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作文终于等到这一刻800字(终于我迈出了那一步作文800字)

作文终于等到这一刻800字(终于我迈出了那一步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1-05 18:04:41
作文终于等到这一刻800字(终于我迈出了那一步作文800字)

作文终于等到这一刻800字【一】

记得四年级时,梅老师是我的班主任,成绩虽说不是数一数二,但还算得上名列前茅,“三好学生”总有我的份。

或许是“荣誉女神”特别喜欢我,总是降临到我的头上。这不,“百名好少年”在向我招手。要知道“百名好少年”比“三好学生”光荣的多,是从年级组1000多人中挑选的优秀生,每班也就只有1-2名同学,这对我看来,是遥不可及的.,并非轻而易举能得到它。那天下午放学,老师意外地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想不想做“百名好少年”。我低头不语,内心想“荣誉谁不想要啊?但是……”。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梁辰,你表现一直不错,学习态度积极,老师代表同学们的一致意见,推荐你为班级里的“百名好少年”……。!这是在做梦吗?我简直不敢相信。

颁奖的那一天终于等来了,这一刻我盼了好久,只见全校师生全部集中在大操场上,一双双羡慕的目光向我投来,我和其他一些当选者站在台上,虽然士气十足,但我的心里像揣了几十只小兔子,砰砰直跳。这时大队辅导员开始宣读“百名好少年”名单,当听见报到我的名字时,我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交融,校长和校领导亲自为我颁发荣誉证书。顿时,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我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一刻令我终生难忘。

作文终于等到这一刻800字【二】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有许多让我难忘的那一刻,有开心的、有恼怒的有难过的……但最让我记忆忧新的,还要数那一次游玩东海了。

暑假里,我到伯伯家玩,刚走进门,就看见伯伯在准备袋子和网,我好奇地问:“伯伯你准备那么多东西是要去捉鱼吗?”伯伯严肃的说:“你答对了一半我们要去东海玩你要不要去?这么热的天气也好去避避暑。”我听了高兴的一蹦三千尺异口同声的大应了。

来到了东海的大坝,伯伯把自己买的游艇加好油准备在海上兜风,我快速上了游艇,伯伯拉了下引擎,船立即如风一样在海面上“奔跑”一阵清爽的风吹得我头发向后,让无感觉不到了夏天的炎热,使人神清气爽。

乘过了游艇我们就去沙滩上玩,金黄的沙滩被热烈的太阳烤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倘若湛蓝的蓝天,五颜六色的贝壳。海水、贝壳和沙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霎时间我感觉到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沙滩,而是人间的天堂。

我兴奋得在沙滩上奔跑,捡起美丽的贝壳,捉起小巧琳珑的螃蟹,在沙地上享受海水冲上来的凉爽。兴奋的我跑到海上的岩石上,可是,这岩石是在海水的冲刷下变的无比的滑润,一不小心,我就摔了个四脚朝天,沉了落汤鸡,虽然衣服裤子湿了,但我还是玩的乐不可支。

这一刻是我一身中最快乐,最难忘的,让我明白大自然是多么有趣,让你欣赏不够,体验不完!

作文终于等到这一刻800字【三】

多年后,许多人事都已模糊,可是初遇那一刻,他专注的神情,清幽的笛声,仿佛深刻在她心里一般。

旧时的草台班子,可不比如今的风光。她从小跟着师傅学戏,戏班子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从一个棚台到另一个棚台,13岁登台,14岁便成了角儿,她唱的《临江驿》,千回百转,凄婉动人,旁人都道她小小年纪便戏感十足,而她只觉得所唱的不过是这些年无依无凭的自己罢了。

其实,她最喜欢的是《思凡》―削发为尼实可怜,禅灯一盏伴奴眠。光阴易逝催人老,辜负青春美少年。她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晨钟暮鼓的小尼姑,日复一日,登台下台,一样的戏棚,不一样的看客,可无论唱多少折戏,胸臆中的寂寥,一点儿都没有减淡。

16岁时,戏班子在这个小村子里暂时扎下了根。

这天,暮色渐浓,戏班子开始搭台唱戏,乡间草台里锣鼓一响,乌篷船便从各处聚了过来,并没有往日的多,她静静躲在后台,看着渡船来来去去,人群吵吵嚷嚷。

入夜,船家陆陆续续拨篙返航,戏台下的人更少了,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嗑着瓜子闲聊,认真看戏的甚少,卖芝麻茶的阿婆还没收摊,只是茶香里伴着的吆喝也透着倦意了。

一身青衣,一袭水袖,她登台,依然是那曲《临江驿》。她低眉敛袖,清透的声音在空气里扩散开去,如同一滴溶入了宣纸的墨,盖住了台下那些属于凡俗的谈笑,偌大的舞台,无边的夜色,仿佛只余下她一人。

就这样唱了半折,她抬眼,发现台下一个手里攥着短笛的少年,很是特别。

别人都坐着,唯有他站着,而且听得特别认真,她从来没从任何一个听戏的人眼里看到过那么专注的神情。

下半折她唱得特别卖力,仿佛有了信仰。

青衣唱完老生上,老生下了换老旦,果不其然,在其他人嗑完了瓜子扁豆,都陆陆续续地散了之后,只有那个少年保持着最初的姿势,一直听到了最后。

收拾行当时,她看到少年站在桥边,向她招着手。她心里一热,也没多想,便跑了过去,脸上还带着未卸的戏妆。

“你唱得真好!”等她走近了,他急切地赞叹道。

她低眉,抿了抿嘴。

“可是,你的戏很悲伤,我爷爷说过,音魂相随,你……一定也很寂寞吧?”

其实她心里很欢喜,她的唱腔不是没被人夸过,但这是头一回,她觉得唱的戏被人听进去了。那时候他们都还年少,不知道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如果她知道,如果要她为这一切下一个定义的话,她会说,这就是知己。

“我喜欢你唱的,你能再唱几句吗?”少年认真地看着她,眼中透着期盼,“我可以用笛子给你伴奏。”

她愣了一下,借着月光,偷偷打量少年,他眼睛细长,高鼻梁,两颊的轮廓棱角分明。

“可以吗?”他的催促,唤回了她的思绪。

于是,她定了定神,掂足,凝气,仿佛用尽了力量。

少年的笛声适时响起,又是那曲《临江驿》,一唱一和的声音,在沉寂的夜色中,如同涟漪一般扩散开来。如诉如泣。

那一刻,月色凌波,松灯迷离,一座小石桥,两个初见的人,一曲婉转的歌,一切都仿佛不是人间。直到远处的师傅催促她回去。

“元宵节我们还有一场,唱完戏班子就要走了。”她说。

“我一定来听。”他说,“下次你唱什么?我先学着吹。”

“牡丹亭。”她微笑。

元宵节那天,人潮涌动,她一身盛装,对着台下的脸孔一个一个地辨认,直到最后一个音节唱罢。

直到曲终人散,她都没有看到那个带着短笛的少年。

人生许多事,本就如戏,譬如《牡丹亭》,譬如《临江驿》,譬如《思凡》,那夜的一切,忽然恍惚得如同梦境。

小石桥下粼粼的月光,远处的船桨打在水上,发出细碎的声响,还有那个站在桥边眼眸清澈的少年。她在后台摘下头顶的花冠,忽然安静地哭了。

舞台早已收拾一空,已经有人着手准备拆卸了,她洗去了戏妆,换上了平常衣服,和戏班的人一起把道具收进箱子里,忽然,远处响起了清亮的笛声。

她侧耳细听,是《牡丹亭》。

灰鼻子的丑角回了头,白胡子的老旦回了头,她也回了头。

然后她飞奔下了台,仿佛奔进了一个再也不愿醒的梦。

―对不起,我学吹曲子来晚了。

―还好,你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