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初二的迷茫作文题目(走出迷茫作文初中)

初二的迷茫作文题目(走出迷茫作文初中)

更新时间:2023-11-25 19:49:13
初二的迷茫作文题目(走出迷茫作文初中)

初二的迷茫作文题目【一】

生活从来都是一场独自一人的漫长苦旅。无数人争先恐后地挤上过同一班列车,于是我们有幸曾分享过同一段时光,然而最终下车的人还要下车,道别的人还要道别。人流穿梭之中,我们从来都只属于,也只能属于自己。

刘亮程先生曾在《寒风吹彻》中,描写了人生漫长而孤独的寒冬。面对母亲的寒冬,朋友的寒冬,陌生老人的寒冬,我们永远都只是无能为力的旁观者。唯一剩下的,只有在自己的冬季里,“用那只冰手抚摸自己的人生”,独享自己回忆中的漫长岁月。人的内心需要一个角落,去盛放那个无法与人分享的自己——龙应台《目送》中所提及的儿子眼中的那片海,或许便是属于他的那个角落吧。我想,或许是由于人作为独立个体无法逃脱孤独,所以只有学会独享,才能“享独”吧。

这听上去的确是带着几分自私——从小被教导分享的我们,何以如今又要转而执着于“封闭”自我呢?其实,独享绝不代表着坐拥财富一毛不拔,亦或是封锁自我一人享受。恰当的观念是留一个空间给自己,保证不论平日里与大家如何分享物质或精神,都有一个恰当的限度,让自己拥有哪怕是短暂的独享。这样的独享——譬如一个闲暇无人阅览书目的下午,或是一个自由思考不受干扰的清晨——能够保证我们不在交际与分享中耗费了所有的精力,而是不断充电,以更好的姿态去分享——难道是自私的表现吗?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中,这样的独享都不会拉远距离,反而令关系更加和谐和稳定。

同时,独享的意义更在于其精神高度。“好的作品不是从喧闹的集市中来”,哪一位作家或艺术家的作品是在与人谈笑风生的过程中形成的呢?必定是独享过一个静谧无人的夜晚,或独自揣摩推敲,让内心回归本真的宁静,才能去创造感人的作品。贝多芬的乐曲,文人墨客的诗篇,都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产物。独享时光让人有机会去沉淀与反省,思考和创造,它给人以精神的养料,使人在远离了喧闹和浮躁的光景里,找回自己的原本模样。

作家沧月的一句“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孤岛”为无数人追捧相传。孤独是人生的常态,而独享便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的人生体验。喧闹中,给自己独享一杯咖啡的时间,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吗?

初二的迷茫作文题目【二】

前不久,我们学校掀起了“刘翔热”。原因是跨栏王子刘翔是我们学校体育老师的好哥们,他答应来我们学校玩。消息传出后,整个学校笼罩在一种期待的气氛中。

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我的心非常激动。我甚至开始幻想刘翔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我们的校园里。一回到家,我就把这个好消息一个个向家里人汇报,然后上网去看了刘翔英勇胜利的壮丽场面。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全班同学都在翘首期盼刘翔的到来。

“丁00 ——”响了好久,但老师还是没进教室。突然有同学说:“哎,你以为会是刘翔,老师都让他签字了?”一瞬间,很多正低着头努力赶作业的人,突然抬起头,满脸笑容的向说话的同学点点头,表示同意。但就在我们满怀希望地等待全校被告知在操场上排队的时候,老师手里拿着一摞书走进了教室。

“不好意思,同学,我刚去开会,所以迟到了。现在让我们开始上课……”我清楚地看到,几个学生期待的目光突然变得暗淡,每个人都沮丧地低下头,虚弱地从桌子上拿出书。

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几乎每天都会有同学问为什么刘翔还没来,刘翔在我们的期待下越走越远。他从上海去日本,从日本回到上海,然后飞往北京。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每天晚上表哥都会打电话问刘翔来我们学校了吗?真的很高兴来我们学校的是刘翔,不是韦伯(打篮球的)。否则,我们家所有的电话都可能被炸毁。就这样,时间带着我们的期待,匆匆从指缝间溜走。刘翔还没来,我们还在期待。

希望有一天,刘翔带着我们深深的期待来到这个地方。

初二的迷茫作文题目【三】

进入大学后,总有很多困扰着自己,几乎从来不看小说的我也被无聊逼得看起了小说。不知是那一天,在书城里看了看发2的时候看到了刘童写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一看这个书名就觉得不错,于是就收藏了起来!

书中讲述了刘同的奋斗历程,其实大多数写到的都是朋友之情。通过很多刘同以前写下的日志,让读者了解了刘同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一路走到现在的。

刘同是一个很看重朋友之情的人,书中我觉得大半是写他跟他朋友如何如何,一起努力奋斗,一起追逐梦想,以及过程中的分分离离。还有就是朋友眼中的刘同是怎样的一个人。

对我来说其实刘同的起步点还是挺高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有很多很好的习惯,比如喜欢总结,目标明确,自信,以及对自己有很好的规划。从书中我了解到刘同是一个很善于总结的人,这个一个成功人士很重要的条件。刘同从一开始就是想着媒体人这个目标去走的,虽然过程曲折,经历了很多心酸,但他还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就如他书上说到的,十年前就能想到自己十年后是怎样子的。

说实话,这本书就是作者的回忆。他的,他关于朋友的,家人的。许是和他回忆有关的人,读起来更加容易动情。一字一字随着目光的起落,勾勒出当年的场景,俨然一组鲜活的旧交卷。

十年,从毕业到“北漂”,其间的种种辛苦与世故,恐怕像我这种长期生活在“温室”里的90后是怎么也难以的吧。我们都是他的场下观众,静静的看着刘同演绎他的“传奇”,继而慨叹,然后离场,继续过着自己不温不火,不上不下的淡定生活。懒于思考,安于现状,习惯不遗余力的获得。

刘同的文笔很好,看的时候甚至当哲理散文看了,最重要的是他敢于与众不同,总是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的语气让你感觉是一个大哥哥在教导一群不谙世事的弟弟妹妹,而完全不是严肃的刻板的长辈,有时候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他的孤独与绝望,但结尾的时候,他总能扭转气氛,用最美丽的言语告诉你他的人生大道理,大智慧。有时候又感觉刘同好像一个小弟弟,顽劣,随性,30岁的他丝毫不失天真,喜欢自嘲,嘲人,一遍遍的叫着身边人的外号,这个姐,那个哥的,都被他一次次的写进文章中去,让我觉得我所读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刘同,而不是“光线传媒副总裁”光环下的刘同。

虽然我此时依旧迷茫,但我知道了有人可以走的这么远,这么好,难道不该为此而鼓舞吗?名人成功之路什么的就像是遥不可及的天际,不切现实,所之前对这种书还挺排斥的,当然,我也不敢说刘同这本书是多么的“接地气儿”,但《谁的青春不迷茫》确实给了我一个”舒服”的阅读,我想我也会像刘同说的,照着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个“舒服”的人,不断学习,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