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育人为主的作文(育人为本作文题目)

育人为主的作文(育人为本作文题目)

更新时间:2023-12-14 23:29:39
育人为主的作文(育人为本作文题目)

育人为主的作文【一】

难忘蝴蝶兰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中学初一(6)班柯知妤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里,我们兴致勃勃地游了宁波绿色学校,在那里摘草莓、捉泥鳅……那亲近自然的体验令我们兴奋不已。可最让我回味的还数那里的蝴蝶兰花了。当我们摘完草莓后,我们兴高采烈地去看蝴蝶兰展。带队的老师告诉我们,蝴蝶兰花开得可美了!

这下,我们的心痒痒的,恨不得立刻飞到长青温室去看个够。我们终于到了展馆,一进大门,便立刻感到一股清馨的风迎面扑来,好舒服啊!我们定睛一看,哇!真美!一盆盆美丽可爱的蝴蝶兰放在架子上,仿佛成群的蝴蝶栖息在细长的花枝上。我走近细看,只见每一片扇形的花瓣像鲜奶浸过般润滑,薄薄的花瓣上有细小的纹路。这里展出的蝴蝶兰有白的和粉红的,粉红的虽不像大红的那样热情奔放,但它像害羞的少女脸上泛起的红晕,妩媚而自然。介绍员王老师对我们说:“蝴蝶兰是兰花的一种,它气质高贵典雅,花形优美,色泽艳丽,一直被人们尊为‘洋兰之后’。

它的花是由两片花瓣和三个萼片、中间还有几片唇片组成。蝴蝶兰的花期在三个月以上。它的根叫气生根,根要和气换,所以,它的根不需要泥土覆盖。”我低头一看,果然,蝴蝶兰的根像章鱼的脚一样趴在花盆外,真是少见。我们通过王老师的介绍,还知道了蝴蝶兰的一些品种,如粉红色的蝴蝶兰、白花红蕊、白花黄蕊等等。正当我们兴趣正浓时,带队牛老师宣布要回去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美丽的花海。但在我脑海里,已深深地刻下了蝴蝶兰那令人难忘的美……

育人为主的作文【二】

开学初,学校下发了本学期的必读书本《育人三部曲》。“比砖头还厚,封面样式平凡,估计又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某个周末的早晨,闲来无事,我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开始翻阅,一页,两页……第30页,60页……作者的文笔犹如魔法中的魔杖一般将我深深吸引。终于明白,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源于它不是枯燥的教育书,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里有“幻想角”、“童话室”……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不可思议;那里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热爱学习的学生;那里有不管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被一群孩子主动围上前的校长 和老师……

对比我们现在的校园和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是那么的狭隘;学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们期盼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许多老师追随着“立规矩,收骨头”的陈旧教育理念,对学生严加管教,使学生们害怕,课余时间看到老师甚至会逃跑,等等。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

他不仅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他。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教育需要智慧,教师需要思考。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自己。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最初认识他的书是《给老师的100条建议》,给新老师多好的启发建议,受益匪浅,教学过程中处处有用,使我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添了翅膀,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该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 我通过阅读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他不但给老师提供了教育的理论指导,也给家长指了一条教育的明路。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我对“教书育人”又有了新的理解。他的所谓“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

全书语言生动,精湛的教育思想通过丰富的事例层层展开,使本书具有了通俗易懂的特点。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确应该反思自身,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得更好的成长。

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家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育人为主的作文【三】

岁月的潮水冲刷着我的记忆,许多美好的时光已渐渐淡忘,但冲刷不了那段一年级时无忧无虑尽情玩耍的快乐时光。

早晨,校园里静悄悄的,一切都是那么安静,仿佛在做梦似的。太阳穿过地平线升起来了,轻盈的脚步声打破了这幅祥和的画卷。紧接着,同学们犹如小鸟一样朝气蓬勃地冲了进来。背着书包,迈着矫健的步伐,冲进了教室。上学了!大家显得格外高兴,因为又能在知识的'乐园里翱翔。进了教室,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同学们显然不肯放弃一分一秒,他们像急着吮吸乳汁的婴儿,他们要比别人汲取到更多的知识。

看,下课铃响了。大家不等老师讲完课,像无拘无束的小鸟一样自由;像老虎那样龙腾虎跃……踢毽子、打篮球、踢足球,全然没有了上课的瞌睡虫。可惜,这时光是短暂的,同学们又被那铃声召唤回了教室,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3秒,2秒,1秒“叮铃铃,叮铃铃”放学了。冲出教室,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学校。大家知道,明天会继续这种生活,但谁都没有厌倦,而是快乐。校园又恢复了平静,“哈——”它也该好好睡一觉了,明天迎接孩子们那朝气蓬勃的脸。

虽然我还在继续着小学交响曲,但长大后就好像缺少了小时候的天真,快乐……真想把它们再找回来!

育人为主的作文【四】

我利用空余阅读了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文章内容自己非常感兴趣,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作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辑为独特的三步曲即《育人三部曲》。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的教育过程的三个构成部分为:教师—学生—集体,论述了相互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品格要求:“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方面我们应该成为少年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条件在道德上我们才有权进行教育。”

(2)学生即受教育者,这三部著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受教育者的问题,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着眼点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个体(其性格、气质、智力、兴趣、志愿、情感、等等)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发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街道、村镇、朋友、劳动、即他的微观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写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他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

(3)集体,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在“快乐学校”中,教师在真诚、知心、同情心和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学生集体,集体为每个人都理解的、感到亲切的共同目标所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断言,“集体的教育力量始于每个个别的人所具有的力量,始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怎样的精神财富,始于他给集体带来了什么,他给了别人什么,人们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

详细读过《育人三部曲》以后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并论证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并没有把它们比的作用一成不变地确定为:教师—主导者,集体—手段,学生—对象。这三个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逻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体系一样,是灵活的,相互关系紧密。书中的教学事例使我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例如: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把第二年才入学的三十一名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学前班,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孩子入学之前,先教会孩子们会思考、感知和观察事物。这样“快乐学校”成立了:“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牧场上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童年的串串足迹。孩子们生活在“蓝天下的学校”,孩子们幸福地坐在葡萄架下浓浓的绿荫里,并品尝着果实的香甜;快乐自由地登上山上,并聆听着虫鸟的鸣叫等等。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感觉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我会不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爱谱写自己的教育事业。

育人为主的作文【五】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里,我们兴致勃勃地游了宁波绿色学校,在那里摘草莓、捉泥鳅……那亲近自然的体验令我们兴奋不已。可最让我回味的还数那里的蝴蝶兰花了。当我们摘完草莓后,我们兴高采烈地去看蝴蝶兰展。带队的老师告诉我们,蝴蝶兰花开得可美了!

这下,我们的心痒痒的,恨不得立刻飞到长青温室去看个够。我们终于到了展馆,一进大门,便立刻感到一股清馨的风迎面扑来,好舒服啊!我们定睛一看,哇!真美!一盆盆美丽可爱的蝴蝶兰放在架子上,仿佛成群的蝴蝶栖息在细长的花枝上。

我走近细看,只见每一片扇形的花瓣像鲜奶浸过般润滑,薄薄的花瓣上有细小的纹路。这里展出的蝴蝶兰有白的和粉红的,粉红的虽不像大红的.那样热情奔放,但它像害羞的少女脸上泛起的红晕,妩媚而自然。介绍员王老师对我们说:“蝴蝶兰是兰花的一种,它气质高贵典雅,花形优美,色泽艳丽,一直被人们尊为‘洋兰之后’。它的花是由两片花瓣和三个萼片、中间还有几片唇片组成。蝴蝶兰的花期在三个月以上。它的根叫气生根,根要和气换,所以,它的根不需要泥土覆盖。”我低头一看,果然,蝴蝶兰的根像章鱼的脚一样趴在花盆外,真是少见。我们通过王老师的介绍,还知道了蝴蝶兰的一些品种,如粉红色的蝴蝶兰、白花红蕊、白花黄蕊等等。正当我们兴趣正浓时,带队牛老师宣布要回去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美丽的花海。但在我脑海里,已深深地刻下了蝴蝶兰那令人难忘的美……