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游嘉峪关长城作文600字(嘉峪关长城游记作文)

游嘉峪关长城作文600字(嘉峪关长城游记作文)

更新时间:2023-01-09 04:50:35
游嘉峪关长城作文600字(嘉峪关长城游记作文)

游嘉峪关长城作文600字【一】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一首长城谣,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之情。长城,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象征。对于长城,我一直很感兴趣,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而长城是最有代表性的。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嘉峪关长城,着实感受到了长城的魅力。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始建于公元1372年,比素有“天下第一关”美称的山海关还要早9年。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

望着雄伟的嘉峪关长城,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一幅幅壮丽的画面:刀光剑影,鼓角铮鸣,黄尘古道,烽火边城。抚摸着粗糙的墙身,我感到了历史的厚重感,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游嘉峪关长城作文600字【二】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早秋的北京,微风吹过感到一丝丝凉意。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举世闻名的长城。

我们登上长城,爬到了一个较高的烽火台,此刻我已是汗流浃背。我满怀豪情吟颂着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放眼向四周望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穿过苍莽的树林,翻越陡峭的岩石,从山海关一直延伸到嘉峪关,越过了好几个省,因此它得到了“万里长城”的美称。据历史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超过了一万里。

我们登上长城,踏着长城的石阶,扶着城墙上的栏杆,一会儿缓,一会儿急。每隔大约300米就有一座烽火台。据说古时候,只要看见了敌军就点火,靠点火来传递信息。

我又想起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人抬不起,车拉不上,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这时有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嘉峪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寒风吹过,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是劳动人民的汗和智慧凝结成了这条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

两千年来,万里长城减缓了战争的破坏,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农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据说从太空回望,万里长城是地球上唯一能望得见的人工工程。

游嘉峪关长城作文600字【三】

以前我只是在别人的嘴里,或者报纸杂志上了解过长城,觉得长城美丽壮观,但从没有去过长城。今年寒假,我到了北京,终于可以亲近一下长城了。

来到长城脚下,抬头就看到了这雄伟的长城,古人真厉害啊,他们是怎么把一块块砖运上去造出这美丽壮观的长城的呢?

沿着台阶,我们一路走一路看,我看到城墙两边总是有规律地分布着个个小口子,爸爸告诉我,这是城墙的射箭口,古人在打仗时就是从这个射箭口把箭往关外射的。我一边听一边看,马上就走到第一个“碉堡”—烽火台。爸爸又告诉我,这个也是为战争服务的,古代通讯不发达,信息传播很慢,在敌军入侵时,战士们就会在第一个烽火台上点上火,隔了很短距离,第二个烽火台的战士看到了烟火,也就赶紧点上火,这样一个个传递下去,所有的烽火台上都浓烟滚滚,就会集中兵力,做好迎战的准备。说到这些,爸爸又给我讲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出了第一个烽火台,我和爸爸继续往前走,我又发现在城墙下面有一个方形的小洞。“这个又是干什么用的`呢?”我指着这个小洞问爸爸。“敌人在打仗的时候不是得爬上来吗,古人造这个洞就可以把手伸进洞里,推到敌人架上来的梯子,把敌人赶下去。”“古人想得可真周到呀!”我感叹道。经过好几个烽火台,我又发现了一个小洞,而且还连着一个小沟渠,原来这里是用来排水的,这样长城上的雨水就不会积起来了。

我们走走歇歇,一直走到了最高的第八个烽火台。站在寒风中,我回头望着那蜿蜒曲折的长城,紧贴着烽火台的砖块,觉得自己真的已经融和在长城中了。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