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美丽的乌兰布统作文(游乌兰布统草原的作文)

美丽的乌兰布统作文(游乌兰布统草原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14:12:21
美丽的乌兰布统作文(游乌兰布统草原的作文)

美丽的乌兰布统作文【一】

今天我和妈妈进行了一趟远行,知道是去哪吗?那就是坐落在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的乌兰夫故居。

一进大门,首先印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半身铜像,原来这就是乌兰夫,他带着一付眼镜,神态沉稳的注视着前方。我先看了一下铜像上的简单介绍,这座铜像是由广州美术学院的潘鹤教授精心制作而成的。妈妈先领我进入展厅,展厅主要介绍了乌兰夫一生的光辉历程,我认真地看了好久。从1906年12月23日乌兰夫出生,一直到1988年12月8日去世,这中间他历经千辛万苦,甚至是生命的威胁,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与梦想。这是最让我敬佩他的一点,每个人只有坚持不放弃,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出了展厅,右手边有一大片空地,上面除了有两个大石磙子,就空无一物了,我奇怪的.问妈妈这是什么地方,妈妈告诉我这叫场面,是乌兰夫家晾晒粮食的地方,原来过去是这样晒粮食的,有意思!

继续前行,来到一个院子里,这里的房子怎么都是这个颜色?黄了吧唧的,上面好像还有草棍儿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妈妈说,这叫大髯泥,就是用泥和草棍儿混在一起盖的房子,旧社会都是这样的房子,因为没有水泥。我想这能结实吗?会不会塌了呀,有意思!院子里有正房、大伙房、碾房、磨房、马圈等,磨房里的大石磨好沉好大,我试了试,怎么都推不动,也不知过去的人是怎么推磨的。马圈里挂着许多东西,妈妈说那是马缨子,套在马脖子上的。还有许多干农活时使用的农具,有刮耙、撒耙、骟车等等,都是过去流传下来的,也都是我没见过的,有意思!

这趟土默特之旅,不光让我对乌兰夫光辉的一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过去的农村及那时人们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真是收获颇丰。

看来以后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那样就会了解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多有意思啊!

美丽的乌兰布统作文【二】

亲爱的xx:

在我们家没有什么成文的规定,大家也不会把家风这个词挂在嘴边。但是我认为家风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祖辈们虽然没有说,但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无不为子女树立榜样,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勤劳,这个词用在祖辈们身上是在合适不过的,当年,因为村子穷,爷爷凭着自己的手艺在外工作,打拼;奶奶亦是如此,终日坐在缝纫机前为别人做新衣,而为自己子女做的新衣少之又少。他们每日起早贪黑,有时天还没亮就要起来做事养家糊口,只有靠自己的身体肩扛手拿,有时要走很长时间的路才能到自家地里干活,不知道穿破了多少双鞋,所以他们辛苦赚来的钱,从不乱花。

孝顺,在爸爸身上我看到了完美的诠释,虽然常年在外打工,打他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人。每星期总会打几个电话询问爷爷奶奶的身体状况,家里有没有什么需要的日常用品,尽管跟他说,为了不让爸爸担心,爷爷奶奶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未雨绸缪,俗语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许多人都是大难临头才思考,这就显得太匆忙。父母总是想得很远,有时我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到事情发生后我才明白。此后我也开始考虑事情的可持续发展性。

善良,这个词我们全家都有很好的体现。一次妈妈在厂里捡到一只奄奄一息的白猫,带回家里,我们给它洗澡,喂它喝牛奶,但是几天后它还是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可能是它患上什么病。几年后家里有养一只狗,到现在为止,已经养了三年。

家风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每个人的家风都不相同,但是都是好的。严格遵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继续传承,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

xx

时间:

美丽的乌兰布统作文【三】

??丽的溱湖,美丽的家园作文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形似玉佩的湖泊,有清纯甘甜的湖水;那里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有纵横交错的河流;那里有自成方圆的洲滩,有水天一色的美景。那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溱湖湿地。

美丽的溱湖位于苏中里下河地区的水乡姜堰。溱湖又名喜鹊湖,因“喜鹊飞集”而得名。长江、淮河在这里交汇入海。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全国少有的淡水湿地。这里自然环境和谐幽美,没有拔弄雕画的痕迹。枯萎的荷叶,残败的芦苇,东倒西歪的树木,弯曲的幽径小道,星罗棋布的池塘,仿佛让你置于身一幅水墨画中。这里是动物的家园。闲庭信步的'麋鹿,会因你的光临而疾驰到你的身边;忽飞忽落的丹顶鹤,在你不经意间停在你的身旁;白天鹅不知何时展翅从你面前划过……当你畅游这美景中时,你会细细品味到“莫到江南花似锦,溱湖水国胜江南”这番仙境。

我们美丽的溱湖,它是长江和黄河文化的过渡区,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在这里交融。底蕴深厚的溱湖文化在这里积淀和传承,悠久的溱湖民俗风情在此演泽和流传。每年清明节,由一段悲壮历史故事演泽而成的溱潼会船节都要在溱湖上演。溱潼会船节吸引着海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看。会船节上,溱湖岸边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撑篙划船,汇聚溱湖参加盛会,在浩瀚的湖面上,锣鼓喧天,竹篙林立,各式花船、篙子船、龙舟千舟竞发。多姿的表演,壮观的场面,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纪念茶花王的“万朵茶花节”是溱湖的另一民俗活动。在古镇茶院内的山茶树,据记载移植于宋代,据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茶树树高7米,树冠达40多平方米,开花时节,花开万朵蔚为壮观,堪称“神州第一茶花王”。每年清明节前后,茶花盛开时都引来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赏花。

清澈甘甜的溱湖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溱湖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依湖而居的溱潼古镇,据今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麻石古街、明清建筑无不向人们昭示溱湖它那厚重的历史。老街小桥流水,深巷幽居,老井当院。昔日今朝,古韵新风,相映成辉。名人遗迹,历史遗存,传统工艺随处可见。为佛教界有“十四大丛林”称号的古寿圣寺,依湖而建,据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寺中于湖共枕的藏经楼又名水云楼,在这里因水波清幽、视野开阔、环境雅致,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志士在此隐居驻足。郑板桥、高二适、阎肃、石林等一代大家曾在这里驻住。一代名将岳飞曾在这里抗金,为攻打黄桥,陈毅元帅在这里智取泰州“二李”。

我们美丽的溱湖物产丰富。这里水质清淳,水草丰茂,盛产膏厚肉嫩的簖蟹、厚大团肥的甲鱼、如晶似玉的银鱼、壳坚体肥的青虾、壳薄肉嫩的螺贝。神通各显的八仙为溱湖八仙美食留下了美丽的传说,取至溱湖水的簖蟹、甲鱼、鱼圆、鱼扁、虾球等原料做成的溱湖八仙宴会令你流连忘返。

溱湖,你以你那独特的魅力召唤着人们。荡起涟漪的溱湖水承载着水乡儿女无尽的梦想,宜于人居的溱湖湿地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美丽家园!

美丽的乌兰布统作文【四】

亲爱的xx: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家风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国家就是人民的家,这家风就更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纪守法,互帮互助,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是物资上的丰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它的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风气决定了它的衰与胜,只有社会风气好的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强国。

一天晚上,我去同学们家玩,妈妈和我约定的时间是七点半回家,要尊重别人家的休息时间。我和同学在电脑上玩CS枪战,心里也一直惦记着和妈妈的约定时间。还有五分钟到七点半了,我赶快和宁琛说再见,冲下楼回家了。妈妈一开门,就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夸奖我守时。这一次,妈妈不但给了我一个吻,还奖励了我下个周末一小时的玩电脑的时间。我开心极了!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为人父母有义务、有责任把家庭料理好、把孩子教育好。尽管使孩子具有高尚品质的责任未必完全在父母身上,但为人父母在心甘情愿当“牛”做“马”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家风,用好家风培养好孩子,责无旁贷。如果因为家风不好而使自己的孩子不象“爱德华”而象“珠克”,不仅会让父母伤心失望,对社会也将贻害无穷。

“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把严于管教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环节。家庭给人以归属感,成为人们内心情感最柔软的一部分。正因为此,家庭容易成为人性弱点的避风港,原则易在亲情面前变通,底线易在亲情面前突破。对家属子女管理不严,常常导致家庭不幸。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好作风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经常向家人宣传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划清是非、美丑、荣辱的界限,对枕边风善而从,恶而弃;对子女的不正当要求,要坚决予以拒绝。同时,“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专一;要求家人洁身自好,自己首先要远离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个追求进步的家庭,一个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家庭,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希望家家户户都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家风,让家风帮助我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xx

时间:

美丽的乌兰布统作文【五】

《淮南子.汜论》曰:“炎帝作火而为灶。”高诱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托祀于灶神。”《太平御览》卷百八十六引《淮南子》佚文云:“黄帝作灶,为灶神。”《礼记·礼器》中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另一种意见认为灶神是一个普通的美女。《庄子·达生》记载人间鬼物,其中“灶有髻”是一种。《经典释文》引司马彪云:“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灶神即是《史记·封禅书》索隐《白泽图》所述:“火之精曰宋无忌”。《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载:“王基家贱妇生一儿,堕地,即走入灶中。辂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显然,管辂是把宋无忌当作灶神的。

民间祭灶的原因,相传是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禺中下行署,此日祭得福。”(《酉阳杂俎》这就是说灶神要按例上天禀报所在人家一年的善恶,如果被他说了坏话,就会被夺去一百到三百天的寿命。因此,人们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送灶神上天,目的是希望他在玉帝前多说好话、少说坏话。祭灶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准备设供祭灶。设祭之前,先将墙上的旧神像揭下,在香炉前焚化,表示灶神已上天,然后张贴新的灶神像。灶神像两旁还要贴上千篇一律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家家具酒果饴糖,送灶神上天,置刍豆于灶前,以秣神马,其置饴糖者,俗意为塞满口,使之上天不得多言也。”(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腊月“二十四交年,……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其用意也是想让灶神醉酒,上天不说人短处。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写了一首《祭灶诗》,对古人祭灶的习俗作了生动的淋漓尽致的描摹:“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沈榜《宛署杂记》记载明代灶王节风习曰:“祀灶,坊民刻马形印之为灶马,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农民鬻以焚之灶前,谓送灶君上天。别具小糖饼,奉灶君。具黑豆寸草宛许为养马具,群一家少长罗拜,即嘱之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

至次年初一日,则又具如前,谓为迎新灶。”到了清代,祭灶习俗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最迷信灶神,“每岁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之夕,祀灶于坤宁官”,“六十年中无岁不然”。民间则“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曰挂袍,燃灯默拜。”(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极多,俗谓之小年小。”(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这种由来已久、流传广泛的祭灶习俗,今天在部分农村仍可看到。

美丽的乌兰布统作文【六】

祭灶的风俗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

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的饮食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祭灶的歌谣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

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祭灶的对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

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美丽的乌兰布统作文【七】

我们坐在大巴车上,一望无际的草地上,三五成群的牛羊随处可见,匹匹骏马健壮无比,我真恨不得立刻骑上马驰骋(chí chěnɡ)一番。

草原上不仅有草,还有很多沙丘。我和一个同学一人拖着一块滑板艰难地往沙坡上爬,你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吗?哈哈,我们在滑沙!我手脚并用地爬上丘顶,叔叔扶着我坐进滑板里,等我准备好了,他一松手,只听“嗖”的一声,我就滑到丘腰啦。下面的路很颠簸(diān bǒ),我都快被震飞了,一路“砰砰砰”下来,差点把我给掀翻,不过我牢牢地抓着滑板壁,身体往后靠,才让自己顺利地滑到坡脚,真是太刺激了!我一口气玩了十多遍。

中午我们吃全羊,一半煮一半做羊肉串。大家有的切羊肉,有的.洗蔬菜,有的拾柴火,忙得不亦乐乎。我捡了几根干树枝后又去帮忙串羊肉串,串的时候要一块精肉一块肥肉地间隔着串,听说这样的搭配吃起来最美味。果然,烤熟的羊肉串比我以前吃过的任何一次都好吃。我一口气吃了六串。

下午,我如愿以偿地骑了马。我选的是一匹高大的黑马,油亮的皮毛,细长的四肢,可威风了。我勇敢地骑上马背,它一会儿停下吃草,一会儿用尾巴甩我,一会儿掉转头来看我,好像在说:“伙计,我可不愿驮你,怪累的。”我也说:“哼,我还要让你跑起来呢!”“驾!”驯(xùn)马师一声令下,马开始飞跑,我吓得失声尖叫起来。驯马师叔叔在后面搂着我,安慰道:“别怕,你一叫,马会受惊的,受惊了,它就跑得更快了!”我紧张地牢牢抓着缰(jiānɡ)绳,没多久就不怕了。骑马比坐车好玩多了!

下了马,前面有个很大的草坡,只见大家都躺在地上,我奇怪地望着他们。“快躺下来!”一个叔叔说,“我们在草地上比赛打滚,你也试试看,滚上十个算你厉害!”见平时严肃的爸爸妈妈也嘻嘻哈哈地滚了起来,我也连忙躺下,用手抱头,一下子滚了三十三个,第一名!我高兴极了,和满身是草的爸妈来了一张合影。我发现无论滑沙还是打滚,大人都没小孩厉害呢!

乌兰布统,不仅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更是欢乐的海洋,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