来,满面春风地想寻找失去的青春……

中午时分,已是人山人海,四邻八寨的乡亲们都赶来了。这时歌声更燎亮了,此起彼伏。我仿佛置身于歌的海洋之中,歌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整个山坳沸腾起来……

你瞧,这儿围了一圈,那儿围成一堆,一株株枝繁叶茂的枫树下,就是一个个歌台。歌台的“布景”是一簇簇的枫树叶和一张张甜甜的笑脸。看,大家笑得多开怀,笑得那样无拘无束,你听歌声是那样的清脆,那样的婉转。笑声停了歌声又起……

我好不容易才挤进一个围得水泄不通的歌台。只见左边站着6个阿哥,右边站着6个婷婷玉立的阿姐,他们正在对歌。这种唱歌的形式叫对,一般由阿哥先唱山歌邀女歌伴,通过一唱一和,阿哥、阿姐慢慢围拢来,对歌才算正式开始。大山里特有的清泉,滋润着山民们的歌喉,山民们都有一副天生的嗓子,音域宽广,歌声浑厚。阿哥常常能用高亢的歌声把远处的阿姐邀请来。对歌还有这样一个规律:阿哥一般不和同村的阿姐对歌,都是邀请其他村寨的姑娘,通过对歌,使他们相识。

他们唱得那么投入。那歌声,多么悠扬,多么动听,让人回味。虽已夕阳西下,但阿哥、阿姐们的歌兴更浓,唱得更起劲。这歌声,就是苗乡人民的心声。唱出了他们的情,唱出了他们的爱。歌会一年一次,但歌声会时刻陪伴着勤劳的父老乡亲,伴随他们走向山林,走向田野,走向幸福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夜幕降临,陶醉于歌声中的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个小山坳。歌会结束了,但歌声仍萦绕于耳。于是,我又盼望着更盛大的一次歌会的来临,也盼望着远方的伙伴们能来领略这一道苗乡特有的风景。

潮汕的家乡习俗作文500字【二】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字串9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潮汕的家乡习俗作文500字【三】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潮汕的家乡习俗作文500字【四】

从初8开始到初10结束,三场晚会我前往了两次。第一个晚上我去得有点晚,已没有观看得到的位置。我索性就与同伴到周边的祭神处逛了一会儿,正准备离开之时我们很巧合的碰到一位话剧演员。(非常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他的姓名我有点惊讶,急忙上前请求合影,这位演员已经有点年龄,看起来挺慈悲也很和蔼,他非常爽快的.答应了,我也就很荣幸的与他合了个影。(照片空间里有第二场因为自己乡里也谢神开始唱戏所以没有前往。今晚最后一场我非常幸运的与人相约并有了位置,观看以后特至此观后感。主持人是一位男士,身着一件很耀眼的西装,金光闪烁。

节目开始了,唱了几首歌曲,跳了几段舞蹈,说了一段相声,演了一段小品。比较有看头的是这一位,他唱着歌,歌声听到了但总是没看到人,后来才发现是位矮人,他竟然是揭阳人。我很佩服他的精神,说他长的对不起观众又安慰这不是自己的错。同时也对他还有主持人在台上说了粗话而反感。节目在进行着,下面的保安一直在维持秩序。主持人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要大家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我发现掌声不热烈几乎没有,更不用说欢呼声了。不过那位矮人赢得的掌声和欢呼声明显比其它人要多,还算挺热烈。这不是演出的问题而是观众对演出者的一种尊重,人家为你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你的掌声就是一种最有力的回报。然而,很多人都不太愿意举起双手,我不知道这到底是素质与修养的问题还是习惯性的问题!我想要带动大家鼓掌,可发现我的力量不是一般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