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描写家乡昆阳的作文200字(我的家乡在高陵的作文200字)

描写家乡昆阳的作文200字(我的家乡在高陵的作文200字)

更新时间:2023-05-14 23:25:18
描写家乡昆阳的作文200字(我的家乡在高陵的作文200字)

描写家乡昆阳的作文200字【一】

郑和公园位于昆阳镇月山之巅,海拔1941米,占地面积250亩。为纪念郑和,晋宁县委县政府决定从1979年起兴建郑和公园,经过连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基本建成。公园规模弘大,园内除遍植树木花草外,已建成郑和纪念馆、郑和纪念亭、郑和故居、郑和雕像、三宝楼、郑和碑林,并修复了郑和之父马哈只墓。其中郑和纪念馆被0云南省委列为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基地之一,马哈只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和公园被列为昆明新十六景之一,景点名为“月山帆影”。

郑和公园在滇池南端昆阳镇的月山上。昆明是我国明初伟大航海家郑和故里。为了纪念郑和航海的历史事迹,在昆阳山上建了郑和公园,占地250余亩,苍松翠柏与果林交映。南大门巍峨壮观,两侧有“郑和下西洋”的浮雕,浩浩荡荡船队,向西乘风破浪,气势雄浑。东大门在昆阳大街中段,玻璃坊顶,翼角红墙。园内建有“郑和纪念馆”和“马哈只碑”等。

由东门入园,先达郑和纪念馆,馆址在原明代两层建筑玉皇阁内,里面陈列着100多件各式各样的珍贵文物。其中有郑和航海图,郑和远洋楼船模型、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纪念馆西面松柏林中,有郑和父亲马哈只墓,墓前立有“马哈只碑”。此碑是明永历9年(1411年)郑和主立,字迹经570余年的风雨仍很清晰。因郑和11岁丧父,已记不清父亲的名字,只知道祖父和父亲都到达回教圣地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阿拉伯语意为虔诚而有学识修养的巡礼人),于是碑文中便写“公字哈只”,碑也就俗称“马哈只碑”了。碑文对马公籍贯、身世、任职等记述颇确,正碑两侧还有后人立的两碑,一是师范(荔扉)所录“明史。三保太监郑和传”,另一是夏光南的“郑和太公墓志铭跋”。此外还有“郑和纪念亭”,立在纪念馆南面的芙蓉丛中。

描写家乡昆阳的作文200字【二】

我的家乡江西宁都有一处很美的地方,名叫锦秀湖。

春天,锦秀湖周边的树木都长出了新的米黄色的嫩叶,随风漂着,在锦秀湖里映出若隐若现的倒影。锦秀湖的湖水很绿,绿得像是翡翠一样,锦秀湖水很清,清得你可以看见湖底的沙石。几只燕子从空中掠过,为这风景添了不少生机。

夏天,锦秀湖旁的树苍翠欲滴,花五彩斑斓,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锦秀湖中的芙蓉花(荷花了。她们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一片挨一片,像一个个大玉盘。芙蓉花从荷叶中露出来,绽开了美丽的笑容,芙蓉花上滚着几颗晶莹的露珠,美极了。真不愧是出水芙蓉啊!

秋天,天空总是碧空如洗。锦秀湖水和蓝天一样清凉,天微微有些白云,水微微有些波纹,天水之间,清净,美丽极了。有时,你也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游动的鱼虾。

冬天,锦秀湖面的薄冰,冰渣交错而生,平时不怎么活泼的湖水更没了精神,懒洋洋的,像蛇准备冬眠一样。这透明的湖面仿佛一面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这就是美丽的锦秀湖!这就是我的家乡宁都的锦绣湖!

描写家乡昆阳的作文200字【三】

我爱吃麻辣辛香的麻婆豆腐,甜而不腻的.回锅肉,回味无穷的夫妻肺片,但我还是对鱼腥草情有独钟。鱼腥草又叫折耳根,它的根与藕节一样,一节一节的,只是细而短。叶子红红的,但味道却极其清新、甘爽。要在田地里找到它确实有些不容易。密密的杂草丛中,也夹杂着鱼腥草。找到后,又要挖开周围的泥土,还要防止把根挖断,真是太麻烦了!但每当我吃到鱼腥草时,之前找、挖鱼腥草的麻烦,都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满嘴的美味。

鱼腥草既可以炖在鸭汤里吃,又可以脆生生地凉拌着吃。我喜欢凉拌着吃,因为凉拌着吃既方便又好吃。凉拌只需要在洗好的鱼腥草里放入醋、豆油、辣椒面、胡椒粉和少许白糖,搅拌好后就可以直接食用了。夹一根鱼腥草,放到嘴里轻轻松松地嚼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只觉得清清凉凉的感觉从嘴里透进全身,好像有一股甘泉涌进了我的心坎儿里……

鱼腥草不但好吃,而且作用也很大。它的叶子可以泡茶喝,那味道甘甜爽口,喝了以后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还能清热解暑。鱼腥草的根还能入药,止咳化痰,功效更大。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觉得这清爽甘甜的鱼腥草,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家乡一绝呢?

描写家乡昆阳的作文200字【四】

在古城南京有一个中外交流文化主题公园——郑和公园,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而修建的。

星期日,我和妈妈一起去郑和公园玩。一进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鹅卵石路,路的右边是个童趣园,很多小朋友在里面开心地参加各项游戏,不时传出阵阵铜铃般的笑声。

路的左边是个池塘,池塘边有座小巧玲珑的“望月亭”,寓意下西洋官兵望月思乡之情。顺着鹅卵石路,沿着池塘边往前走,看见一座假山,我站在山顶的三宝亭里,整个公园尽收眼底。水面碧波荡漾,鱼儿在隐隐约约的水草中嬉戏着,岸边垂柳在风中翩翩起舞。

下了假山,我们走上了穿越池塘的“过洋桥”。桥名源自郑和发明的“过洋牵星图”。“过洋牵星术”是我国航海史上重要的技术,帮助郑和船队成功完成七次下西洋的艰巨重任。

桥的尽头就是航海广场了。来到广场,只见中央矗立着一座郑和雕像。他手握航海图。双眼眺望远方,海风吹起了他的斗篷。雕像周围是他七下西洋的历史介绍,我仔细地把阅读着,记录着。广场上小朋友们在做游戏,玩轮滑,大人们在散步、下棋。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一直在想,郑和下西洋的船是什么样的,它应该又高又大,上面还有很多大大的白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