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游五公祠的作文(游太原晋祠作文500字)

游五公祠的作文(游太原晋祠作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3-03-31 14:19:50
游五公祠的作文(游太原晋祠作文500字)

游五公祠的作文【一】

前几天师弟提议去包公祠聚会,呵呵呵,这提议还真够特别,几个青年男女跑到供奉包青天的地方小聚,在叙旧的同时又可以培养一下高尚的情操,师弟还真是用心良苦了。

当天的祠门可罗雀,一群工作人员无所事事的`坐在门口。这年代除了想升官发财的来膜拜包拯的人外,也没多少人会惦记着他了,人烟稀少也是当然的。祠庙很小,五分钟就能参观完,与一般的祠庙没两样。我就连包公的塑像都没看到。可能是我没在认真参观吧,包公祠与我想象的相差太远了。里面烧香拜佛,旁边还有什么观音阁,主持们还变相的索取香油钱,成了一个乌烟瘴气的地方,难怪来的人越来越少,只有那些官员们惺惺作态的来上柱香以表清明,也不知道他们在作秀的时候有没有点愧疚,有没有觉得玷污了这块神圣的地方。

祠内看到有几个簸箕晾晒着纸币和硬币,想必是信徒们扔到池中石龟之物,过去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寺庙之类的要盖这种水池,还要放只大石龟,看到很多人把白花花的银子往水里扔我都有下去捡的冲动。现在倒是可以理解了,都是利益所使,利用人们的虔诚牟利。

包公写的明志诗《书端州君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游五公祠的作文【二】

这次春假大队部让我们去参观白苏二公祠并完成作业。我心想:“反正早就想去看看了,不如借此机会了解下这两个历史人物。”五一节这天,我和爸爸一同去了西湖边上的`白苏二公祠。

到了大门口一副对联出现在我的眼前:“山水功臣”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公祠的房间,里面画着现在的白堤,旁边写着一段文字,认真阅读后我又看到有几幅古老的字画挂在墙上,外面用玻璃保护着。我想一定是白居易画的,也一定是很珍贵的。在往里走是一个大堂,中间有一个隔段两边是白居易和苏东坡的事迹和图画。

穿过大堂我又看到一个大鼎,绕过大鼎又走入一个大堂,在这个大堂里可以清楚地看见一副很大的画像,上面画着的是白居易,旁边还有一些关于他的介绍。

我们漫步在长廊上又看到许多关于白居易和苏东坡的故事和一些他们的字画。

我和爸爸绕过了白苏二公祠一圈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两位历史人物是为人民办好事的好官,我也要向他们学习。

游五公祠的作文【三】

十月二日早晨,我,朱文碧,刘锦,刘无双和她妈妈都来到车站会合,可就是不见黄雯娇的人影。我们左等右等,等了半个小时也没见她来,于是我们只好五个人乘公共车走了。

来到常州,还不过八九点种。因为刘无双没吃早饭的缘故,她妈妈还请我们又吃了一顿早饭(我,朱文碧,刘锦,已经吃过了)。吃完早饭,我们还逛了会儿小商品市场,并且我和刘无双一起,朱文碧和刘锦一块儿,一起拍了大头贴,作为留念。然后我们又一起去吃了“肯德鸡”,还逛了一会儿书店,将近12点,我们才来到了“天语雅阁”。

我们来到“天语雅阁”的一楼,便有一位服务员姐姐向我们招手:“小妹妹,我带你们上楼去。”我们跟着服务员姐姐来到二楼。二楼不像一楼那样亮堂堂的,而是有霓虹灯照耀着,别有一番情趣。我们先每人叫了一杯饮料,并让服务员把没份小吃都来了一份。我们吃着吃着,朱文碧便说:“我们来“成语接龙”怎么样?”我们一致赞同,但接不上的人就必须少吃一盘零食。刘无双先说:“车水马龙。”朱文碧接着说:“龙飞凤舞。”我接着说:“舞姿优美。”接下来是刘锦:“美妙绝伦。”我们就这样,接着一个个说过去,最后朱文碧说了个:“学有成就”,这回可把我难住了,我便胡乱说了个:“就在这里。”刘无双她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都说:“哪有这个成语,赖皮,赖皮。”于是我心爱的薯条便“离我而去”。然后,我们又比赛唱歌,要求很低,每人唱一句就行,这次又是刘无双先,她先唱起来:“忘了有多久,再没听到你对我说你最爱的故事,我想了很久,我开始慌了,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接着是朱文碧,轮到我时,我便说:“我先欠着。”我一连欠了六句,轮到我时我还想说“先欠着”,但她们这次不在让我,一起说:“快唱!”于是我只能唱起来:“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最后,我们又比赛说明星的名字,这次不用想,也能一口气说个五六个:林心如,许邵洋,张邵含,庞龙,张娜拉,陈小春,陈浩民,蔡依林,陈坤,潘玮柏,香香,周杰伦,阿杜,黄征,林俊杰,周星驰。最后,我们的'嘴也说累了,便开始放开肚子吃,我一连吃了十一个冰淇淋,四杯咖啡(还包括小吃)刚要离开“天语雅阁”时,刘无双风趣的说:“金银花,今天我终于到什么叫做“情有独钟”了。”

最后,我们玩到三点多才乘车回家,这天,我玩得真的十分开心,我会永远记得的。

游五公祠的作文【四】

上了动车,刚刚坐稳,动车就飞驰起来。这还是我第一次坐动车呢。动车跑的好快啊,如果不看窗外的景色,感觉就像是在飞一样。

第一天,我们先到了天安门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我还看到了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9点左右我们就离开了广场,来到了十三陵。我们只去参观了定陵。定陵深在地下二百多米,有八九层楼那么多。我们来到了地下,地下十分清凉。在那里,我看到了皇上的宝座,红色的木棺。在定陵,我还看到了一座巨大的石门,这座石门整体是用一块石头做成的,难以想象古人是怎么把这么大一块石头运到地下的。

回到地上,我和爸爸看到了四块石头做成的石墩。爸爸告诉我,这原来是一座木制的亭子,结果被一场大火给烧毁了。我感到很痛心,这么好的建筑居然被烧了,太可惜了。

从十三陵离开之后,我们来到了长城。以内爬长城路途太长了,所以我们先做缆车到第七个烽火台。坐缆车非常刺激,俯视下面的.树林,虽然觉得很害怕,但还是想往下看。1分钟左右,我们就到了第七烽火台了。长城的砖头都是用长2分米,宽1分米的砖制成的。爬长城时,时而斜坡路,时而楼梯,最高的楼梯可以到达我的膝盖。我和爸爸终于爬到了第八个烽火台。以前,就是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句:不到长城非好汉。

从长城离开后,我们又到了国家科技馆,来到科技馆,我们去了各个展馆参观。在那里,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收音机的发声原理,可燃冰的作用,古代建筑的原理,在那里,我了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科学知识。

第二天,我和爸爸四点半就起床了,因为我们要去看升旗。我们到的时候,天安门广场前早已是人山人海。“喂,快看啊!”爸爸指向方向,我天安门城楼远远望去,只见一支军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升旗点,国歌响起来了,国歌响了三遍,国旗也已经升到顶端。士兵们又迈着整齐的步伐,昂首挺胸的回去了。

看完升旗后,我们又去参观了故宫。在故宫,我看到了古代的画作,古代的地砖。这些地砖足足有十七层,古代小偷挖地道时,就不会得逞了。

后来的几天,我们又去了王府井,天坛,颐和园,鸟巢,水立方等。每一个景点都让我难忘。

游五公祠的作文【五】

孩提时,我的母亲总喜欢在夏天乘凉时,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述包公的故事。长大了,我才知道,原来包公是母亲包氏的祖先,怪不得她们乐此不疲地提起这个话题。实际上,包公的故事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包公究竟是人还是神了!

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吧,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竟然鬼使神差般选择了研究包拯的法律思想这一课题。静心读完《包拯集》,再仔细梳理一下包拯的生平事迹,我这才明白,母亲给我讲的那些故事,确实给包公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包公在她们眼里,只不过是一个民间向往“公平正义”的化身。

这次去开封,我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拜谒包公祠。无论是传说的包公还是真实的包拯,他都是我为之敬仰的历史人物。

包公祠坐落在开封市美丽的包公湖畔。远远望去,绿树掩映中的包公祠建筑典雅,庄严肃穆。大门前,一幅书写遒劲的楹联格外醒目。

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

正气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此联虽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对包公这一生的公正评价。走进大门,是一幢宋代营造法式的古典建筑,据说是仿照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开封府模样建造的。祠内设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青砖绿瓦,浓墨彩绘,让人顿时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往古的感觉。大殿之上,一尊包公铜像,蟒袍冠带,正气凛然。我情不自禁地跪下双腿,向包公顶礼膜拜。此时,我想说一声,我敬拜的不仅仅您是我母亲的祖先,更重要的是,我在敬拜您说留下的刚正不阿、公平正义的精神。

包拯坐在大厅上静静地看着我。而我望着他深邃的目光,脑海中也唤起包拯这一生中一幕又一幕的动人故事。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据《包氏宗谱》记载,包拯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申包胥。包拯据传是申包胥的三十五代孙。包拯的祖父包士通,父亲包令仪都没有做过高官。他们隐居乡下,却培养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清官。包拯七岁时,其父母便把他送到了合肥东郊公城乡一个叫香花墩的地方读书。史载包拯小时候“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勖历操守。”少年包拯向往做一个魏征式的谏臣,因此很小便立下了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23岁时,受当时庐州太守刘筠的赞赏,包拯开始名声远播。然而,经过数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包拯直到宋仁宗天圣五年才一举高中进士。这一年,他已28岁。

本来,意气风发的包拯此时正是大展宏图施展抱负的好时光。然而,就在包拯准备携父母赴任时,包令仪夫妇竟留恋故土,不愿随包拯前往。孝心至重的包拯见父母执意不去,便毅然辞官,在家侍养双亲长达十年之久。一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包拯为父母守丧完毕,才踏上赴京的路程。这一年他已三十九岁。

包拯第一次担任的是天长县令。在这里,他因著名的“牛舌案”而一举成名。据史书记载,有一个农民到县衙告状,诉说他家的牛舌头被人盗割,请求捉拿凶手。这个无头案只有苦主,没有凶手,怎么办呢?包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想出了一个“金钩钓鱼”的计策。他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牛必无疑。你先回去掉将牛肉卖了吧。”告状的农民一听,连忙说,宰耕牛是犯法的,我不敢。包公说你照我说的办吧,我免你无罪。后来告状的农民照办了,没想到割牛舌头的罪犯原本就是为了报复,听说告状的农民自己犯了法,立即到县衙告状。包拯立即升堂,大喝一声:“大胆歹徒,为何先割掉牛舌头,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来。”凶犯一听,吓得魂不附体,立即如实招供。这个小案子很快就传开了,以致后来的民间戏曲里把包拯奉若神明,成为一个断案如神的形象。

其实,包拯一生最宝贵的不是民间传说的断案如神,而是他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优良品质。包拯四十二岁那年提拔为大理寺丞,端州知府。他在这里廉洁奉公,改革弊政,深受人民爱戴。庆历三年,包拯在端州任满,就在他离任赴京时,成千上万的端州百姓为他送行。端州最著名的是“端砚”,而作为端州知府的包拯任职三年,也没有一方端砚。端州百姓感念他的清正廉洁,临行时为他精心制作了一方上好的砚台。百姓知他不会收下,便暗地交给书童塞到船上。据说,船行至开采砚石的羚羊峡时忽然狂风骤起,浊浪涛天。有人说:“是不是有人做了亏心事引来天公发怒。”包公一听这话,立即命令逐项检查行装,结果发现了端砚。当他得知这是端州百姓送的,他立即向端州方向深深鞠躬,大声说:“包某绝不带走端州的一石一物。”然后,随手将端砚抛入江中。霎那间,风平浪静,雨过天晴。这个“包公掷砚”的故事虽然有些神话,但却是实有其事。《宋史·包拯传》就有“岁满不持一砚归”的记载。对于爱好书法的包拯来说,不取走一方端砚该是需要一种多么自律的勇气啊!

包拯最可敬之处在于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45岁那年,包拯赴京任监察御史。这期间,范仲淹正在极力推行“庆历新政”。在守旧派夏竦和王拱辰的围攻下,以失败告终。就在王拱辰对改革派斩尽绝之际,包拯挺身而出,上疏仁宗皇帝说:“近岁以来,多有指名臣下为包拯担任监察御史不到三年,但他激切忠直、疾恶如仇的品性连宋仁宗都为之敬佩。经他弹劾的高官就有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宋仁宗的亲信太监阎士良,著名的酷吏王逵。特别是“七弹王逵”使朝野为之震动。包拯在做了几年转运使后,于53岁又回到朝廷担任谏官。上任伊始,他便气势不凡,弹劾当朝宰相宋痒是“窃位素餐,在位无所建树”。宋痒罢相后,他又上书为“庆历新政”官员辩诬。此事被仁宗见疑,包拯遂上书请求外任。此后先后赴任瀛洲、徙知扬州、改知庐州、贬知池州。一直到59岁那年,转任开封府。

包拯在开封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也不用一一叙述。但他在开封府推行公开审判的司法制度改革,则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宋史》称赞包拯在开封府是“威名震动都下,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一直到64岁,包拯逝于枢密副使任上。他后,宋仁宗亲授包拯女婿文效为保信军节度推官,负责护送包拯灵枢归葬合肥。

包拯作为北宋著名的清官,是一个颇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所追求的法律公平思想,则为后世敬仰。正因为如此,他在此后数百年间,一直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

站在包公祠前,我看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拜谒的游客,突然想到:当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去传扬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品质可能就是这个时代最缺失的东西。

是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数百年前的普通封建官吏为什么会这样受人爱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